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偉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語文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不僅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更能讓學生在文學鑒賞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重構課堂核心主體
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就審美活動本身而言,就是一種個體化的行為,這種行為需要引導,需要誘發,更需要個性化的參與和表達。
重構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把學生當作核心主體。如《鄉愁》的教學,老師通過組織范讀、全班朗讀、小組互讀、個體誦讀等方式,學生在無需教師詳細講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通過詩歌整齊的句式感受詩歌回環往復的節奏和韻律,依然能夠通過詩歌文字層次的疊加感受作者情緒的升華,并實現感知詩歌的主題,感知作者的家國情懷。
二、合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要將審美教學滲透其中,必須使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是這種突出學生為主體,借助溝通與協助,并通過發揮學生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的有效性、創新性的學習探索活動,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體現為以下兩種具體的形式:
1.任務型教學方式
任務型教學方式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學情與課程實際,連續性地為學生布置相適應的學習任務,而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以九年上冊中《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授課對象多為已經掌握人物描寫基礎知識的學生,任務型教學方式分為三個部分。預習環節,借助《老王》和《藤野先生》兩篇已經學過的人物主題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畫技巧、情感意趣進行多維度對比感知;課堂環節,以分組形式對課文中人物從行為表現,語言表述等方面進行形象化展示,深入體會個性化人物描寫對人物表現力的重要作用;鞏固環節,通過場景與人物具體化設定要求,對所學內容進行遷移訓練。
學生在這種任務型教學方法的驅動下,不僅鞏固人物描寫的基本語文知識,更能從中主動揣摩體會不同人物之間和相同人物前后種種細微的差別,并根據這種差別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而審美教學就在這樣不經意間得到具體的落實了。
2.落實“啟發性引導”課堂教學
“啟發性引導”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并不停的以激發學生學習靈感和學習興趣為重點的教學方式。但是“啟發性引導”的課堂教學指的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將“啟發性引導”融入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創新運用。
以七年級上冊《詠雪》為例,文中對“白雪紛紛何所似”有著兩種不同的形容,分別是“撒鹽空中差可擬”和“未若柳絮因風起”,在教師通過傳統串講的課堂教學疏通文意之后,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文學中的意境是意蘊和物象的完整統一”,學生便很容易聯想到輕盈飄逸的片片柳絮在空中飛舞那種婀娜多姿的景象,自然之美與文字之美在此時融合在一起,便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無聲的滋潤。
“啟發性引導”極容易產生個體化差異感悟,這種差異性往往便是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形式,所以落實好“啟發性引導”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充分備好一每節課,更要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
三、結語
過往的語文教學往往忽略了審美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如今審美鑒賞與創造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將呈現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只有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把審美教學以有效的策略滲透進語文教學過程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學生。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