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柏仁睿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也開始走出去并向世界展示獨特的魅力。作為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曲藝別有韻味的馨香深深地吸引了我,2018年,我有幸拜相聲“洋教頭”丁廣泉先生多年的搭檔姚富山先生為師,從此潛心學習快板、相聲等曲藝曲種。

文化是從特定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果實,天然帶有地域、民族或者國家的氣味。而要讓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更具有傳播力,獲得更多的認識,那在保證藝術本真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嫁接創新就是必然之舉。丁廣泉和姚富山兩位先生深諳此理。他們在扎牢我們曲藝根基的同時,還鼓勵我們開動腦筋,把“異域風情”化入竹板聲聲中,讓中國觀眾在熟悉的藝術氛圍中品味出不一樣的文化味道。如在對口數來寶《我要出名》中,我身上的德國巴伐利亞州傳統服飾“皮褲”和挎著的吉他就是比較典型的例證。
在2017年,我和姚富山先生參加一個德國企業的年會時合作表演了一段中英文繞口令。在清脆悅耳的竹板聲中,我表演的英文繞口令“Peter Piper”和 “She sells sea shells”讓現場不同國度的觀眾大呼過癮之余,更對帶洋味道的快板有了各自的了解。中國觀眾的新奇感自不必說,外國人則通過自己熟悉的詞句語調,了解了古老東方的快板藝術。
Hello, hello, you hear Kuaiban,
these bamboo clappers come from afar,
it is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ytelling,
with text, rhythm and beat and also acting,
similar to Rap, but different in culture,
founded by Li Runjie and also called Shulaibao,
so far for today with my rhyme, now enjoy the
show and have a good time!
您好,哈嘍,您聽的是快板,
這些竹板來自于遠隔重洋的中國,
它是傳統的中文說書藝術,
它包括說唱、 節奏和表演,
跟西方的說唱藝術 Rap 有點像,
同時文化背景是不同,
創始人是李潤杰,快板的另一個名字是數來寶,
今天我說到這里。現在請開始欣賞我們的表演!
相聲藝諺“萬象歸春”,是形容相聲能把“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能作為相聲的題材而加以反映”。不獨相聲,曲藝曲種大多有“萬象歸春”的特質。一言以蔽之,曲藝藝術的內容可塑性很強,上文的中英文繞口令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證。但如果據此認為曲藝就是橡皮泥,可以變換成任何形狀,這就很片面了。一種獨到的藝術形式流傳到現在,會在受到受眾喜好影響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對受眾心理產生“塑型”作用,特別是像曲藝這種中國特色濃厚的藝術形式,外國人在表演時就更要對受眾的接受能力有充分的考慮。還是在2017年,北京青年相聲節期間,嘗到創新發展甜頭的我決定再進一步,在持續豐富作品內容的同時讓自己的舞臺形象更有辨識度些。登臺前,我仿照一位德國喜劇演員的發型,為自己整理了一個“爆炸頭”。但在信心滿滿地登臺后,評委們對我的裝扮的意見非常鮮明:“這頭發跟大蝦米須似的這么齜著,怎么能出現在舞臺上呢?” 這“爆炸頭”的“事故”給了我當頭一棒,讓我“頓悟”了不少,盡管曲藝的內容可以很靈活,但曲藝本身依然有自己獨到的、被從業者和受眾一致認可的審美共性。所有曲藝從業者和愛好者所要做的,就是在共性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闡釋曲藝的藝術魅力,而不是試探其他異化的“通幽”路徑。

在帶著我們這幫“洋學生”不斷參加演出以打磨技藝的同時,丁姚兩位先生還鼓勵我們帶著相聲和快板回到自己的國家,介紹給自己的同胞,讓曲藝可以在更廣的地域中產生更大的影響。起初我還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該如何變入為出,把所學介紹出去。但在旁聽了同門師兄弟的幾場演講后,我也慢慢摸出了些門道。從2014年在3個德國城市做過快板演講后,我漸漸總結出一套程式——從快板的歷史講起,再扼要介紹它的發展脈絡,最終回到快板有利于中文學習的焦點上。這樣的“三步走”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受眾的興趣時效。
實地展示快板是我每場演講的必備功課,作用與相聲的頂門包袱相近。每每有清脆的節奏從閃亮的竹板和飛舞的線穗中迸出,現場老外的耳朵總會快速地支棱起來,眼睛緊盯著飛舞的竹板,仿佛每一次竹板的碰撞,都能濺散出星光。一段終了,“再來一個”的呼聲響起時,也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在演講和現場展示的雙重吸引下,他們嘗試著拿起了竹板,笨拙但充滿興趣地模仿起了我的動作,問我打板時手腕運力的技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也對自己的傳播效果有了信心。有一位德國喜劇演員后來專門找到我,說想跟我學快板。有次我回到德國,她聽說后一大早就從柏林搭火車到我家,學了一個下午后,晚上又趕回柏林。感受到她的這份勁頭后,我都忍不住懷疑:快板真有這么大的魅力么?我照了照鏡子,對面的人手里一副竹板在手,自信滿滿。然后我點了點頭,在心里把“么”刪除,又把“?”改成了“!”。
我不遺余力地宣傳快板引起了中國相關高校的關注,應邀在北京大學歐洲中國研究合作中心(ECCS)做了5次演講后,他們還給我頒發了一份“外國快板專家”的證書。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認可與尊重。從“學”到“教”,受授角色的轉變讓我對快板的認識更深了一層。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如果我的努力能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添一塊磚,能讓外國人更全面地了解到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的文化的話,就是有意義的。
當下中國有句挺流行的話,“人如果沒有夢想的話,和咸魚有什么區別”,關于快板,我當然也有自己的夢想。多年的學藝和傳播經歷是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如果能把它們變成英文集結出版,使其成為外國人進一步了解快板并快速提升中文水平的工具書,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姚富山先生對此非常支持。盡管我在中英文文字方面的造詣都不是太高,但如果能在打磨這本書的同時有效提升我的文字水平,不也是一舉兩得么?總而言之,目標在前方,道路在腳下,克服困難堅定地走過去,這就是全部。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