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杰
ARDS為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疾病,且死亡率極高[1]。而出現該病的主要原因是有毒物質、肺部挫傷、肺部疾病等原因而損傷肺部,也有部分患者因為手術或某些原因導致機體發生挫傷或感染等。臨床上ARDS患者主要表現為極度缺氧、口部發紺、呼吸頻率增加等癥狀[2]。因此,該病臨床治療需根據疾病發展情況、有關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而實施早期預防措施,擬定科學治療計劃。通過給予及時、高效的治療方案,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34例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病理特點和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該病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34例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按患者是否死亡分為死亡組(26例)和存活組(8例)。死亡組中男14例,女12例;存活組中男6例,女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基礎體征、通氣及血氣指標、血常規指標、生化指標、血漿檢驗指標,分析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年齡(45.22±3.06)歲大于存活組的(28.25±6.22)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10.567,P<0.05)。死亡組ARDS分級重度18例(69.23%),中度8例(30.77%);存活組ARDS分級重度2例(25.00%),中度6例(75.00%)。死亡組ARDS分級重度占比大于存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41,P<0.05)。
2.2 兩組患者的基礎體征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呼吸次數為(29.22±8.13)次/min,體溫為(37.10±1.22)℃,脈搏為(112.57±20.18)次/min;存活組患者的呼吸次數為(31.10±8.35)次/min,體溫為(37.05±1.15)℃,脈搏為(113.44±17.22)次/min。兩組患者的呼吸次數、體溫、脈搏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569、0.103、0.110,P>0.05)。
2.3 兩組患者的通氣及血氣指標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為(6.22±5.06)d,吸氧濃度為(33.63±0.17)%,氧合指數為(283.63±22.12)mm Hg,PaCO2為(34.48±7.97)mm Hg,PaO2為(58.48±17.20)mm Hg,pH值為(7.42±0.11);存活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為(16.25±7.04)d,吸氧濃度為(33.74±0.23)%,氧合指數為(410.49±15.68)mm Hg,PaCO2為(40.55±18.90)mm Hg,PaO2為(60.47±15.11)mm Hg,pH值為(7.33±0.16)。死亡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存活組、氧合指數低于存活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4.467、15.026,P<0.05);兩組患者的吸氧濃度、PaCO2、PaO2、pH值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472、1.328、0.294、1.814,P>0.05)。
2.4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指標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為(8.55±4.25)×109/L,血小板計數為(185.55±88.12)×109/L;存活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為(6.97±4.54)×109/L,血小板計數為(120.44±98.13)×109/L。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906、1.781,P>0.05)。
2.5 兩組患者的生化指標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白蛋白為(29.22±4.94)g/L,血紅蛋白為(121.00±22.12)g/L,肌酐為(94.57±29.45)μmol/L,尿素氮為(6.18±3.84)mmol/L,總膽紅素為(18.08±11.21)μmol/L,血鉀為(3.90±0.41)mmol/L,血鈉為(136.25±2.84)mmol/L;存活組患者的白蛋白為(26.57±4.86)g/L,血紅蛋白為(106.11±25.45)g/L,肌酐為(105.88±116.51)μmol/L,尿素氮為(8.65±7.25)mmol/L,總膽紅素為(20.88±14.52)μmol/L,血鉀為(4.01±0.88)mmol/L,血鈉為(135.88±5.12)mmol/L。兩組患者的白蛋白、血紅蛋白、肌酐、尿素氮、總膽紅素、血鉀、血鈉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332、1.609、0.463、1.273、0.577、0.496、0.264,P>0.05)。
2.6 兩組患者的血漿檢測指標對比 死亡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為(130.18±51.27)mg/L,血沉為(45.16±26.17)mm/h,凝血酶原時間為(14.12±3.03)s,降鈣素原為(7.91±1.78)ng/ml ;存活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為(143.27±127.22)mg/L,血沉為(43.44±26.88)mm/h,凝血酶原時間為(16.24±3.55)g/L,降鈣素原為(6.78±1.28)ng/ml。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血沉、凝血酶原時間、降鈣素原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433、0.162、1.664、1.660,P>0.05)。
重癥肺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且發生膿毒血癥時常伴有ARDS癥狀[3-5]。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在臨床上以低氧血癥為主要臨床癥狀,該病發展迅速,預后效果差,具有較高死亡率,為降低疾病致死率,臨床應在發病早期實施有效治療,阻斷病情進展,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6]。
在本研究中,對34例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實施對比研究,主要對患者的氧合指數、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ARDS分級、年齡、血沉、血小板計數等臨床資料同患者預后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34例患者中,死亡26例,死亡率為76.47%。死亡組患者的年齡(45.22±3.06)歲大于存活組的(28.25±6.22)歲,ARDS分級重度占比69.23%大于存活組的25.00%,機械通氣時間(6.22±5.06)d短于存活組的(16.25±7.04)d,氧合指數(283.63±22.12)mm Hg低于存活組的(410.49±15.68)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發病后患者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將快速發展,直到患者死亡。因此需高度重視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及時對其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同患者預后效果有關的因素為氧合指數、機械通氣時間、ARDS分級、年齡,對預后造成一定影響,且在不同程度上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患者機體各器官功能和身體素質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7],從而使得患者疾病恢復時間明顯長于年輕患者,同時降低恢復效果。因機械通氣是改善低血氧癥的一種有效措施,可確保患者所需氧氣,血氧濃度得到提升[8],機體缺氧情況得到有效改善,所以,機械通氣適當延長時間可確保患者得到充足的氧氣,正常氧合作用得到保障,正常形態的肺泡可得到有效維持,避免肺泡萎縮而使病情惡化,從而將患者的生存率提升。
本次研究中,死亡組白細胞計數、白蛋白、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均高于存活組,且C反應蛋白低于存活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本次研究樣本較少存在關系,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需適當增加研究樣本,從而得到精準的數據。
綜上所述,重癥肺炎伴ARDS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為患者的氧合指數、機械通氣時間、ARDS分級、年齡,因此在以后該類患者的治療期間,需改善機械通氣狀況,同時進行不同程度的感染預防措施,降低有關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提升存活率,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