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楊積文
據相關流行病學數據表示[1],間歇性外斜視主要多發于兒童,4~5歲發病居多,且發病率為3.42%~3.9%,約占所有斜視兒童的42%;該疾病屬于介于外隱斜與恒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斜視,患兒的視軸常常分開,當看遠時融合性散開幅度超過融合性集合幅度并產生外斜,而看近時可保持正位。臨床中需要給予及時的治療和干預,以整體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質量,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分離性上斜視、A-V 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幫助患兒健康快樂的成長[2]。因此,為了探析斜視矯正術對間歇性外斜視兒童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中將針對2017 年10 月~2018 年9 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間歇性外斜視兒童開展研究,對斜視矯正術后的臨床效果及其術后動態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同時也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及預后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為本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行斜視矯正術治療的間歇性外斜視兒童100 例,其中,女45 例,男55 例;年齡最小2 歲,最大12 歲,平均年齡(4.5±2.6)歲;術前遠斜視角-20△~-75△,平均遠斜視角(-33.9±13.9)△;近斜視角-20△~-85△,平均近斜視角(-38.2±16.2)△。所有患兒均無弱視情況,符合本次研究內容及手術指征,患兒監護人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既往斜視手術史、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合并性重大疾病或家長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進行術前的眼部常規檢查,對于相關器質性病變現象及手術指征進行排除后,測量患兒的雙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Snellen 視力表),遠(4 m)、近(33 cm)斜視量(三棱鏡加交替遮蓋法),遠(4 m)、近(33 cm)知覺融合狀態(Worth 4 點燈),立體視功能(Optec3500 檢查儀);并針對患兒的實際情況采取單眼手術治療和雙眼手術治療,其中單眼手術是一眼的外直肌后退并內直肌縮短;雙眼手術主要是根據患兒的遠、近斜視量的程度以及有雙眼外直肌后退并一眼的內直肌縮短和雙眼的外直肌后退等手術方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所有患兒手術后的正位標準(視遠斜視量內斜視/內隱斜≤5△至外斜視/外隱斜≤10△)、Worth 4 點檢查及遠/近立體視檢查結果,并進行對比。
1.3.1 術后正位標準 視遠斜視量內斜視/內隱斜在5△以上表示過矯;外斜視/外隱斜在10△以上表示欠矯。
1.3.2 Worth 4 點檢查 如果患兒可以雙眼同時看到4 個點位置,則表示為有知覺融合;如果患兒只能看到2 個點或者3 個點位置,則表示為單眼抑制;如果患兒可以看到5 個點位置,則表示為復視。
1.3.3 遠/近立體視檢查 如果患兒在檢查過程中未能明確看出任何圖片的凹凸感,則表示為未檢出;如果患兒在檢查過程中> 60″,則表示為立體視功能異常;如果患兒在檢查過程中≤60″,則表示為立體視功能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隨訪末期的眼位情況 隨訪12~24 個月,末次隨訪距離偏差(-6.4±7.8)優于術后1周的(-0.3±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69,P=0.000<0.05);末次隨訪接近偏差(-7.75±9.66)優于術后1 周的(-0.15±2.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563,P=0.000<0.05);末次隨訪過度矯正1.00%(1/100)優于術后1 周的7.00%(7/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88,P=0.030<0.05);末次隨訪正斜視85.00%(85/100)優于術后1 周的98.00%(98/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65,P=0.001<0.05);末次隨訪矯正不足2.00%(2/100)優于術后1 周的16.00%(16/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966,P=0.001<0.05)。
2.2 患兒隨訪末期的雙眼視功能情況 遠Worth 4 點雙眼知覺性融合方面:術前雙目融合27.00%(27/100),術后1 周52.00%(52/100),末次隨訪85.00%(85/100);術前單眼抑制66.00%(66/100),術后1 周29.00%(29/100),末次隨訪10.00%(10/100);術前雙眼復視7.00%(7/100),術后1 周18.00%(18/100),末次隨訪2.00%(2/100)。近Worth 4 點雙眼知覺性融合方面:術前雙目融合70.00%(70/100),術后1 周83.00%(83/100),末次隨訪95.00%(95/100);術前單眼抑制23.00%(23/100),術后1 周12.00%(12/100),末次隨訪3.00%(3/100);術前雙眼復視4.00%(4/100),術后1 周16.00%(16/100),末次隨訪2.00%(2/100)。末次隨訪時患兒的遠、近的Worth 4 點雙眼知覺性融合相比術前、術后1 周的改善效果均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兒隨訪末期的遠立體視功能 optec 3500 檢查:術前標準12.00%(12/100),術后1 周20.00%(20/100),末次隨訪38.00%(38/100);術前異常28.00%(28/100),術后1 周44.00%(44/100),末次隨訪56.00%(56/100);術前未檢出60.00%(60/100),術后1 周36.00%(36/100),末次隨訪6.00%(6/100)。TNO 檢查:術前標準52.00%(52/100),術后1 周43.00%(43/100),末次隨訪65.00%(65/100);術前異常31.00%(31/100),術后1 周42.00%(42/100),末次隨訪33.00%(33/100);術前未檢出60.00%(60/100),術后1 周36.00%(36/100),末次隨訪6.00%(6/100)。末次隨訪時患兒的遠立體視功能相比術前、術后1 周的改善效果均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共同性外斜視是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率為0.6%~1.2%,其中大多數屬于間歇性外斜視,約占外斜視的80%左右[3]。間歇性外斜視屬于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童斜視類型,其發病人群在兒童中的所占比例為2%;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畏光,初期看遠時外斜,后期看近時亦可外斜等[4,5]。病情呈進行性發展,發病初期常表現為看遠時存在間歇性外斜視,如果不能給予患兒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持續時間延長、斜視頻度增加,造成視力疲勞,影響視力正常發育,最終發展為恒定性外斜視,甚至還會造成一定的視覺障礙;目前臨床中通常給予間歇性外斜視兒童采用鏡片或手術的方式進行矯正,對于<4 歲患兒的治療中,50%以上可完全治愈[6,7]。
斜視矯正術是臨床中針對間歇性外斜視兒童所采用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8],其臨床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中通過對該手術治療后的遠期臨床效果及其術后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表示:100 例間歇性外斜視兒童中,術后隨訪時間為12~24 個月;末次隨訪時患兒的眼位情況,遠、近的Worth 4 點雙眼知覺性融合相比術后1 周改善效果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患兒的遠立體視功能較術前和術后1 周改善效果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以上數據結果中可知,間歇性外斜視患兒手術治療乃至隨訪末期的雙眼視功能,尤其是視遠時的雙眼視功能較術前具有較大的改善效果;且患兒術后雙眼視功能水平,包括遠、近知覺性融合功能和遠立體視功能水平改善效果明顯,這一現象的發生可能是由于本組患兒術后早期過矯病例少,在術后一段時期內能保持成功眼位而促進了雙眼視功能的重建和保持[9]。另外,研究顯示[10],斜視矯正術對于間歇性外斜視兒童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遠期療效均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這一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還有部分研究證實,術后早期輕度過嬌對于遠期眼位控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保證長期眼位,同時對雙眼單視功能恢復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足,隨訪時間還是較短,沒有對遠期眼位向外斜漂移情況進行觀察,可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加強研究。
綜上所述,在間歇性外斜視兒童的手術治療中斜視矯正術的應用效果顯著,不僅改善了患兒的眼位情況、雙眼視功能及遠立體視功能,同時還保證了良好的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