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摘要:目的:分析針藥結合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59例,隨機分成對照組27例和治療組32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治療組采用針藥結合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評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MMSE評分低于對照組,MOC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藥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可以改善臨床癥狀、認知功能,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針藥結合;認知功能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腦部組織局部血液供應不及時引起缺血缺氧,導致神經功能受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起病急、致殘和致死率較高等特點,目前臨床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和營養腦神經為治療原則。醒腦靜屬于中成藥,可用于急性腦出血、急性腦血管意外和中樞性高熱及老年癡呆治療,主要通過抑制缺血再灌注減輕腦水腫和腦神經細胞凋亡,進而改善腦組織微循環,保護腦細胞。有研究顯示,醒腦靜治療早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能夠有效減輕腦部神經功能損傷[1]。中醫針刺療法是對相關穴位進行針刺,用來治療病癥的一種方法[2~3]。本研究在西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頭皮針療法,旨在分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認知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59例,隨機分成對照組27例和治療組32例。對照組女11例,男16例;年齡64~75歲,平均(68.32±4.68)歲;病程10~24 d,平均病程(17.64±4.27) d。治療組女14例,男18例;年齡65~76歲,平均年齡(69.42±5.24)歲;病程11~27 d,平均(18.65±3.52)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4]和《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診斷標準;經輔助檢查排除腦出血;存在神經系統癥狀;未采取機械取栓治療及靜脈溶栓治療。排除標準:伴心衰或病情危重患者;高熱患者;頭部存在瘢痕、創傷、感染或破潰患者;血壓不穩定患者;病情不穩定患者;患者近期接受過相似針刺治療;近期服用過本研究類似藥物。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給予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調節血脂、清除自由基、調節血壓和血糖水平等治療。同時給予醒腦靜注射液(國藥準字Z32020563)20 ml+0.9%氯化鈉溶液250 m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4周。
1.2.2 治療組
給予針藥結合治療,藥物治療方法及劑量同對照組。針刺治療使用頭皮針穴位針刺,具體方法:穴位選擇百會、四神聰和曲鬢,針刺針選擇北京中研太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25 mm毫針(注冊證號津械注標20172270152),采用75%酒精消毒皮膚,毫針與皮膚間呈15°刺入穴位,進針0.5~1.0 寸后速輕捻轉,速度持續200 r/min,連續捻轉1 min;同時直刺內關、三陰交、陽陵泉、足三里和合谷穴,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40 min。每天1次,連續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認知功能
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包括注意力與計算力、定向力、語言能力、回憶力和記憶力5項,共30分,分數與患者認知功能呈正比。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最高30分,低于26分為認知功能異常,分數與患者認知功能呈正比。
1.3.2 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包括如何進食、修飾、洗澡、穿衣、能否床椅轉移、二便控制情況、平地行走和上下樓梯等項,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越差。
1.3.3 臨床療效
顯效:患者生活可自理,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生活部分自理,癥狀仍存在;無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癥狀未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MO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MMSE評分低于對照組,MOC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會對患者認知功能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其日常生活無法獨自完成,需要他人協助。醒腦靜注射液為中醫溫病學古代名方安宮牛黃丸的注射劑[6],由冰片、郁金、梔子和天然麝香等多種藥物提取而成,其中麝香具有開竅醒神、辟穢化濁、活血通經和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主治閉證神昏;冰片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同時能夠引藥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腦部[7];梔子可瀉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熱毒;郁金活血行氣。以上4味藥物合用,可發揮開竅醒神、活血祛瘀的功效。
針刺是輔助治療腦卒中的常見方法,包括作用于四肢的普通針和作用于頭部的頭針。本研究頭針穴位選取了四神聰透百會和百會透曲鬢。百會為督脈上穴位,主要作用為開竅醒腦、回陽固脫,作為五經之會,是經氣聚集的位置,而頭又是諸陽之首,因此針刺百會穴可達到醒腦和安神的作用。四神聰則具有安神、開竅、明目的作用,同時曲鬢還具有清熱止痛、散風消腫的作用。普通針選擇的穴位包括內關、三陰交、陽陵泉、足三里和合谷穴,針刺以上穴位可以預防血小板聚集,達到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MMSE評分低于對照組,MOC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藥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可提高其認知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程長松,王先文.針藥配合針刺康復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4):211-212.
[2]聶宏慧,祁艷鳳.腦卒中偏癱患者針灸推拿聯合中醫藥治療的療效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40-41.
[3]周紅,覃少東,黃東挺,等.針藥結合認知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9,36(5):40-41.
[4]劉鳴,張蘇明,郝子龍.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0版的制定及解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6):369-374.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6]李宏圖,杜春林.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意識障礙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學,2015,27(3):2..
[7]錢悠悠.電針聯合藥物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A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