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建剛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踝關節是人體主要負重關節之一,它是內關節骨折疾病的一種,同時也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多發的一種疾病,而后踝復位的穩定性、平整度等,對患者關節的功能恢復、遠期關節炎癥等均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截至目前,臨床上對此類疾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對于后踝骨折塊的固定與否卻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有專家學者指出,可依據后踝骨折塊在脛骨遠端關節面中所占百分比,可對骨折塊≥25%的后踝骨折采取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而對于后踝骨折塊<25%患者實施非固定治療,因此,為進一步探究后踝關節骨折塊大小、固定與否對患者骨折預后的影響,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來我院就診并住院治療的96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資料,報告如下。
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來我院就診并住院治療的96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資料,其中男性59 例,女性37 例;年齡16~74 歲,平均(47.30±18.70)歲;摔傷、撞傷、扭傷、高處墜落傷、運動傷、其他受傷患者分別為44 例、21 例、11 例、6 例、9 例、5 例;骨折部位:單獨后踝骨折、內后踝骨折、三踝骨折分別為7 例、12 例、77 例;AO 分型:44A 型、44B 型、44C型分別為27 例、48 例、21 例;受傷到接受治療間隔時間為2~137 h;平均(28.34±2.85)h。比較96 例患者個人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1]。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2)年齡為16~74歲,無性別限制;(3)積極配合研究的患者;(4)診治資料完整且存檔;(5)所有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心、肝、腎臟等器質性病變患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4)有過敏體質或藥物禁忌的患者。
選擇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患者仰臥位,復位固定順序為外踝、后踝、內踝。于腓骨遠端后外側做弧形切口顯露外踝,將其進行復位處理,并使用腓骨遠端解剖接骨板進行內固定。固定組:后踝骨折塊≥25%者,再同一切口內,腓骨長短肌腱向前牽開,復位骨折塊,同時對骨折塊進行固定處理。未固定組:骨折塊<25%者,可通過采用C 型臂、X 線機對其進行復位。此外,在對內踝進行固定處理是應選取內側切口,將內踝剝離、暴露,采用螺釘進行內固定,置入下脛腓螺釘患者嚴禁于術后進行肢體負重,并于8 周內取出螺釘[2]。
對比、評估不同骨折塊大小與是否固定的預后、不同骨折塊大小的影像學評價。
關節面平整度包括4 級:正常、輕度、中度、重度。輕度:關節面差異<1 mm;中度:關節面差異1~2 mm;重度:關節面差異>2 mm。關節退變同樣分為4 級:正常、輕度、中度、重度。正常:關節面光滑,無毛刺、無游離體;輕度:關節面較為光滑,有少量毛刺,無明顯分散游離體;中度:關節面不光滑,有毛刺,無分散游離體;重度:關節面粗糙,有明顯分散游離體。由于此次研究中關節面平整度、關節退變各級數量均較少,因此分為正常和非正常2 類,非正常囊括了輕度、中度、重度。
對各項計數、計量數據采用SPSS 17.0 軟件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后踝骨折塊≥25% 時,固定組的AOFAS評分、Hawkins 評分更高,VAS 評分更低(P<0.05);后踝骨折塊<25% 時,固定組的AOFAS、Hawkins、VAS 分值均無明顯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后踝骨折塊<25% 時固定、未固定組的AOFAS 評分、Hawkins 評分較之后踝骨折塊≥25% 時的固定、非固定組更高,而VAS 評分則更低(P<0.05)[3]。
表1 不同骨折塊大小與是否固定的預后(±s, 分)

表1 不同骨折塊大小與是否固定的預后(±s, 分)
骨折塊大小 項目 AOFAS 評分Hawkins 評分 VAS 評分≥25%固定組(n=34)91.20±3.40 11.30±1.60 0.54±0.21未固定組(n=8)87.10±2.90 9.80±1.10 0.76±0.25 t 3.14 2.50 2.57 P<0.05 <0.05 <0.05<25%固定組(n=45)96.10±3.10 13.70±1.40 0.32±0.13未固定組(n=9)94.70±2.90 13.10±1.50 0.36±0.12 t 1.25 1.11 0.85 P>0.05 >0.05 >0.05
由表2 可知,骨折塊≥25% 或<25%,固定 組、非固定組間的關節面、關節退變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骨折塊大小的影像對比[n(%)]
當踝關節因扭曲暴力而骨折時,其負重區域便會發生非常大的改變,導致脛距接觸面減少、踝關節不穩定;而當骨折塊移位嚴重時,則會破壞下脛腓的穩定性,會引發后踝疼痛、腫脹,甚至是皮下淤青,或行動不便利等癥狀,對關節功能、正常生活能力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降低日常生活質量,如果治療不當,繼發關節不穩、創傷性關節炎、僵硬等并發癥[4]。
由于踝關節主要受力為中間的兩個1/4 關節面,而后側1/4關節面則無負重,因此,大多數臨床學者提出后踝骨折塊≥25%者可采取后踝固定術,而后踝骨折塊<25%時可采取保守治療,不需要進行內固定。后踝骨折為后外側入路,能夠安全、清楚地將后踝骨折塊顯露,方便手術操作及內固定;而后踝骨折塊是韌帶的著力點,通過對后踝骨塊解剖復位固定,增強下脛腓穩定性,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后踝骨折塊≥25% 時,固定組的AOFAS、Hawkins 分值更高,VAS 評分更低(P<0.05);骨折塊<25%時,固定組的AOFAS、Hawkins、VAS 分值均無明顯差距,即,無統計學意義(P>0.05);后踝骨折塊<25% 時固定、未固定組AOFAS 分值、Hawkins 分值較之骨折塊≥25%時的固定、非固定組更高,而VAS 分值則更低(P<0.05);骨折塊≥25%或<25%,固定組、非固定組間的關節面、關節退變率無明顯差異,即,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踝關節骨折時需要依據后踝骨折塊大小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法,對于后踝骨折塊≥25%者,可采用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較非固定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而后踝骨折塊<25%者,采取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與非固定治療效果差異不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