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妍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海南 海口 570000)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重要基礎。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文明的延續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有充分的認知、給予強烈的肯定并積極傳承發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文化自信,這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以及未來發展的充分肯定,也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我國公民的文化自信,增強我國公民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這本書當中,也正是這個詞匯的出現,開啟了現代民族國家合法性根基的延續。從本質上來講,國家認同是一種國民意識,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的精神紐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公民是主體,而國家是作為客體而存在的,所以公民不僅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更是實踐者。國家制度的建立和確立都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文化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烙印。文化是國家政治理念的重要載體,也是一種外在的抽象表現,是國家意志重要的體現。文化自信可以實現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也是對政治思想的一種認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也體現了我們對本國文化擁有強烈的自豪感。文化自信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中華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種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對我國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定的沖擊。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種西方腐朽思想也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在全社會學習和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助于讓廣大青年學子恪守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樹立愛國情懷、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學會辨明是非曲直、善惡黑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對于外來文化我們不能持有否定的態度,應當正確地對待。我們要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精髓,同時也要筑牢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底線和防線,牢牢占據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和制高點,積極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實現創造性發展,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精神文明創建、國民教育等領域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要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作用,把文化自信教育作為基礎性工作,在思政類課堂上宣講黨史、新中國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自覺將感悟轉化為實踐;二是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如開展專題講座、唱紅歌、黨史競賽、“三下鄉”、就業指導、走訪紅色革命基地、志愿服務活動等;三是國家要通過制度保障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化,把能夠展現中華兒女骨氣和底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忠貞的一種情懷與意志,是甘于奉獻的一種思想意識,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義。愛國主義已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撐,具有極高的價值訴求。在國家危難存亡之際,愛國主義所表達的憂患意識,所宣揚的“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以及舍己為人的崇高的奉獻精神,是每一代中華兒女思想的瑰寶,宣揚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有無數的血性兒女挺身而出。無論是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還是衛國戍邊英雄戰士陳祥榕“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愛國主義已成為中華兒女應有的英雄氣概、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氣節。因此,應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講、愛國榜樣的宣揚,讓愛國主義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影響著整個國家和民族、感染著每一個公民。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精神驅動,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核心內容。我們應當自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讓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更富激情、更有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