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2019年9月,廣東省教育廳印發《廣東省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行動計劃》,其中,從“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勞動情懷”“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及社會實踐”“鼓勵家務勞動”“多渠道建立和拓展勞動教育實踐場所”“因地制宜用好社會資源”“建立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教研”“加強宣傳推廣”十方面,對全省勞動教育工作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推進。
2020年,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任務分工方案,推動各項工作落實;指導相關單位編寫勞動教育地方教材,投入1600萬元納入中小學教學免費用書目錄,供全省中小學校使用;開展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申報工作,遴選建設一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開展廣東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申報工作,在職業院校建立一批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組織召開勞動教育座談會和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農30年)暨全國中學勞動教育研討會,研究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和路徑;以“愛勞動會創造”為主題舉辦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展示豐富的學生勞動成果;舉辦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暨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和“勞動·愛”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學生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培養。
目前,廣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已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開齊開足上好勞動教育課。中小學主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少先隊、班團隊活動、科技創新活動中融入開展勞動教育,亦有部分學校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和學校特色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了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取得了一些成績,形成了全面構建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的“廣東經驗”。
積極引領,開展校內勞動。中小學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擔任運動會、科技節、開放周、家長會等學校大型活動志愿者工;按班級劃分校園衛生保潔區域,并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負責澆水施肥除草,予以精心呵護;開設課外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活動,進行手工制作、電器維修、班務整理、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許多學校在學校周邊開墾農地,養殖牲畜,學生的校內勞動內容有種植作物、澆地、施肥、喂養等。
擴大視野,組織校外勞動。中小學組織學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如收割水稻、插秧、放牛、曬谷等。城市的學生主動到商店進行社會實踐,到工廠進行工業體驗。城鎮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與志愿者服務,如組織學生開展學雷鋒活動打掃學校門前大街及村道,到福利院慰問老人和殘疾兒童等。
關注生活,鼓勵家務勞動。中小學在日常教學中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寄宿學校學生要參加宿舍、教室和公共區域衛生值日活動。學校教育學生回家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碗、洗衣、掃地、整理雜物等。學校通過家長會、學校開放周等,教師密切聯系家長,轉變家長對孩子參與勞動的觀念,讓家長了解勞動在孩子學習、生活和未來長遠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和作用,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形成勞動教育的合力。
開發主題,融入勞動教育。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編撰《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材,圍繞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的活動方式,在節氣探究、羊城美景、廣繡工藝、垃圾分類等主題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編寫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材料,其中收集了“家務勞動”“體驗種植粉葛的樂趣”等有關勞動技術教育的專題內容,也有把勞動教育內容融于主題活動中,以兩種形式實現勞動教育“進課堂”。
因地制宜,開發特色課程。中小學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與學校特色,并在教學中注重挖掘其他學科有關勞動教育的元素,將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藝術等文科學科,以及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學科有機融合,跨學科地開發勞動教育特色課程,形成體現時代特征、彰顯地域特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廣東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彰顯廣東特色的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
(除署名外,本欄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