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智強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第一中學,江西 撫州 344200)
寫作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人們通常將寫作能力作為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現階段,很多學生在面對語文寫作時,會有很強的抵觸心理,寫作能力普遍不高,于短期而言,會影響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在長遠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會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針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盡早找出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抓緊解決,幫助學生盡快地將寫作能力提升上來。
很多學生在學習寫作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抵觸,覺得這是一個特別讓人頭疼的事情。在老師講寫作技巧的時候,他們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筆記寫得也很敷衍,而且他們會覺得老師講的寫作技巧沒有用處,在考試的時候根本用不上。每次考試,這部分學生都會“為了寫作而寫作”,通篇文章不僅寫作的格式不規范,而且內容空洞,沒有條理。稍好一些的學生會湊字數,盡全力讓字數達到要求,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干脆放棄寫作的,寫作部分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字數是不夠的[1]。
可能也是因為高中自由時間比較少的緣故,高中學生普遍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是普通的語言描述,純流水賬,落筆就“無話可說”。另外,高中生所素材積累的重視程度也并不高,很少有人準備專門的素材積累本子,或者是素材書。除了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量以外,還有一個素材方面的問題就是素材老舊。時事熱點、名人名言,時至今日有很多特別精彩的素材可以用在作文中,有很多在網絡上特別流行的句子、段落等,但凡用一個在作文中,都能讓閱卷人覺得眼前一亮,但是很多學生一種重復利用有限的幾個、特別老舊的素材案例,比如說到高尚節操就用李白、杜甫,談到時間流逝,就只會說時光如梭。
寫作內容缺乏真情實感是高中學生在寫作時,會經常出現的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寫出來的文章要么夸夸其談,要么平淡無奇,很多時候一篇文章寫完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想要描述什么內容,或是想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有的時候學生在寫作時有明確的、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寫完文章以后,卻壓根不能讓人從中感受到他想表達的情感。這樣的文章從分數上來看,得不到高分,從文章質量上來看,是沒有血,沒有肉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我們做事時不竭動力的來源,只有幫助學生培養出濃厚的寫作興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不愿意寫作、寫作能力差的問題[2]。
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在無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記住寫作的技巧。比如在《我與地壇》文章中,作者寫道“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寫道“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雖然作者在字里行間沒有把重點放在描寫母親內心有多么的難過,或是心情是如何的復雜上,但卻會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體會到傷心的感覺。通過引導學生感受這篇文章,讓他們體會寫作的神奇,把文章中體現的寫作技巧講給學生聽,因為此時學生能夠從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能夠產生對文字功力的震撼,這個時候讓他們了解寫作的技巧會是一個特別自然的過渡,他們不會抵觸。
或者老師可以給學生找一些著名但幽默風趣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充分地意識到,其實寫作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讓人難以接受。就比如教師可以展示錢鐘書先生的作品給學生們看,錢先生擅長在嚴肅的學術論據列舉中穿插輕松搞笑的笑話、故事,讓讀者的神經得到放松。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管錐編》,錢先生在里面引用了諸如“孫悟空好色”“天上有廁”等的故事。雖然他也是非常優秀的人,有很多讓人稱贊的作品,但是卻并不會讓人覺得他有一種高高在上的疏離感,反而讓人覺得他非常的平易近人,它的作品也非常受人歡迎,讓學生多了解這樣的名人,可以有效地降低他們對寫作的抵觸。
對自己的生活經歷或經驗進行提取和加工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寫作。寫作是以積累為主的,只有素材多了,在落筆的時候才會有足夠的內容可供我們使用,文章的答題框架和內容才能形成,由此寫出的文章才會“飽滿圓潤”[3]。
教師可以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把作者寫的文章、其他比較優秀的文章展示出來,比較有意義的、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比如課本中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上放號》這一作品,那么老師就可以在讓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給學生展示“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么世界”“繩可鋸木斷,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堅持持久戰”這樣的郭先生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得出這幾句話不同于以往看到的、規規矩矩的那種名言警句,這幾句話富有道理的同時給人一種豪放不羈的感覺,學生們聽了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兩句話有點搞笑,再然后就會覺得有意思,讀了兩遍以后又會覺得朗朗上口,慢慢地就記在腦子里了,一個比較新鮮的素材就被積累了下來。
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固定一個時間播放《新聞周刊》。每周周末都會有新聞周刊,這里面都是一周內發生的事,都是值得積累的素材,教師可以在播放之前給學生發素材積累紙,讓他們在上面寫下自己覺得可以作為素材的事例,下課后收上來由教師進行批改,如果學生的積累方式不正確,那么老師可以直接在紙上寫下建議,讓學生下次注意。要注意的是,每次發回去的素材紙都要讓學生歸納在一起,在每次語文考試開始之前都讓他們翻看,時間長了,他們就能記住一些新的素材并能夠應用到作文中[4]。
不過對于不會自己積累素材的這部分學生而言,教師也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優質的素材出來,只需要讓他們背下來即可。但是老師在準備素材的時候,素材涉及的范圍要廣泛一些,古代的、現代的、娛樂圈明星的、國家杰出人員的、將軍的、皇帝的……能想到的、可以準備成素材的人物事例都可以準備出來,畢竟學生因為喜歡而去背誦,效果肯定會比單純地為了考試而背要好很多。
在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寫作素材以后,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結合自己的想法,把能在作文中應用的素材合理地串聯起來,由此,一篇優秀的作文就完成了。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豐富作文情感的技巧學習,在開始學習豐富作文情感的內容之前,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一篇或幾篇新的文章,帶著學生一起研究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是怎么用文字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的。比如《祝福》中表達出的是作者魯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和禮教的無情揭露,還有如文章中主人公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社會現象的無動于衷和不知所措。再比如《小狗包弟》中單單開頭的幾句話就能讓人覺得很難受,有一種沉甸甸的、心痛的感覺。作者在文章中的哪句話可以表達出這些思想感情?哪句話說得最為精辟?哪個字含義最為深刻?通過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來學習在寫作文時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
在帶領學生學習完以后,趁熱打鐵,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是激動的、后悔的,也可以是悲傷的或是快樂的,在定好文章感情走向以后,讓學生把以往積累的寫作素材拿出來,在紙上寫出可以用在稍后的、寫作中的素材。做好這些工作以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對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描寫。課后老師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的作文進行細致的評價,找出存在不足的地方,給出建議,幫助學生意識到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讓他們能有一個清晰的努力方向。如此循環往復,可以幫助學生在豐富作文情感方面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提升。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語文授課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一些關于不同情感的總結,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某一種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說悲劇的解釋,我們可以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進行總結,“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么由此學生可以對悲傷、難過、痛苦、懊悔等的諸多情感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寫作方向,他們只需要在寫作的時候按照“有價值的、美好的事物最終被毀滅、破壞”這個框架,進行以上感情基調的描寫即可,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會顯得有內容,不至于太空泛或有一種夸夸其談的感覺。
想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認真對待每一次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地有所收獲。教師需要首先提高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讓興趣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內在動力,然后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只有當學生“肚子里有墨水”的時候,他們才能在寫作文的時候不至于再為字數發愁,不至于總是提筆兩眼發直,落筆無話可說,最后在讓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所提高,并且有足夠多的寫作素材以后,老師需要教授他們應用素材的方法,讓他們可以在寫作時融入思想感情,最終創作出一篇情感豐富、素材新穎、有血有肉的優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