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朋宣 高雅蓓 何 斌 勵 玉 杜寶俊 李峰杰
(1.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100070;2.北京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100072;3.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100091)
當歸芍藥散出自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原方用于治療肝脾失調、氣血郁滯所致腹中拘急、綿綿作痛之癥。筆者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將當歸芍藥散靈活運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茲選驗案4則如下。
李某,男,39歲。2019年6月14日初診。
主訴:陰囊下墜潮濕伴備孕5個月余未育。患者平素喜思慮,納差,眠差,既往無其他疾患。刻診:無明顯誘因出現陰囊下墜、潮濕,腹股溝區隱痛,睪丸刺痛,伴脅肋脹悶。舌質略黯苔薄,脈弦細澀。外院彩超示:左側精索靜脈管徑3.5 cm,返流>5 s,瓦氏試驗管徑3.8 cm,右側精索靜脈管徑2.7 cm;精液分析示:密度123.2×106/mL,前向運動精子(PR)36.2%、非前向運動精子(NP)28.9%、不動精子(IM)34.9%,直線運動精子速率(VSL):15 μm/s,正常形態2.5%。西醫診斷:精索靜脈曲張,畸形精子癥。中醫診斷:筋瘤(肝郁脾虛,瘀血內停)。病機:肝郁脾虛,疏泄運化失職,水濕血瘀交互停滯經絡。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利濕。予當歸芍藥散合桂枝茯苓湯化裁。處方:
當歸12g,白芍18g,茯苓12g,澤瀉10g,川芎15g,白術10g,桂枝10g,桃仁10g,牡丹皮12g,淫羊藿15g,川牛膝12g。14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6月28日二診:自訴陰囊潮濕顯著緩解,腹股溝區隱痛、睪丸刺痛、脅肋脹悶等癥狀均已消失,仍偶有陰囊下墜感,食納、夜寐較前好轉,舌略黯、苔薄白,脈弦細。首診方去牡丹皮加生薏苡仁30g,14劑。
7月12日三診:自訴已無陰囊下墜感,復查精液形態已恢復正常。效不更方,囑其繼服上方10劑以鞏固療效。
按:“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足厥陰經脈循陰器,肝主宗筋,患者素喜思慮,夜寐欠安,發病日久,失于調護,肝失疏泄,氣機受阻,血行不暢,壅滯成瘀。橫乘脾土,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脾氣不升,血行停滯而成瘀,或固攝無權血溢脈外而為瘀。濕瘀交結則陰囊下墜、潮濕,腹股溝區隱痛,睪丸刺痛,脅肋脹悶。當歸芍藥散疏肝健脾利濕,桂枝茯苓湯活血逐瘀,合淫羊藿溫腎之陽以助血行,另加川牛膝以增強引血下行之力。瘀去則血行,陽溫則血行,故二診患者陰囊潮濕癥狀顯著緩解,腹股溝區隱痛、睪丸刺痛、脅肋脹悶感均未復發,然偶有陰囊下墜感,故加生薏苡仁淡滲利濕,助陰囊正常疏泄汗液,以取四妙散之功,祛濕邪于外,故癥狀快速消除,精液形態恢復正常。
安某,女,33歲。2019年1月22日初診。
主訴:停經9周,陰道少量出血伴小腹墜脹2 d。患者自訴12歲月經初潮,5~6 d/28~30 d,量、色均正常,常伴碎粒狀血塊,偶有痛經,末次月經2018年11月18日,某婦幼保健院診斷為妊娠狀態,已建檔,未給予任何治療。孕2育0,2016年藥物流產1次;2018年1月孕8周胎停育,手術流產。刻下:患者面色萎黃,平素易緊張焦慮,眠尚可,納差,陰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工作勞累后加重,小腹酸脹頻作,偶有隱痛,小便量正常,大便正常。舌質淡、尖紅邊齒痕、苔白膩,脈細滑。1月21日彩超示:宮內孕囊4.2 cm×2.7 cm,胎芽1.6 cm,胎心搏動不明顯,考慮胚胎停育(建議復查);孕酮(P):14.5 ng/mL,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65 980 IU/L,血清雌二醇(E2) 863 pmol/L。告知相關風險事宜,患者強烈要求保胎治療。西醫診斷:先兆流產;中醫診斷:胎動不安(肝郁脾虛,氣血兩虛)。治法:疏肝理脾,補益氣血。予當歸芍藥散合安胎磐石湯加減。處方:
當歸12g,白芍15g,茯神10g,川芎6g,白術10g,桑寄生12g,太子參18g,黃芪15g,續斷炭12g,阿膠1/2塊(烊化)。7劑,每日1劑,濃煎100 mL,早晚分服。另給予地屈孕酮,每日2次,白天40 mg,晚上20 mg,并囑咐勿同房、負重、勞累等相關注意事宜。
1月29日二診:患者訴陰道出血、小腹墜脹感消失。彩超示:宮內孕囊4.5 cm×3.0 cm,胎芽1.8 cm,可見胎心搏動;血P 21.8 ng/mL,HCG 87 300 IU/L,E 858 pmol/L。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守上方去2茯神、續斷炭,加續斷10g,14劑;地屈孕酮改為早晚各10 mg。因臨近春節,囑其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監測胎兒發育。
8月26日順產一健康女嬰。
按:患者陰道少量出血伴小腹墜脹2 d,超聲提示胚胎停育可能,平素易緊張焦慮,舌質淡尖紅邊齒痕、苔白膩、脈細滑均為肝郁乘脾之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氣血虛弱,胎失所養,故萎縮不長;另一方面,脾失統攝,蓄以養胎之血下泄,則陰道出現少量血性分泌物。治宜疏肝理脾、調和氣血。當歸芍藥散原方去澤瀉以避其分利傷氣;加桑寄生以固腎氣;另合“益氣安胎”之圣藥太子參補氣生津,溫而不燥,補而不膩;黃芪補氣血以生血,使血化有源。另予安胎止血必用之續斷炭、阿膠。阿膠補血止血,補其血虛,續斷炭調理沖任,既可固本安胎,又可補虛止血,兩者合用,實乃安胎止血第一“對藥”。
郭某某,女,27歲。2019年8月25日初診。
主訴:月經周期紊亂10余年。13歲月經初潮,4~5 d/22~32 d,行經前2~3 d出現少量血絲,末次月經8月3日,量略少,色暗紅,有少量血塊,偶伴痛經,結婚半年未避孕未受孕。平素工作壓力大,急躁易怒,頭暈乏力頻作,伴胸脅、乳房脹痛,經前加重,噯氣不欲飲食,不易入睡,小便可,大便溏結不調,舌淡邊有芒刺、苔薄白,脈弦細略滑。西醫診斷:黃體功能不全;中醫診斷:月經先后不定期(肝郁血虛,脾虛濕停)。治法:養血疏肝,健脾利濕。予當歸芍藥散化裁。處方:
當歸12g,白芍15g,茯苓10g,澤瀉9g,川芎12g,白術10g,月季花12g,炙黃芪20g,桂枝9g,山萸肉15g。14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經期停藥。
9月22日二診:自訴末次月經8月29日,經前仍可見少量血絲,量較前增加,色紅,無血塊,頭暈乏力減輕,經前胸脅、乳房脹痛感明顯減輕,眠可,舌淡紅邊有芒刺、苔薄,脈弦細。效不更方,繼守上方去澤瀉,加葛根10g、巴戟天12g,14劑,于月經前后各服7劑。
10月6日三診:末次月經9月27日,經前未出現血絲,量色正常,無血塊,頭暈乏力已消失,胸脹明顯減輕,舌淡紅、苔薄,脈弦細。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已基本無癥狀,效不更方,繼守二診方7劑以固療效。
按:肝為藏血之臟,本案青年女性患者,因工作壓力較大,郁怒傷肝,肝體失于柔和,肝郁血虛則疏泄失度,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先后不定期,經量略少;氣郁血瘀,故經行不暢,色暗紅,有少量血塊,偶伴痛經;肝脈循少腹布胸肋,肝郁氣滯經脈不利,故見胸脅、乳房脹痛,經前加重。肝逆則易橫乘脾土,脾氣受損,升清無力,氣血化生不足則易頭暈乏力;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則噯氣不欲飲食。方選當歸芍藥散,輔以月季花、炙黃芪、桂枝、山萸肉,補腎助陽、益氣行經。全方陰陽同調、平補平瀉,共奏奇效。二診時,患者經量較前增加,色紅,無血塊,濕、郁之象明顯緩解,仍偶有頭暈乏力、胸脹,故去澤瀉以避其持續使用分利傷氣,加葛根以助清氣上升,加巴戟天溫腎以振生化之功。
張某某,女,29歲。2019年3月3日初診。
主訴:月經周期推遲3個月余伴未避孕2年余未孕。患者15歲月經初潮,月經周期延后,3~4 d/60~90 d,2017年甚則出現閉經。平素月經量偏少,色正常,偶有血塊,末次月經2018年12月1日,于外院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未規律治療。刻下:患者形體肥胖,下顎部有痤瘡,胡須、體毛較密長,平素易神疲乏力,情緒焦躁,多夢失眠。舌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細滑。彩超示:雙側卵巢多囊樣改變。西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中醫診斷:月經后期、不孕(肝郁脾虛,痰瘀胞宮)。治法: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予當歸芍藥散合陽和湯加減。處方:
當歸12g,赤芍18g,赤苓12g,澤瀉10g,川芎15g,白術10g,熟地黃15g,麻黃6g,白芥子9g,肉桂5g,龜甲膠1塊(烊化),炒山楂1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3月17日二診:服藥后自覺諸癥較前減輕,昨日下午開始出現少量出血,色黯,有血塊,乳房脹痛伴小腹墜脹。建議經行2~4 d查內分泌六項和游離睪酮,囑經后守方續服14劑。
4月7日三診:自訴3月18日行經,量多,色暗紅,大量黏膜狀血塊,無痛經,情緒較前明顯改善,睡眠亦明顯好轉。3月20日激素示促卵泡生成素(FSH) 6.4 IU/L,促黃體生成素(LH) 13.9 IU/L,游離睪酮(F-T) 2.8 ng/mL。舌胖齒痕已不太明顯、苔薄白,脈弦細滑。去茯苓、肉桂,加月季花15g、益母草12g、巴戟天15g、桑椹10g,繼服14劑。
5月3日四診:因近期工作較忙,現已停藥近10 d。患者精神佳,末次月經4月29日,量正常,色略黯,小血塊雖較前減少,但仍較多,效不更方,繼服三診方14劑,后患者每2周復診1次。
隨診:5月31日、6月28日月經連續規律出現2個月,排卵期給予電溫針輔助促進卵泡發育排出,7月14日監測排卵顯示卵泡發育正常且能排出。囑其繼續鞏固用藥1個月可停藥,平時注意調控飲食,勿食辛辣油膩,同時加強運動減肥,自行備孕。10月6日因未行經就診,查HCG、孕酮,已懷孕。
按:肝性喜條達惡抑郁,患者平素情緒焦躁,疏泄失常,則氣滯血瘀胞宮,導致月經失調、痤瘡、不孕等。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水精不能回布,聚濕生痰,蘊滯胞宮,則見經少、閉經、不孕;積聚脂膜,浸漬四肢、肌肉,則形體肥胖、多毛。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方選當歸芍藥散合陽和湯。赤者較白者更具散邪行血之效,故將當歸芍藥散中白芍、茯苓改為赤芍、赤苓。陽和湯本為治療陰疽之方,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效,患者因3個月余未行經,急則治其標,方中鹿角膠替換為龜甲膠填補精髓、滋養陰血,并合炒山楂化痰祛瘀以通絡。三診患者睡眠明顯好轉且舌邊齒痕已不太明顯,故去茯苓、肉桂,加巴戟天、桑椹益腎助孕,月季花、益母草持續增加疏肝行瘀之效,以助月經周期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