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超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大多是受到暴力的直接作用或者間接作用(對于頭部),對其所帶來的危害程度很高,將格拉斯哥昏迷記分法作為基礎,傷后昏迷時間≥6 h,或者再次出現昏迷則可判定為重型[1-2]。患者在臨床中多伴有意識障礙、惡心嘔吐、感覺障礙、頭痛以及失語等多項癥狀,在治療方面的主要原則為糾正休克、抗感染以及手術干預等[3]。由于疾病的危險性,所以需要對患者進行盡早的診斷與治療,并確保治療方式的安全性。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重型顱腦創傷患者開展應用大骨瓣減壓術、硬腦膜擴大成形術方式聯合治療效果研究,分析如下。
選擇在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46 例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對其進行隨機數字表法方式分組,劃分為對照組(n=23)以及觀察組(n=23)。對照組中: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年齡18~69 歲,平均(42.43±3.05)歲;觀察組中:男性13 例,女性10 例,年齡18~72 歲,平均(42.45±3.03)歲。兩組患者性別等多項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軟件對比后,結果顯示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
納入標準:(1)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均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3)年齡≥18 歲者。
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者;(2)COS 評分>8 分;(3)伴有精神疾病者;(4)伴有其他組織器官疾病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硬腦膜放射狀擴大成形術方式進行治療,主要內容:嚴格遵守相關標準進行操作,手術完成后均行抗感染、吸氧等措施干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大骨瓣減壓術、硬腦膜擴大成形術方式聯合治療,主要內容:先行麻醉,顯效之后行大骨瓣開顱減壓干預,在顴弓上耳屏前方約為1 cm 位置的地方行一切口,作為手術切口,結合患者病情、機體實際情況選擇骨窗面積,通常是在(10~12)×(12~15)cm 范圍內(下方、上方、前方、后方分別為中顱窩底、蝶骨脊外、顳窩、乳突前),在中顱窩底周圍行一切口,長度為4~5 cm,切開硬腦膜,清理已經壞死的腦組織以及膨出來的顳葉血腫等;若患者伴有腦疝,需要輕輕抬起顳葉,借助氯化鈉溶液進行清洗,有利于促進腦組織良好復位;切開剩余硬腦膜,確保其均勻以及充分(網狀),確保足夠松解,吸除后觀察壞死組織,并使用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將血性腦脊液沖出,行電凝止血,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借助明膠海綿在硬膜外上方完全覆蓋,最后放置橡膠引流管(皮肌瓣位置)進行引流,然后縫合創口。
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對比分析。手術效果:死亡、植物生存、殘疾以及良好。不良反應:腦脊液漏、皮瓣積液、腦膨出。
將數據納入SPSS 21.0 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通過t 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死亡、殘疾、良好等手術效果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情況比較[n(%)]
觀察組腦脊液漏、皮瓣積液以及腦膨出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對照組為26.09%,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重型顱腦創傷屬于典型的危重癥之一,發生較為突然,而且病情發展速度迅速,預后往往較差,具有較高的病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5]。近年來,我國建筑、交通等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意外傷害發生率,所以重型顱腦創傷發生率較高,需要及時予以診斷與治療干預。
就目前而言,對于重型顱腦創傷患者,臨床中通常是行外科手術方式治療,最為傳統且常見的為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理想觀察顱內組織具體情況,進而將血腫清除干凈,降低顱內壓[6-7]。目前,隨著臨床醫學等多個方面研究的不斷加深,在重型顱腦創傷患者中,硬腦膜放大成形術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將大骨瓣減壓術與硬腦膜擴大成形術聯合方案應用到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治療中,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硬腦膜放大成形術開展之后,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腦脊液漏、皮瓣積液以及腦膨出等不良反應,聯合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后,則可有效彌補此不足,主要是行網狀擴大成形術干預之后,可增加患者硬腦膜承受壓力的面積,將局部壓力進行分散(均勻),從而獲得降低腦膨出以及出血等多種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目的,進而有效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對于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在治療時予以大骨瓣減壓術與硬腦膜擴大成形術方式聯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手術效果,降低多項不良反應發生率,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