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震培
“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之《山東快書表演藝術》理論碩果累累,全書新意粲然,作者站在山東快書大師的肩膀上,集前人藝術經驗、理論研究總結之大成,面壁5年,嘔心瀝血,爬梳立論,開創了曲藝表演藝術教材編寫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篇章。教材是高洪勝、王連成二位德高望重的曲藝人心血結晶之作,茲能誠心敬意吃透經典、用心良苦精心布局、沉下心來筆耕不輟,為山東快書表演藝術裒然圓夢。
山東快書從單純地“說武老二”成長為一門表演者眾多、題材內容多樣的北方誦說類曲種,非一日之功。百年歷程中涌現了高元鈞這樣爐火純青的藝術大師,形成高派、楊派等藝術流派,有流傳后世的經典作品和不斷涌現的新人佳作,在當下也呈現活態傳承的蓬勃態勢。
進入到21世紀,隨著全球化和網絡化的飛速發達,傳統藝術面臨著傳承與傳播的雙重困境,呼吁曲藝的學科化凸顯其重要性,中國曲協組織有史以來第一套本科曲藝教材編寫更是益于當下,功在千秋。與曲藝從業者傳統上的口傳心授教學方式有所區別,學科化教育是系統的、規范的、科學的、普適性的。韓愈《師說》有言:“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本藝術學教材,不僅需要教給學習者這門藝術“是什么”,即總結歸納其源流、其特征、其屬性,可以說這是“傳道”。除此之外,還要教給學習者“為什么”,即分析這門藝術的規律、范式,形成諸形態的藝術機制和美學原理等,可以說是“解惑”。在此基礎上,再教給學習者怎樣演、怎樣說、怎樣唱和怎樣創作,使學習者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成為專業藝術的傳承者,可以說是“授業”。《山東快書表演藝術》無疑是竭盡全力地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
此教材有幾個突出的特色,一是獨辟蹊徑,敢于開拓。首次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充分展開論述,樹立、確定藝術規范,說明藝術原理。

定性分析注重論據,作為論據的材料要翔實恰當、科學全面,整體呈現系統性。這一點教材做得十分到位,體現出較強的學術價值。如論述戲曲、曲藝作為舞臺表演藝術,其藝術發展的高峰的標志是表演流派。眾所周知,高元鈞是公認的藝術流派高派山東快書的創始人,而能夠立派是有理論依據的,教材從歷史淵源和高(元鈞)派山東快書入手,論述了確立藝術流派的4條標準:一是要有豐富的保留曲目 ,二是要有完整的表演體系,三是要有鮮明的演唱風格,四是要有眾多的優秀傳人。這次明確寫進教材,對曲藝流派的創立和研究非常有指導意義。
定量或量化的分析則注重指標和數據的統計,以往的研究很少有人采取量化的方法說明問題。但此書不然。如教材講山東快書的用韻注意到了輕聲,并指出“對輕聲的包容是山東快書用韻的一大特點”。經過統計,《武松打虎》全篇的韻文輕聲有144處,輕聲韻腳18個,輕聲入句,讓耿硬的山東語音變得柔軟。這一藝術奧妙的發現可以說是作者對漢語音韻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結果。
第四章在談到山東快書的“戲作特色”時,作者煞費苦心地從《武松打虎》《武松趕會》《魯達除霸》3篇作品中?繹出言語節奏和言語行為綜合分類量化表,通過比對,得出結論,角色言語占比高達41%—78%,由此得出傳統經典中“角色言語”對故事的背景交代、矛盾沖突、懸念設置、故事發展、人物塑造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還有根據“喜、樂、悲、哀、憂、思、驚、恐、怒”的情緒位置、聲音、表情等列出《九情分析表》等。數據統計耗費時間精力,是一種“笨功夫”,但下“笨功夫”做大學問,這樣得出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大大地提高了教材的信力和效度。
第二個特色是善于歸納,加持理念。梳理類別、層次,賦予合理的定義、概念,構建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如講到山東快書的人物塑造要辨“八形”分“四狀”,八形有貴者、富者、貪者、賤者、癡者、瘋者、病者、醉者,從面容、眼神、口型、聲音、行走等方面來塑造,“喜、怒、哀、驚”此四狀是以“搖頭為要”“怒眼為要”“淚眼為要”“張口為要”,以上是從前輩口傳心授中記載所得。如論述山東快書的懸念特色——“小扣”連環,漸入佳境,“中扣”連環,扣人心弦;開門見扣,環環緊扣。尾子扣,懸而未解。“大扣”一個,獨設不二。從這些小標題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思縝密,條分縷析,匠心獨具,觀點到位。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深耕細作,富于真知灼見。作者抓住山東快書是喜感藝術這一重要特色,對山東快書的“包袱”美學進行精辟獨到的論述。
教材注意到山東快書抗美援朝題材名篇《一車高粱米》,為什么作者放棄了英雄黃繼光堵槍眼、邱少云烈火中犧牲等故事,而選擇了志愿軍用一車高粱米換了一車美國兵的故事,因為山東快書的藝術情緒“充滿喜感”。山東快書的喜感特色,決定了山東快書的選材首先是充滿喜感的素材。即使是武松打虎的緊張情緒也要找到喜感元素,教材舉出高元鈞大師的代表作《武松打虎》中創造的“老虎想”“老虎說”“老虎和人”對話等描寫,歸結為一句話:“大師的貢獻在于使這一耳熟能詳的故事,符合了山東快書富有喜感的藝術情緒。”
教材用了整整一節來講山東快書的“包袱”,主要體現在人物性格和言語等方面的趣味性以及演員表演高超造成的包袱。一是語言通俗生動俏皮會產生很響的包袱。二是夸張對比產生的包袱,比如寫武松個子大,飯量大,偏偏坐在小轎里,“急得武松罵木匠,你怎么做這么點的轎哇。”三是演員快速跳出人物,以和事件沒有直接關系的第三方身份說出觀眾的心里話“人家是給他做的嗎?”翻響“包袱”,教材里把這類包袱叫作點評類包袱。這些歸納都是十分貼切的,而且和相聲的包袱區別開來。
教材還論述了山東快書抖包袱的技巧,包括“埋包袱”“控包袱”“讓包袱”。如“埋包袱”是埋在故事的過程里,埋在情緒中、埋在靜與動的轉換間。“讓包袱”是給觀眾讓出歡笑的時間,什么時候讓,讓多少時間是要根據場上的情況隨機掌控的。有的場子火熱,比如高學歷的知識階層反應敏感,就可以讓的時間長一些,演員也更從容。有些場子溫,比如年長者居多或方言不同的區域,讓包袱的時間就可以短一些。這些經驗之談讓我們看到來自第一線藝術家研究者的真知灼見,真實、通徹而不隔膜,充滿了藝術的辯證法。
第四個特點是揉進藝諺,自然圓融。藝諺是曲藝界的寶貴財富,她生動形象,凝練準確,作者在書里信手拈來,作為論證或輔助的說明,如說創作的題材和角度要“切口小,視角刁。”(趙連甲語)談到構思的重要性是“千斤的點子,四兩的詞兒。”“ 上句唱出問號,下句要唱出答號” (高元鈞語)是說上下句對應關系。“快打慢唱”是說特定的節奏。“像不像,三分樣。”“到位而不越位。”“演誰像誰卻不是誰。”“不像不是戲,真像不是藝,似像似不像,是藝皆是戲。”這幾句都是說曲藝的敘事性特征。“鉆進去、退出來、摘得清、分得細、退得穩、接得緊。”是說演員在表演時跳進跳出的不斷角色轉換。這些藝諺可遇不可得,是幾代曲藝藝術家經過歲月沉淀和積累的寶貴藝術經驗的概括總結,結合藝諺進行論述,是對曲藝表演藝術學的貢獻。
總之,《山東快書表演藝術》作為第一批出版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教材之一,以其縝密的科學性、高度的專業性和大眾的普及性對山東快書表演體系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并且對從整體上提升曲藝表演藝術美學也極富啟發性、開拓性,文筆深刻細膩,讀之興味盎然,體現了中國曲藝洋溢著東方文明真善美的精神風貌和綜合性敘事的藝術魅力。
(作者: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