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黎蘋
摘 要:文章從高三復習課主題的確定,材料的組織,課堂實施的設計與實踐,問題的設置,能力的培養,家國情懷的落地。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三復習;有效課堂
高三一輪復習課,如何整合知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拓展學科思維,涵養學科素養,并上升成對方法、規律、趨勢的認識,這是高考對教學、對課堂更高的要求?!昂诵乃仞B是當下教育炙手可熱之關鍵詞,是教學的指揮棒、首要目標和關鍵靈魂。就歷史學科而言,其五大核心素養,尤其是家國情懷備受關注。史書萬卷,字里行間皆可見‘家國。”基于此,以家國情懷為引導,透過《明清瓷器外銷》這堂公開課,對高校高三復習筆者有如下思考與感悟。
一、 精心雕琢,精準定位,主題突出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包括五個子目:家庭手工業和田莊經濟、“工官”和“匠戶”、紡織業的發展、先進的冶金技術、陶瓷業的成就,介紹了手工業的生產經營形式,管理方式和主要的生產部門。如果是上新課時,按照這個順序上線索也很清晰明了,但是作為復習課太單薄,缺乏提升和歸納總結。
該課程內容涉及較多經濟方面的現象與史實,知識相對有難度。經過一番調整,授課者選擇以制瓷業為切入點,用明清時期的瓷器外銷來折射中國手工業不同時段的信息,以青花瓷為突破口,定位高考復習,主題鮮明、管中窺豹,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典范,極具代表性,復習中聯系鄉土歷史,補充介紹平和的克拉克瓷,德化的白瓷,圖文展示其成就及受到的追捧,讓學生通過看圖和文獻資料,直觀地感受瓷器的美麗和成就,展示瓷器外銷由盛而衰的數據,層層推進地把中國手工業發展的興衰概貌呈現到學生的面前。“潤物細無聲”,在日常的課堂上浸潤著愛國主義教育。
相對于原來的課文內容安排,這樣的調整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探求歷史脈絡,提升知識點的質,主題突出、目標明確,這樣探究式的小專題復習,更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加深學生的記憶,也更具復習的有效性、實用性。史料實證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扎根,并且有利于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樹立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自豪感,涵養家國情懷。
二、 特色選題,海報導入,以小見大
有人說有靈魂的課堂,才能引爆學生的小宇宙,達到以思促思,激蕩學生的心靈,引發共情的激情,進而增長智慧。課魂,便是源于教師對歷史正確的認識和獨特的感悟,是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度整合。
探討中國手工業的興衰是本堂課的靈魂,復習過程中,探討中國手工業的興衰是本堂課的靈魂,復習過程中,通過課前播放周杰倫的《青花瓷》,點出授課教師最喜歡的歌詞是“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由此設問是誰發現中國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探究課程。展示一張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宣傳海報——《China與世界》,海報標題簡潔,卻蘊含深意,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這個比喻一語雙關又形象生動,具有時代的氣息,既說明中國傳統手工業曾經擁有的領先地位,又說明借由新航路的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加強。用瓷器,將中國與世界建立聯系,以整體性,世界性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待中國瓷器的發展,以點帶面,掌握了瓷器的發展脈絡,那么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對中國其他手工業的發展規律的把握也水到渠成。高三復習更多的是方法的傳授,規律的把握,思維的培養,這樣的設計高屋建瓴,高考導向性明確,試想,復習必修三的儒家思想,以“孔子與世界”或者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為引,把儒家思想的過去與未來進行一番整合,以人物為切入點,以國際視野來看待中國的儒家思想與世界文化發展的關系,應有異曲同工之效。
歷史學習不僅是單純的只是記憶,更重要的是樹立歷史現象的認識與闡釋,尤其是通過活動體驗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判斷和歷史感悟“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活動內在的本質特征,也是激活知識的主要渠道”重構后的課堂,發揮學生課堂主體意識,讓學生暢談在中國航海博物館你可以看到的展品;讓學生判斷南澳一號沉船打撈上來的瓷器的年代;提供瓷器上的圖案,由學生判斷瓷器運往哪里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歸納《群神宴》圖反映的歷史信息,思考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珍視的原因;讓學生思考西方人如何發現中國瓷器“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從課后反饋來看,效果明顯。這也給我們一個思路,高三復習課堂課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精選典型材料,小切口,深挖掘,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以小見大,讓學生通過一個小切面來認識歷史,把握歷史發展的脈搏,解讀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三、 素養引領,培養能力,升華認知
由南澳一號沉船打撈出大量青花瓷器,補充介紹青花瓷的知識,作為佐證的史料,展示兩個材料,一為歐洲油畫《群神宴》,群神宴飲中大量中國青花瓷器的使用;二為18世紀初歐洲詩人約翰·蓋伊的一首情詩,通過繪畫和文學作品,體現歐洲對中國青花瓷器的喜愛與追捧;借助學生耳熟能詳的周杰倫《青花瓷》,通過歌詞的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瓷器的魅力。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在這里得到鍛煉。由瓷器具有的中國元素,一品青蓮,對比運往歐洲的瓷器的歐洲元素,教師給出結論:專家判斷,這批瓷器是運往東南亞的。讓學生思考原因,接著繼續拓展,介紹西方人在《馬可波羅游記》廣為傳播后,對制瓷進行了各種嘗試卻始終無法窺探瓷器窯燒的秘密,引出閉關鎖國,走私,進而介紹政府的政策調整——“隆慶開關”,引出月港,展示圖片《月港》和史料《月港:大明天子的經濟改革新區》,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概括隆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關聯新航路的開辟,以及世界物種、商品和人口遷移的史實,打開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生的眼界,開闊學生的視野。
之后繼續提供材料《明清時期中國對西方的瓷器外銷》《白瓷之路》和《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參與進來,和老師一起分析瓷器大量外銷的背景及歷史條件,探討16-18世紀中國瓷器外銷在歷史不同時段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思考,歸納中西制瓷業發展趨勢,提煉出對傳統手工業發展趨勢的規律性的認識。介紹法國傳教士殷弘緒的故事,設置一個議一議的環節,殷弘旭是法國的工業間諜或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典范?制造沖突,對學生思維形成沖擊和碰撞。這一番復習下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都得到了訓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