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孫 敏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改變學習者,使其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及個人成長的需求,使學習者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從低水平的人變成高素質的社會人,特別是“德智體美勞”教育對學生個人的成長作用更是突出。大學生階段是青年成長的關鍵時期,還處于發育不成熟的階段,對他們的人生觀念產生重大影響,關系著祖國的未來,高等教育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強化對他們的“德智體美勞”教育,這關系著他們的成長方向及民族命運,通過“德智體美勞”教育可以讓他們沿著正確的人生路前進,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的品質,這與大學宗旨是一脈相承的[1],讓他們成為具有較大價值的社會人,讓青年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之棟梁。
大學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需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充分發揮育人機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貫徹黨的基本教育方針、落實國家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精神,譜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篇章,高校要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2],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本文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深刻理論內涵進行分析,探討大學教育在這方面的方法與策略,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政策提供參考資料。
大學要開展育人工作,讓他們成為高素質人才,這其中“德智體美勞”就占據著重要地位。“德智體美勞”分別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3],它是教育的趨向目標之一,這幾個要素之間是不能分開的,這也是教育理論的創新成果總結,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及指導性,這一成果與黨的教育理念是相輔相成的。其中,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理念及優良道德品質;智育培養他們具有科學知識、學習能力、智力水平;體育培養他們的健康意識;美育是促進他們的審美觀,讓他們具有欣賞美的眼光,并陶冶他們的情操;勞育是提升他們勞動能力及觀念的措施方法。
不斷提高人民精神素養,基礎在于教育,這也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及宗旨;珍惜大好年華,修身立德、勤學上進、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學生的五育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榮辱觀,給他們健康成長及發展提供基本要素。高校要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指引下[4],促進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高校要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指引下,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發揮教育工作的實效,促進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它可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精神品格,鍛煉政治道德勞動意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可讓他們成為積極、陽光的學生,避免沾染上不良思想政治觀念,促進他們具有良好的人生品格素養[5];大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否則,沾染上不良行為思想習慣,就會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將會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且難以通過說教手段糾正過來,成了問題少年,給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一定的風險。
大學生還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通過教育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4],這是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大學生“德智體美勞”老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意參與到“德智體美勞”教育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五育內涵的理解與認識,樹立周期道德政治、崇尚勞動的信念,確保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同時還要進行理論創新與發展,不斷得到充實與豐富這一理論,開發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促進它們的全面發展。
目前,“德智體美勞”本身作為輔修課程,其占據的分量很小,針對性地投入也比較少,讓師資、教學設備及資源都面臨著短缺,難以充分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另外,很多學生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對“德智體美勞”也不夠重視,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學習[6],況且相關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不利于提升它們的吸引力,降低了“德智體美勞”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新課改背景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課程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目前,部分學校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思維下,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效果及創新方法關切不夠,形式主義比較嚴重[7];據統計,部分學生為追求較好的分數,做些有違內心真實想法的事情,不僅培養不了他們的道德情操,而且還會讓整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加表面化、形式化。
“德智體美勞”課程開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之一,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目前,不少大學生“德智體美勞”課程開發還是理論為主,以講述理論知識為主,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授,沒有形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機制,作為需要與生活結合的課程,但實際上沒有將德育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1],讓學生失去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大學生“德智體美勞”教育是一項工程,涉及的面比較廣泛,包含的內容也特別豐富,貫穿到各個教學環節。通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以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陶冶情操,讓他們大學更精彩,必須提升在這方面的重視及關注度,通過一定的資金及資源來構建教育體系,設定合適的獎懲條例,并做到按照規定來考核,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及參與面,不斷提升德育老師的責任感及教學水平,讓其理論內涵越來越豐富[8],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學生的興趣保持一致,并完善相關的教學方法。
大學要滿足教育部門的指導綱要,提高對“德智體美勞”的重視,促進學生德育情操。大學生大都是在校園中活動,可以充分發揮校園在培養學生素質品德的主戰場,通過板報、校園廣播、素質拓展社團及校內宣傳部等將優秀的德育資源呈現給學生[9],實現對他們的培養和塑造,提高集體榮譽感、堅韌的品格;高校要發揮好模范示范帶動作用,在持續深化上下功夫,推動“德智體美勞”項目化、精準化、品牌化,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
大學要結合學校師生情況,開發優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資源。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案,靈活運用新課程理念,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典型性、代表性的相關素材,并進行教學實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入新的“血液”[10];老師可引入社會熱點話題,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入源頭活水,對社會現實有充分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課堂興趣。
教育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服務,要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大學生教育的對象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及接班人,必須要讓他們具有高超的技術理論,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的人才。但是,當前不少大學生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教育的成效。
大學生要以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教育水平為目標,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榮辱觀,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及發展空間。大學階段是學生快速成長、定型的階段,做好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工作顯得就特別重要,老師要不斷調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法與措施,深入開展“德智體美勞”教育工作,強化他們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技能水平,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