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芬 姚世龍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等一些軟件在人們的生活中迅速普及,各種各樣的觀念也開始通過這類軟件傳播。當代的初中生也借助這類軟件逐步了解社會熱點事件,并參與其中的探討。在這種現狀下,初中生更要求追求公平,處理結果要符合人性?;诖吮尘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以嚴肅的法理以及情理,展現道德與法治的理性和良知,實現溫度教學。文章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以理性和良知傳遞《道德與法治》的意義,提出以理性和良知傳遞《道德與法治》溫度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溫度課堂;問題;意義;策略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內部所闡述的內容包含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基本的道德規則、如何成為一個負責的人等等。學習該門課程能夠讓處于迷茫中的初中生更好地認知自己,繼而找尋正確的方向。在教學環節,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傳遞該門課程的溫度,讓學生了解嚴謹的法制制度之下有理性,日常情理之中有良知,通過理性和良知的充分結合,體會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真正意義。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缺乏對該門課程的重視度
初中學生所面臨的任務就是中考,在這個階段,學生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在中考階段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上一個好的高中。而對于學校而言也是如此,高的升學率,對于初中學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使得具體在教學的環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并不重視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將過多的課程安排在語、數、外這些占據較高分值的科目中,使得語、數、外這些科目的主科地位越來越突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也逐步被冷落,這必然會影響教師教學的激情,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未和學生的學情緊密聯系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以文字為主,且內部的知識對于初中生而言是非常的空洞且抽象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有些學校已經融入了課前預習、課上交流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而教師在設置一些教學課件時,往往并沒有基于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在設置預習教案時,教師往往會基于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卻未注重對學習者造成的影響,如學習者是否有興趣參與,這樣的教學預習導案能否發揮出啟發學生學習的作用。往往設計的教案過難或者過于簡單,都難以起到預習作用。反而會使得學生失去預習的興趣,也影響了課堂問題的有效探討。學生只能感受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枯燥性,無法體會法治的理性以及人情的良知,也影響了該門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未將枯燥的《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轉變為有溫度的課堂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講述的是法理和人情,內部很多的知識點其實和學生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只是課本在闡述時都是采用較為枯燥的文字,這也使得學生學習時毫無興趣,也難以體會其和生活存在的聯系。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也未意識到該門課程對于初中生而言的枯燥性,未將枯燥課堂轉變為有溫度的課堂,很難真正地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 以理性和良知傳遞道德與法治溫度的意義
(一)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的氛圍
傳統《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學時,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并記憶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學習的氛圍也較差。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當下的很多初中學校課堂中已經基于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融入溫度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理性,道德及良知,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認同感,繼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門課程的知識點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內部有很多的法治知識、道德認知,如果光靠教師的一言堂講解,往往并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門課程的知識點。而融入溫度教學,傳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性和良知時,則可以建立課程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一些不能理解的知識點透徹分析,繼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提高學生對知識點記憶的效率。
(三)有利于達到以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階段是樹立學生正確法治觀、價值觀的一門重要課程,其對于初中生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傳遞理性以及良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屬于一個法制社會,同時能夠善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做一個遵守社會規則以及負責任的人,這也達到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立德樹人的目的。
四、 以理性和良知傳遞道德與法治溫度課堂的策略
(一)營造一個有溫度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氛圍
有溫度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則是展現出該課堂的人文化、和諧化,同時也離不開規則化。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師,需要放低姿態,將師生關系轉變為朋友關系。對待學生上課的走神、打瞌睡等行為,不是直接要求學生站起來,而是輕輕地走到旁邊,敲敲桌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友好,課堂的溫度。此外,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并積極地將課堂知識點和生活熱點事件緊密相連,提升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力?;谡n堂知識點,提升學生的同理心、愛心,做一個有溫度的人。總之有溫度課堂的營造應從教學模式以及課堂內容兩方面去優化,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感受理性和良知。
(二)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展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溫度
中國是一個傳統民族,其有最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念,比如謙讓、愛、慈悲等。作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師,更應該聯系生活實際,展現出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溫度,讓學生感受到社會中各類事件都是法、情和理的相互融合,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對待處于逆境中的弱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一顆同理心,同時能夠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科學定位。例如,在學習《尊重他人》這一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尊重他人所帶來的溫度,繼而能夠擁有一顆同理之心。前段時間在某個App中有這樣一段簡短的視頻,該視頻中一個工作人員正在給員工發放工作牌。在發放工作牌的時候,并沒有將工作牌遞到員工的手上,而是扔在了地上。員工只能蹲下身子去撿,而由于發工作牌的人速度過快,很多人都要蹲在地上找很長時間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工作牌。隨后這段視頻在網絡上發酵,雖然管理者出面道歉,但對于受侮辱的工作人員一一選擇了離職,這也導致該電子廠新開的生產線被迫停工。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的熱點事件,讓學生分析該事件中發牌工作人員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說缺乏謙讓之心、尊重他人之心的企業,也很難獲得長久的發展。教師繼續提問:為什么后來員工紛紛離職呢?學生答:在這樣一個沒有溫度的企業中,員工的利益很難得到保證。通過這種方式向學生傳遞做一個有溫度的人,能夠尊重他人,有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