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琴
(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醫院,江蘇 宜興)
翼狀胬肉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患者會出現眼干、眼澀、眼部異物感以及視物模糊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治的46 例翼狀胬肉患者為對象,分別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瓣移植術治療,將兩組的臨床指標、疼痛情況、復發情況以及臨床療效做比較,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總計46 例翼狀胬肉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23 例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年齡為44~67 歲,平均(60.13±2.97)歲,病 程 為2~16 年,平 均(7.13±2.33)年。對照組有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年齡為45~67 歲,平均(60.22±2.89)歲,病程為2~15 年,平均(7.08±2.27)年。兩組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皆符合翼狀胬肉的相關診斷標準[2];所以患者皆為初次發病;所有患者皆為單眼發病;患者和家屬皆愿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所有參與研究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嚴重眼部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排除不積極參與治療的患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
對照組實施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抗生素滴眼液進行滴眼,并進行常規消毒,消毒完成后鋪巾,講患者的眼瞼撐開,實施鹽酸丙美卡因對患眼進行表面麻醉,之后再對胬肉區結膜進行局部浸染麻醉,當麻醉起效后對胬肉區角膜邊緣做縱向切口,將胬肉組織充分分離,將胬肉剪斷并剝離胬肉頭部,將殘留組織清除干凈,避免血管以及結締組織等的殘留,剪除胬肉體部,壓迫止血,進行縫合處理,手術后采用眼墊包眼,換藥1 次/d,滴眼液4 次/d,進行抗感染、消炎等常規治療[3]。
觀察組實施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瓣移植術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抗生素滴眼液進行滴眼,并進行常規消毒,消毒完成后鋪巾,講患者的眼瞼撐開,實施鹽酸丙美卡因對患眼進行表面麻醉,之后再對胬肉區結膜進行局部浸染麻醉,當麻醉起效后對胬肉區角膜邊緣作做向切口,將胬肉組織充分分離,將胬肉剪斷并剝離胬肉頭部,將殘留組織清除干凈,避免血管以及結締組織等的殘留,于患眼上方球結膜制作相同大小的結膜瓣,分離球筋膜組織,將結膜瓣結膜瓣置于角膜緣創面,將其展平,縫線將其固定,修正植片,沖洗并壓迫止血,進行縫合處理,手術后采用眼墊包眼,換藥1 次/d,滴眼液4 次/d,進行抗感染、消炎等常規治療[4]。
對兩組的臨床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手術時長、切開大小、術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時長。
對兩組的疼痛情況進行對比,采用疼痛指數疼痛分級法評分(VRS)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
對兩組的復發情況進行對比。
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評價標準:①顯效:治療后疾病癥狀基本消失,角膜愈合良好,移植后未出現排斥反應;②有效:治療后疾病癥狀明顯改善,角膜逐漸愈合,移植后組織成活;③無效:治療后疾病癥狀依舊存在,胬肉再次侵入,移植后組織未成活。
此次研究將SPSS 22.0 統計學軟件用來計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 表示。
兩組的臨床指標(手術時長、切開大小、術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時長)中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s)

表1 臨床指標(±s)
注:*與觀察組對比,P<0.05。
愈合時長(d)觀察組 23 20.27±1.43 3.08±0.24 1.08±0.47 4.37±1.49對照組 23 43.13±2.54* 5.17±1.49* 2.05±0.68** 6.60±1.64*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切開大小(mm)術中出血量(mL)
治療后1 d 觀察組的疼痛情況(VRS 以及VAS)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5 d 觀察組的疼痛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的復發情況中觀察組(總發生率8.70%)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發生34.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疼痛情況(±s, 分)

表2 疼痛情況(±s, 分)
注:*與觀察組對比,P<0.05;**與觀察組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VRS VAS治療后1 d 治療后15 d 治療后1 d 治療后15 d觀察組 23 5.13±0.23 1.52±0.13 5.33±0.27 1.68±0.19對照組 23 7.63±0.21* 3.47±0.56** 7.80±0.25* 3.71±0.63**

表3 復發情況(n, %)
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91%),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4。

表4 臨床療效(n, %)
翼狀胬肉也被稱為胬肉攀睛,是臨床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一般是由于眼部受外界刺激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后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是一種慢性炎癥[5]。翼狀胬肉的發病因素很多,一般與過敏反應、缺乏營養、淚液分泌不足、先天性遺傳因素以及受到風沙、煙塵、熱、日光、花粉等過度刺激有密切的關系[6]。翼狀胬肉患者會出現眼干、眼澀、眼部異物感以及視物模糊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對于翼狀胬肉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同時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控制結膜炎癥減輕充血,并且盡量避免外來刺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癥[7]。翼狀胬肉切除術作為臨床上治療翼狀胬肉的常用手段,但術后患者容易出現不適感,并且有較高的復發率,導致臨床效果不是特別理想[8]。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瓣移植術對患者的眼部傷害小,能最大限度清除翼狀胬肉,從而降低術后復發率,臨床效果突出。隨著環境和空氣污染的加劇,受不良生活習慣等的影響,再加上不注意對眼部的保護,導致翼狀胬肉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翼狀胬肉的治療手段對社會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的臨床指標(手術時長、切開大小、術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時長)中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 觀察組的疼痛情況(VRS 以及VAS)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5 d 觀察組的疼痛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復發情況中觀察組(總發生率8.70%)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發生34.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瓣移植術治療對翼狀胬肉患者的效果顯著,增加了臨床療效,減輕了疼痛感,降低了復發情況。
綜上所述,對翼狀胬肉患者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瓣移植術治療,能夠增加臨床療效,減輕疼痛感,降低復發情況,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