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明
在小學語文課本這么多首古詩中,我對唐代詩人李白的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情有獨鐘。這是一首寓離情于寫景的送別詩,它表現出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帶著虔誠的向往,我嘗試以穿越的方式,走進古詩,來到詩人李白筆下那個煙花三月的地方,與古人作一次逍遙的相遇。在傾情投入的課堂上,在與學生披文入境的互動中,我們師生一次次地享受到詩境中多維度的美。
一、發現詩詞誦讀之美
在誦讀詩句的學習上,我是通過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分三“讀”曲來開展的。
一讀,意在正音。通過讓學生自由朗讀拉開課堂學習的序幕,教師提出學習要求:看清字形,讀準字音。然后學習重點字詞,教師指導書寫。
二讀,重在節奏。我先請個別學生朗讀古詩,提醒其他學生在傾聽時注意朗讀的同學在讀詩句時是怎樣停頓的。通過復習平時的習慣讀法,告訴學生,朗讀古詩,需要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這樣才能有節奏地朗讀。
三讀,重在韻律。找出詩句的韻腳“樓”“州”“流”,然后簡單地介紹古詩的“平仄”讀法,采取“平長仄短韻腳低”的方式,結合起落手勢,力求讀出節奏,讀出韻律。學生們覺得很新鮮,興致特別高,通過簡單的練習,很快就掌握了朗讀方法。于是我就讓學生通過個人讀、小組齊讀、全班共讀等方式反復朗讀古詩。我趁熱打鐵,結合廣東本地方言——粵語,即興來了一次粵語古詩朗讀,學生們的興致一下子高漲起來,紛紛用粵語煞有介事地朗讀起來,課堂氣氛活躍。最后,我拋出了壓軸的好戲——古詩吟誦。在徐健順老師渾厚古樸的吟誦聲中,學生們在課堂上享受了一次誦讀盛宴。
二、領會詩詞意境之美
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我緊扣“煙花三月”這個極富意蘊的詞眼,播放了一組展現柳絮如煙的長江兩岸和繁花似錦的三月揚州的畫面,并適時配上一段國風樂曲《煙花三月》。在輕靈清脆的琴弦聲與輕快愉悅的竹笛聲中引領學生走進三月,感受江南的絢麗春色。借助視覺意象(畫面)和聽覺意象(配樂),引導學生的思維聚焦到詩中“煙花三月”這個詞眼上,隨后逐行出示不同詩人在不同詩篇中寫的關于春天的佳句,然后回到本詩中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讓學生感受理解“煙花三月”的畫面美之余,拓展其群文閱讀與想象的空間。最后著力在詩句中的“孤”“盡”“唯”字眼上品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除了感受視聽結合的畫面,更感受到畫面之外詩詞蘊含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詩詞之情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可謂“亦師亦友”。他們之間互相幫助,感情深厚。在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中,我們找不到“友情”這個詞眼,但在詩中最后兩句卻能讓人體會到他們之間深摯的友情。詩中的“孤帆”并不是說寬闊的長江江面上只有一條船,而是詩人的感情和注意力只集中在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條船上。惜別之情與藍天碧水彼此交融,情意綿綿,讀來余味無窮。在此處,我拓展了一次小練筆:讓學生發揮想象,走進詩境中,把自己當做李白或者孟浩然,想象在臨別時兩人互相說了些什么。寫完后,讓學生兩兩出來面對面道別,互訴衷腸,互贈臨別之言。通過互動,學生走進了詩人的情懷之中,感受到了友情之美。
四、品悟詩歌音樂之美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兩次植入了音樂。一次在展現煙花三月的揚州之時,我播放了一曲琵琶和笛子演奏的《煙花三月》,帶著學生走進繁華的揚州,感受那煙花三月的山光水色。伴隨古典悠揚的樂韻,多媒體熒幕上展現的是柳絮紛飛繁花似錦的江南春色,師生感受到的是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在課堂的最后,我播放了一首皇家唱詩班的詩歌唱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氤氳著楊柳依依、江水滔滔、情意款款的歌聲中,學生邊低唱邊離場,課完結而意韻不盡,詩誦完而情留心中。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