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芳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們的語文教學該怎樣從“理解課文內容”向“學習文本語言,充分關注表達”美麗轉身是放在我們語文老師面前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然而,現在的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應用文本所承載的價值內涵。如何讓語文教學回歸學科本質?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活動必須圍繞“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核心,立足文本教語文,關注表達學語文,積累語言用語文,這既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語文學科的本質所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要求教師緊扣文本特點、學生學習特點來組織教學,開展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一、聚焦表達形式,進行語言轉換
“語用”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文本情境和語境學習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和運用規律,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在課堂教學中,教什么樣的“語用”內容,取決于文本的“語用”特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文本中規范的語言引導學生正確表達,還可以聚焦文本中典型語段的表達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轉換。
如在統編版第十二冊的《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作了如下的處理。
師:死的意義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方法來證實自己的觀點?
生1:用了舉例子、對比的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
生2:還有一種方法是列舉名言。
師:說得好,這樣的方法叫引經據典,引用名人名言。那主席引用了誰的哪句名言?
生:主席引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師:司馬遷是西漢年間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大家知道毛主席本來就是偉人,為什么還要引用司馬遷的話呢?
生1:司馬遷是在遠古年代的名人,毛主席引用了他的話,就更有說服力了。
生2:司馬遷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說明這種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提倡了。
師:是的,這種思想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已經被人們認可、被人們傳誦,所以主席引用司馬遷的名言,令人信服?。?/p>
由此可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隱藏著的語言智慧,聚焦文本中典型語段的表達特點來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轉換,提升學生的語言智慧,使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
二、把握情感主線,建構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文本語言的再創造,是對文本情感的再深化。教師把握文本的情感主線安排語言轉換,往往能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在統編版十二冊《那個星期天》一課的教學上,以下這位老師是這樣著力體現“轉換角色體驗情感”的教學思路的。
師:“我”的第一次盼望是在一個星期天,那是一個怎樣的星期天?
生: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
師:現在我采訪一下,假定你就是作者,母親買菜的這段時間,你做了什么?
生1:“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
生2:“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
生3:“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生4:“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那是一本看了不知多少回的電影畫報。
師:(出示課文插圖)這段等待的時光,對于你來說是難挨的。此時,你的心情是——
生:孤獨、落寞的。
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創造機會,幫助孩子“嘗試”轉換角色活動,在角色的完成中,充分調動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深刻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語言訓練,以情促說,以說促情,兩者共融。這種設計,巧妙地把習得語言與發展語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情感,發展了孩子們的思維,使學生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
三、揣摩文本結構,著力語言訓練
文章的結構表現了一篇文章布局的藝術,包括順序、主次、詳略等,經典之作在結構上往往匠心獨運。如何才能為了把握全局,避免走進見樹不見林的誤區呢?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對文章篇章結構的理解能力,以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學習之所長,開展以言語訓練為核心的體驗、思辨、運用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智慧。
例如統編版第八冊作文例文《頤和園》,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課文按游覽的順序,分別具體地描述了作者所聞、所見、所感,條理清楚,經脈分明。課文中,作者用移步換景法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色。教學過程中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示作者游蹤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頤和園大門——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排云殿)——昆明湖(長堤、湖心島)及十七孔橋”,這些關鍵字眼是作者的觀察點。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與觀察點相對應的自然段,并告訴學生:這些語言說明地點變了,景色也變了,這就叫移步換景的寫法,在游記里最常見。我們找到了它們,就可以把文章讀得很簡單。教師提示學生還可以把課文讀得更簡單,找到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話“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甚至簡單到一個詞——美麗。繼而圍繞“美麗”這個詞,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把文章讀豐厚。通過領略頤和園的美麗,進一步領悟文章“移步換景”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中,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關注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善于發現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段落,引導學生在比較、揣摩中領悟其精妙與傳神之處。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