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琪
摘 要:當前,學科教育正由過分注重“雙基”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轉變。強調認知、情感、態度的整合,學生的學科學習活動被認為是人格形成的過程。這和心理教育追求的目標十分吻合。因此,把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和諧發展
為了響應號召,在很多學校都能看到打扮得舒適溫馨又極具創意的心理咨詢室,可是每所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并不一定都有它的實用價值。功課表上即使有安排心理課也難以名副其實,或干脆上成了德育或班隊課,因為在大多數老師眼里那樣的效果更加顯而易見。作為教師,我們有時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分數的高低,太急功近利而忽視學生心理的發展;或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卻只對他們進行單一空泛的思想道德教育。再加上各學校缺少專職心理教師等多種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因流于形式而教育無果。為此,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開始嘗試語文與心理的結合點。
一、 將心理思維的種子嘗試根植于課堂教學中
(一)兩相權衡,左右為難
筆者今年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最近一段時間發現孩子們很煩躁,經常吵架,玩游戲,不按時完成作業等。六年級的學生處于少年向青年過渡期,是一個心理跟不上生理發育的時期,從而會面臨一系列的心理危機,這是一個“危險年齡”。針對以上的種種現狀,一味空洞的說教沒什么效果,應該給孩子們上上心理團體輔導課。心理教育不同于學科教學,是需要內化的過程,通過一兩節課的臨時抱佛腳,效果也不會明顯。花的時間多了家長肯定也不太樂意,擔心占用孩子學習學科知識的時間。這真叫人糾結。
(二)積極摸索,柳暗花明
語文是小學教育的一門最基礎的課程,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學生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較多,語文學科為小學生心育在時間和空間上提供了平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離不開語文學科。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要學習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優化心理素質;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學習語文不僅需要行為投入,更需要心理投入;在這個平臺上,使心育目標在學校工作的自然狀態中得以實現,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教育課及專題活動更為經濟有效。
二、 用心理的工具翻松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土壤
(一)精心設計,初嘗勝果
《魯濱遜漂流記》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在種種困境中,面對嚴峻的考驗,及時調整好心態,為了能在荒島上生存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神話般在島上生活了28年。選編文章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了解外國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養成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班級里有很多“書蟲”,很愛看書,個別孩子的閱讀量很大,但他們僅僅停留在看的階段,沒能有自己的感悟與感受。難道每一次的閱讀給孩子帶來的就是一個個故事、一幅幅精彩的畫面?難道書中那么多人物的優秀品質對現時代的孩子來說真的遙不可及;難道大量讀書換來的仍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啃老族”?那鼓勵孩子們看書的目的何在?
在設計本課的教案時筆者反復思考,怎樣才能引導孩子正確認知挫折;積極戰勝挫折;學會自我調節。在課的結尾筆者這樣設計:孩子們,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這篇課文給你留下怎樣的啟示,寫一句話送給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二)抓住契機,因勢利導
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平時的常態化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生命意識,還使學生在認識生命的基礎上,學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熱愛生命,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提高生命質量。
1. 死亡不代表解脫,更不代表幸福
《賣火柴的小女孩》其中要求學生理解課文里的兩個“幸福”。課堂中兩位學生都認為第二個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不餓不冷了,這樣就徹底幸福了。在準備反饋學生的回答前,筆者忽然意識到這樣的回答顯然存在著偏差,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闡述了他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本意是認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對生活在苦難中的小女孩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容易使孩子們產生誤讀。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語文老師僅僅把教學內容停留在此處,那留給孩子們的是什么……我考不好了,我比賽輸了,我遇到困難了……當我想擺脫痛苦,難道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死了就沒有痛苦,就有幸福了嗎?我們要做的是給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
2. 珍愛和珍惜,才是幸福的真諦
于是筆者馬上追問,為什么作者這樣寫?難道對小女孩來說只有死了才能尋找到幸福,難道只有死才能解脫嗎?師:讀到這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她為什么跑?因為她不想死,可見她珍愛自己的生命,她在朝求生的希望跑。但是黑暗的社會,讓她無路可走。生: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不幸的窮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的哀怨。這不僅讓我想起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快樂的大家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自己高高興興和父母同享天倫之樂的時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親人沒有快樂;在自己歡天喜地過新年的時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學……生:更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生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多好的答案,多好的生命教育契機!這才是我們老師所要的,只要老師引導得法,學生就可以在平時的常態化課堂中汲取心育的甘泉。
三、 讓心理的花朵盛開在孩子的語文世界里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對事物體驗的深化,六年級學生內心世界比較豐富。喜歡追蹤社會熱點,崇拜偶像,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信息。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對事物的分析和主觀體會,同時表現出不服輸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