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國 張力
〔摘要〕全球化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產物,全球治理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民主的實現形式。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它也會帶來消極的后果。反全球化和限制移民是歐洲民粹主義的基本政治訴求,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民族國家的消亡。
〔關鍵詞〕社會黨;全球治理;反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5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2-0036-06
一、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概念最早由聯邦德國總理、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于1990年在德國提出,它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民主的實現形式。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一場以全球化為特征的新的時代變革,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和知識為主導的社會的轉變正在發生,其速度之快和范圍之廣,史無前例。全球化是指跨越全世界的各種聯系,它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既要看到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又要看到它帶來的消極后果。〔1〕所謂積極影響,就是全球化使社會財富進一步增長,反映了新的科技產業革命、信息革命、知識經濟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所謂消極后果,是指全球化存在社會風險,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斗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趨利避害、韜光養晦,善于保護和發展自己。反全球化、反對歐盟和限制移民是歐洲民粹主義的主要政治訴求。民粹主義思潮的特征是“頑固的民族主義,對回歸到所謂沒有沖突的過去的向往以及對所有被感知為外來的那些影響的潛在的攻擊性”〔2〕。民粹主義在歐洲屬于極右翼思潮,其載體是極右翼政黨,比如,法國由勒龐領導的國民聯盟,奧地利由約格·海德爾領導的自由黨,德國的選擇黨,西班牙的“民聲黨”,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黨與北方聯盟黨等,極右翼政黨對社會民主黨的價值觀和治國理政實踐提出了挑戰。2019年5月23日至26日,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黨領先法國中間派“共和國民主黨”,而社會黨僅獲得6.1%的支持。德國執政的聯盟黨和社民黨在本次選舉中,較上次選舉均出現大幅下滑,2019年6月3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納勒斯因此宣布辭職,而聚焦綠色生態發展的綠黨和具有極右翼民粹色彩的選擇黨支持率有所回升。
民粹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遇到不少值得國際社會重視和深思的問題。民粹主義興起的經濟根源是經濟增長緩慢、就業困難、貧富差距過大、環境惡化等問題。歐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但是仍有部分歐洲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即“新貧民”現象。很大一部分公民擔心自己會失去現在的社會地位,社會不確定感加劇。歐洲社會中的機會與風險不再是均勻分布,“有些社會群體能夠使他們的潛在機會最大化而使風險因素最小化,而另一些群體幾乎被剝奪了機會卻又不得不承擔越來越大的風險”〔3〕。全球化為實現新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也加劇了社會的分化,將全球化的勝利者與失敗者分隔開來的社會裂痕正在擴大,有必要對全球化實行國際監管,即全球治理。民粹主義興起的政治原因是反對歐盟建制,主張脫離歐盟,將民族主權國家與歐盟、全球化對立起來,奉行懷疑主義、孤立主義和逆全球化戰略,反對世界主義和全球化。其文化原因是民族身份認同問題,對外來民族,采取排外主義,奉行狹隘的民族主義。排外式的民族主義認為,民族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具有文化保護主義的特點。它認為自己的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而且本民族優于其他民族,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從其本性上說,民族不是某種給定的一成不變的實體,各個現代民族都是由多樣的文化碎片整合而成。民族主義具有不同的形式,民族認同是個人認同的一種有效資源。部分歐洲人把種族多樣性的增強看作是對社會同質化的威脅,外來移民不斷增多,加之社會融合匱乏,社會緊張由此產生,也引發了原有居民被外來移民所湮沒的恐慌。作為“移民磁場”的歐洲如何實現社會融合與社會認同在當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某些歐洲國家,這個問題成為民粹主義政黨取得成功的捷徑。面對這樣的挑戰,社會黨或者束手無策,或者不愿意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社會黨的任務是“找到一種既在政治上負責又符合社會民主主義的人道價值觀,既注重融合又注重監管的應對政策”〔4〕。人類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不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單獨能夠解決的,必須實行全球民主治理。針對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粹主義和單邊主義,為了獲得全球范圍的民主治理主權,為了把市場納入政治、生態和社會方面承擔責任的結構創造前提條件,必須提出全球治理理念。2018年9月27日,社會黨國際在紐約召開會議,會議認為,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必須奉行多邊主義。〔5〕2019年4月7日,社會黨國際在多哈舉行會議,會議認為,面對恐怖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單邊主義的威脅,必須重申社會主義的真正意義,真正的社會主義是自由、民主、社會公正和人權,今天比任何時候,都有必要確保這些價值的實現。〔6〕
全球治理要以人民的福祉為中心,政治、社會和經濟的任務是增進人民的福祉、自我實現以及幸福感,社會黨政治實踐的目標可以描述為幸福最大化。幸福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點:政治穩定、法治國家、可持續性以及社會正義意義上的基本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以及不斷增加的經濟收入、較高程度的平等、健康、就業、民主的質量。〔7〕努力爭取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奴役的世界,是社會黨人追求的目標。社會民主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反對種族歧視。2014年11月,社會黨國際認為,恐怖主義對世界上的所有人民均具有影響,這事實上是國際社會不得不共同面對的挑戰。〔8〕2015年7月6日至7日,社會黨國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理事會,會議發表了關于安全和反對恐怖主義的聲明,聲明認為,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和謀生之道,根除世界上的恐怖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一個基本價值目標。〔9〕社會黨拒絕對任何民族的奴役和剝削,在人的尊嚴和人權方面,所有人生來是自由和平等的,貧困是民主發展的障礙,民主、幸福與和平要求重新分配世界財富。
民族國家的首要原則是主權原則,技術革命、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權力范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民族國家具有相對性,民族國家的權力范圍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有些權力受到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的制約。但是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民族國家的消亡,主權國家仍然是全球治理的主體,“政治共同體的國家形式仍然是在民主基礎上集體決策的首要場所”〔10〕。政府是國家的代理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政府的作用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在國際治理的范圍內,各國政府以其所代表的國家的利益維護者的身份行事,同時它們也越來越多地在國際治理框架內承擔國際責任”〔11〕,由此產生了沒有民主監督的跨國性決策層面。社會黨國際認為,在非集中化過程中,不論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民族國家的作用具有根本性。對全球化實行有效管控,需要提高國際民主參與的質量。“沒有承諾與規則,世界將更不平等和支離破碎。”〔12〕社會黨人認為“民族國家已經過時了”〔13〕,“民族國家主權的喪失”〔14〕,“民族國家管理經濟的能力被削弱了”〔15〕,這些觀點不符合國際關系的歷史和現實,具有片面性。
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也是一個世界歷史進程,它受到經濟與政治影響的合力推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是這個歷史進程的推動力。全球化意味著構成現代世界社會的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或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全球化在建立國際新秩序和力量對比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全球化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全球化是經濟財富的源泉,也是文化和社會財富的源泉。全球化使全世界的公民得以超越語言、民族、地區或出生地的局限性,使一國的文化在國際上更加開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他國的文化,從而了解到文化的多樣性。“全球化實際上是受自由主義金融邏輯支配的,它創造出經濟和文化財富,但這一財富卻是以不平等的方式分配的。”〔16〕所以全球化帶來的主要挑戰是,必須使民主治理在新的全球化條件下發揮效力,從而使全球化的好處能夠被平等分享,成為所有人的機遇。
全球化是一個對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具有影響的多維度的進程。全球化是商品流通、資金流動、文化聯系和信息的全球一體化,信息全球化、經濟和貿易全球化、金融體系全球化共同構成全球化的顯著特征。信息全球化使時間和空間極大縮短,使人們就任何問題同世界各地進行即時聯系成為可能。經濟和貿易全球化使市場、勞資關系和投資的范圍與結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金融體系全球化使資本的運動快速增長。信息、經濟、商業和資本運動的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影響深遠。然而,全球化也是造成新的全球性問題和威脅的根源之一,比如,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環境惡化、文化沖突、全球性移民等問題。社會主義運動的目標是使民主、公正價值觀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在國際治理的范圍內,各國政府以其所代表的國家利益維護者的身份行事,同時它們也越來越多地在國際治理框架內承擔國際責任。
二、全球治理與國際民主
全球社會民主應堅持可持續發展、人權和民主原則。可持續發展包括良好的環境、經濟進步和社會公正,它是一種既滿足人們當前需求,又不損害滿足后代需求的能力的發展。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和社會平等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在社會黨國際看來,發展意味著物質財富、人的尊嚴、安全、公正和平等。社會黨國際認為,發展與安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貧困和欠發達是世界上沖突的根本原因。〔17〕如果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夠實現,那么減少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不僅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基本價值,而且是絕對優先考慮的事情。〔18〕2016年6月3日至4日,社會黨國際不平等委員會在布魯塞爾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由比利時社會黨主持。社會黨國際建立該委員會的目的在于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創新概念和政策以擊敗世界經濟的不平等,也就是平等赤字問題。會議認為,經濟正義概念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原則,特別是在亞洲,世界上60%的人口生活在亞洲,發展是減少貧困的關鍵。在亞洲,增加收入是減少不平等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平等不僅僅是收入問題,而且與提供食品安全、保健和教育有關。〔19〕經濟衰退時期,富人手中的財富不是按衰退的比例增長和積累的,來自歐洲和美國的與會者注意到經濟衰退對平等的影響。財富集中在僅占總人口1%的最富裕的人手中,這個問題既是地區性的,也是全球性的。一種建設性的解決非正義的方式是探索增加資本稅的途徑,資本稅與收入相比稅率通常情況下較低。〔20〕
由于生態環境赤字,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196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競選獲勝,勃蘭特和謝爾組閣,聯邦共和國的環境政策誕生了。經濟的生態化必須通過三條互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做到:“國家規定框架條件,生產出暢銷的、符合生態的生產資料以及改變消費者態度。”〔21〕1971年10月,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第一個環境綱領。環境政策以三條原則為基礎:(1)肇事者原則(肇事者承擔損失);(2)預防原則(防止勝于修復);(3)合作原則(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科學、工會和環境協會等方面的力量密切合作)。〔22〕1972年,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的極限”,引起世界各國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視。羅馬俱樂部于1968年4月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成立,創始人為雷利奧·貝切伊(1908—1984),羅馬俱樂部是一個國際性的學術團體和社會組織,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從覺醒走向成熟。2013年2月,社會黨國際理事會將人與生態平衡作為社會黨國際的基本價值之一。〔23〕人類應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將綠色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內容之一。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必不可少的基礎,經濟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應該是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經濟增長。
在社會黨國際看來,人權主要包括個人安全、文化特性和社會一體化。保護人權是政府的責任之一,在一些國家表面上的文化差異掩蓋著對人權的侵犯。在改善人的生活條件方面實行互助,爭取更大的社會公正,其基礎是對人權的普遍尊重,互助是對歧視的搏擊。民主包括良政、透明和參與,在社會中努力實現自由與平等的共處,主張對利益實行更公平的分配,這是決策者對民主的承諾。民族國家具有相對性,民主和責任的全球化,是超越民族國家的維度之一。應對全球化的治理機制必須是高效、民主、法治的。新的全球秩序必須是多邊的,而不是單邊的。民主決策及其過程必須透明,透明度需要自由而獨立的媒體,新聞和言論自由有助于建立透明度。公民社會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在上升。
可持續發展、人權和民主需要和平,和平也需要可持續發展、人權和民主。“和平并不意味著一切,但沒有和平就沒有一切。”〔24〕社會民主主義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思潮和運動。由于和平赤字,社會黨人努力爭取建立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沖突、和平繁榮的世界,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和沖突是社會黨人追求的價值目標。2015年4月10日至11日,社會黨國際非洲委員會在馬里召開會議,會議發表關于和平進程和民族和解的聲明,聲明認為,宗教極端主義、移民、各種形式的販毒、恐怖主義、叛亂、外國對非洲自然資源的開發對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25〕
三、評析
社會黨的全球治理理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合理因素。全球治理理念是社會黨針對冷戰后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而進行反思的結果,客觀上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具有全球視野、世界眼光,這一進步意義應當肯定。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對于促進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于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等右翼思潮也是一種牽制,但也具有局限性和不足。全球治理理念具有維護社會黨自身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考慮,社會黨的全球治理觀是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基礎的,具有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社會民主主義價值觀、意識形態、西方社會發展模式的政治意圖,值得警惕。全球治理理念弱化民族國家主權,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辯護,成為人道主義干預別國內政的借口。此外,全球治理理念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政黨是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調解人,它們發揮政治融合的作用。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德國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對于德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有目共睹。1969年成為主要執政黨,同自由民主黨組成小聯合政府,黨的主席勃蘭特任聯邦德國總理。1974年黨的副主席施密特任聯邦德國總理,1982年10月再度成為在野黨。德國社會民主黨曾一度被稱為歐洲社會黨的理論權威,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關系,2013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適逢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160周年,他專門訪問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總部。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文明進化的歷史。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不同文明之間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各種文明共同作用的結果。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各種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它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26〕中華民族是一個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民族,中華文明的歷史演變證明,文明的發展需要開放包容、相互尊重、互學互鑒。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與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目標和普遍共識。政黨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組織和重要力量,在推動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引領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堅持民主原則、公平正義原則、合作共贏原則。民主原則,就是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政府和人民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而不是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公平正義原則,就是要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合作共贏原則,就是通過合作,實現利益共享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XXIV Congress of 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Cape TownFor a new internationalism and a new culture of solidarity〔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ID=2179
〔2〕〔22〕〔德〕托馬斯·邁爾等.民主社會主義理論概念〔M〕.殷敘彝,張世鵬等編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139,388.
〔3〕〔4〕〔7〕〔德〕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社會民主主義的未來〔M〕.夏慶宇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39,42,45.
〔5〕Meeting of the SI Presidium and Heads of State & Government,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18〔DB/OL〕. https://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presidium/meeting-of-the-si-presidium-and-heads-of-state-government-united-nations-new-york-2018/
〔6〕SI Meeting at the 140th IPU Assembly in Doha〔DB/OL〕. https://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parliamentarians/si-meeting-at-the-140th-ipu-assembly-in-doha/
〔8〕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ehru's Worldview and his Legacy: Democracy,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ID=2322
〔9〕DECLARATION ON SECURITY AND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images/dynamicImages/files/FINAL%20Security-terror-Eng(1).pdf
〔10〕〔11〕〔13〕〔德〕弗蘭茨-克薩韋爾·考夫曼.社會福利國家面臨的挑戰〔M〕.王學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9,119,161.
〔12〕〔16〕〔24〕社會黨國際重要文件選編〔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237,272,289.
〔14〕〔21〕〔德〕托馬斯·邁爾.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M〕.殷敘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6,161-162.
〔15〕〔英〕斯圖亞特·湯普森.社會民主主義的困境:思想意識、治理與全球化〔M〕.賀和風,朱艷圣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37.
〔17〕〔18〕DECLAR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images/dynamicImages/files/FINAL%20SDGs_dec%20(2)-English.pdf
〔19〕〔20〕Defeating inequa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 - a global plan of action〔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ID=2444
〔23〕Declaration on the Global Ecomomy-our Vision for growth,job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B/OL〕. 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ID=2345
〔25〕Declaration Meeting of the SI Aftica Committee,Bamako,Mali,10-11 April 2015〔DB/OL〕.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viewArticle.cfm?ArticleID=2200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責任編輯:董史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