段亞妮 高 媛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終身學習”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而學前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開端,與整個國家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同時,該階段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國家、社會、學校都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隨著學前教育受重視程度的增長,許多之前不曾被人所關注的問題開始浮現出來,學前教育教師中男性教師極度缺乏的現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有研究表明,我國學前教育教師性別比例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1],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幼兒生理和心理全面健康的成長。目前,幼兒園里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女性,男性教師在幼兒教師隊伍中占比非常小,有些幼兒園即使招募到男性教師,也會在一個大部分都是異性的工作環境中,因壓抑的工作氛圍而退出幼師行業,從而出現“使短更短”的現象。這種消極的負反饋效應使很多幼兒園招不到男性教師,整個行業呈現出嚴重的性別偏向,問題不容忽視。
造成學前教育教師性別比例失衡有眾多原因,首先,是傳統的刻板印象[2]。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的發展比較緩慢,培養的幼兒專職教師較少,通常都是由中等專業的女學生在畢業后從事幼師這一職業,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都加入這一行業中,因此,社會上大多數人形成了一種幼師是屬于女性的職業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同時,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有溫柔、耐心、體貼的特質,適合從事一些穩定的、重復的、細致的工作,而男性則代表著勇敢、獨立和冒險,更適合參與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這種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加深了女性非常適合幼師這一職業的看法,更多女性去從事幼師職業,同時,也使很多男性對這一職業產生抗拒。其次,是幼兒教師的工資較低。雖然現代社會處處在強調男女平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大多還是會為了照顧家庭選擇較為輕松穩定的工作,男性往往要肩負起家庭生活開支的重擔,承擔起賺錢養家的責任,而幼兒教師的工資普遍較低,使得很多男性在選擇職業時,并不會去考慮幼師這一職業。此外,男教師的職業環境氛圍壓抑[3]也是一個原因。在一個幾乎都是異性的職業環境中,男性很難找到志趣相同的同事,也很難實現自己的價值感,長此以往,男性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懷疑。最后,學前教育中教師性別比例不平衡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源的問題[4]。很少會有男生在高考填寫第一志愿時選擇學前教育這一專業,選擇了這一專業的男生很多也是為了有書讀或者是被學校系統隨機調劑所安排,并且這些男生在畢業后也幾乎不會從事相關職業,使學前教育教師中男性教師更少。
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主觀認定。學齡前兒童對自己的性別以及他人的性別有時還不能清晰認知,也不理解某一行為是由某種特定性別角色完成,從而也不能正確執行自己性別所要求的一些行為。科爾伯格認為兒童完成性別認同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性別標志,即學前兒童能正確認識自己及其他人的性別,但此時的認識主要是根據一些外部的特征,比如頭發的長度,但不能準確辨認出一個留著長頭發的男孩是男性還是女性。其次,是性別固定階段,也就是對性別守恒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男生長大后還是男性,女生長大后還是女性,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性別的變化。最后,是性別一致性,在這個階段,兒童明白即使一個人改變服飾改變發型,他的性別不會改變。兒童完成整個性別認同的過程中,明顯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影響,其中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系統性教育,兒童一天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這決定了學校教育在兒童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學校教育的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師、教育評價、學校氛圍等,其中教師作為兒童在學校中的社會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兒童模仿的榜樣,直接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也是一個塑造學生身心的過程,由于男女教師在性別上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所傳達出的教學理念、思維方式、情感表達以及為人處事都刻畫上了各自的性別特征,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情緒表達,進而影響兒童身心的成長和發展[5]。
對兒童個人而言,學前兒童在女性教師居多的環境中成長,女性憑借其性別特有的溫柔、細心、耐心等人格特質,可以贏得幼兒的喜歡和信任,也使幼兒在生活方面得到全面細致的照顧,在校生活質量相對有保障。但這種失衡的現象也會對學前兒童在性別認同中產生負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男教師和女教師常常表現出各自性別所屬的鮮明性格特點。比如,兒童回答問題時,男教師喜歡有創新性、新穎的回答,兒童則注重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新奇方法,其創造力因此得到培養,在對問題的解決中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行為。而女教師則更期待兒童的回答里包括的一些標準、規范的答案,她們會對這些兒童的回答進行表揚和鼓勵,從而培養兒童認真嚴謹的思維。此外,對一些調皮活潑的學生,男教師往往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進行。而女教師更喜歡一些安靜、聽話、遵守規則的學生,對這些調皮的學生經常很“頭疼”,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可能被貼上“不聽話學生”的標簽,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一定消極的影響。在學前教學過程中,男教師和女教師的相互合作,無論是從學習態度還是不同知識傳授都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在教學管理中,女性教師多采用穩定和保守的管理風格,而男性教師傾向于采取開放和自由的管理方式。比如女性教師會要求幼兒嚴格遵守幼兒園的規章制度,如果違背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在這種環境中,幼兒會遵守規則,但也會失去一些幼兒本該有的活力和創造力。男性教師在教學管理中更注重幼兒天性的釋放,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挖掘幼兒的創造才能,幼兒的行為被男教師肯定時會在心理與男教師達到高度的認同,會自愿地去做出改變。因此,在由大多數女性主導的管理層中,人際關系以及工作氛圍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緊張,但當有男性加入時,緊張的關系就會得到緩和,促進教師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6][7]。
兒童在幼兒園里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同教師一起度過,主要是通過參加教師組織的各種活動,與老師、同伴的社會互動等完成個人的性別認同。幼兒期的男生有極強的模仿特點,男教師的日常行為有時會在男生的心中扮演“超級英雄”的角色。有研究表明,男生更愿意和男性玩,尤其是他們崇拜的男性,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培養自己的男性意識。在男教師的教導下,男生會模仿男教師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勇敢向前的行為,會在腦海中把男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想象成自己,從內心意識到男生就應該是這樣子,并且在之后的活動中會采取同樣的行為方式,而這些行為的表現通常會給兒童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但是,在幼兒園全是女教師的氛圍中,男生缺少其性別模仿榜樣,在遇到挫折時就會像女生一樣表現出怯懦和退縮的行為。比如在摔倒之后,女教師首先表現出的是對兒童身體感覺以及情緒的關心,而男教師可能是告訴兒童,摔倒之后要堅強、勇敢地站起來等等。但如果幼兒園里陪伴兒童成長的大都是女教師,男生在生活中可能會更加感性,逐漸失去男子的理性氣概,會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產生一個模糊的認知,許多男生逐漸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女性化現象。同時,女生看到同齡男生懦弱的行為也會對異性的性別角色產生心理上的偏差。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融入了社會的大家庭中,社會化是一個終身的過程,社會化是幼兒完成性別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幼兒階段兒童的行為、思維各方面可塑性較強,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最好時期。并且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并非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他們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化的進程。幼兒的社會化主要通過家庭和幼兒園。在幼兒園中兒童會扮演學生、同伴等社會角色,在適應這些角色的過程中,兒童學會按自己的性別角色規范行事,逐漸完成自己性別角色的認同,使自己的行為表現和社會規范趨于一致。教師作為兒童社會交往中的主要社會成員,對不同性別的兒童會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期待會影響兒童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種期待造成的差異與生理特征沒有必然聯系,主要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
國家應該盡快將學前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中,為學前教育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得到政府穩定的財力支持,優化幼兒園整體的教育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為學前教育教師設置編制,提高學前教育教師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學前教育專業或師范類院校的優質學生在畢業后愿意投身于學前教育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個人的經濟收入決定了個人社會地位,而個人的職業直接決定了個人的經濟收入。當男幼師職業的薪酬較高時,自然會成為社會上多數人的擇業選擇,學前教育中男女教師性別比例也有望平衡。
在社會上要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媒體,全方位、多渠道地宣傳學前教育中男教師特有的人格特質、行為方式、價值準則在幼兒身心全面健康成長中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角色,要充分發揮男教師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為男教師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主要是加強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對學前教育男教師職業由衷的認可,提高學前教育男教師的社會地位。此外,在學校中要充分發揮學前教育男教師的各種技能優勢,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尤其幼兒家長的認可和支持,這對男性從事學前教育職業將形成一個積極的正向反饋。
吸引更多男性加入學前教育教師這一職業,最重要的是男性要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兒童朝夕相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人都有需要,但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不管任何人處在何種職位上,都會追求自我實現,即希望在工作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自己的潛能,最大程度地突破自己。主要是針對男幼師的獨特優勢制定學前教育課程,這樣他們才能在這一職業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并一直堅持下去,切實感受到這份工作是值得自己為之付出、堅守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