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榮
構建自主學習支架,使學生學會學習,發展學生高階思維,成就學生學科素養,是新時代環境下教育教學的迫切要求。文言文翻譯教學自主學習支架構建還處在摸索階段,目前文言文翻譯課堂多采用講授法,與其他課堂相比,氣氛更沉悶,效果更不理想。本文以《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翻譯教學為例,講述自主學習支架的運用。
一、目標支架,激發學生自主翻譯的興趣
目標支架的制定應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能夠鼓勵學生獨立完成,挑戰自己,激發學生自主翻譯,讓學生愛上自主翻譯。
在《愚公移山》中,我給學生量身打造了四個目標:注解圈定加點字詞,發現字詞盲區并補充注釋,背誦默寫,理解積累重點字詞。
第一個目標是為了引導學生掃除翻譯的主要障礙點,圈出的字詞是提前預設的,這是比較基礎的目標,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
第二個目標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特殊需要,學習基礎不同,每個學生肯定還有自己的翻譯盲區。這個目標是對前一個目標的補充,引領學生做出層次不同的個性化注釋筆記。有的學生可能做三五個注釋,有的學生可能做十一二個注釋,當然學生也可以記得密密麻麻。
第三個目標是基于前兩個目標達成的檢測目標。完成注釋,掃除障礙,接下來就要去口頭試譯進行梳理調整及筆頭翻譯鞏固落實。
第四個目標是突破重點字詞,解決翻譯路上的死穴。這個目標促使新知識和新體驗形成及沉淀,形成文言文后續學習的必備基礎和能力。
四個目標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過程,每一個目標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同時還兼顧共性和個性的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自己翻譯的快樂,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讓學生相信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激發其自主翻譯的興趣。
二、任務支架,引導學生自主翻譯的發生
教師在設計任務支架時,要考慮如何提供信息給學生,適時提示學生,引導回顧前面所學,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聽、說、讀、寫、思,充分參與學習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四個目標,我利用《愚公移山》的譯文,制定了直觀的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支架。
首先讓學生對照譯文,解釋教師圈定的字詞。譯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材料,教師自己也要先看譯文,然后講給學生聽。提供譯文,讓學生體驗教師的體驗,更好幫助學生落實基本知識學習的目標。
接著撤走譯文,讓學生嘗試口頭翻譯,找出自己不會的字詞,圈劃出來,再次對照譯文補充注釋。撤走譯文,口頭試譯,引導學生回顧新學的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同時刺激學生思考質疑,積極主動發現盲點。補充注釋是一個提示,及時提示學生查漏補缺。
然后,讓學生根據譯文說出原文,根據原文說出譯文,這是一種更高要求的回顧,引導學生運用注釋,流暢翻譯,在運用過程中及時內化吸收知識。其中有三個小細節處理:一是降低目標難度,保證中等學生能當堂過關;二是試譯和筆頭翻譯時,允許基礎差的學生看著自己的注釋筆記,保證他們完成任務;三是強調逐字逐句翻譯,以免漏譯。變化方式,有所憑借,有效避免學生兩眼看著天花板或者閉著眼睛死記硬背,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注釋筆記的作用。
最后把譯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激活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體驗,關注到細微的變化,尤其是重點詞語在翻譯時候的位置、詞性、用法的變化,然后從中歸納概括形成新的實詞、虛詞等關鍵詞語的用法,加深學生的理解,避免關鍵位置重復犯錯。
利用譯文,設置任務支架,真正的自主翻譯發生了,包括自己注釋、自己查漏補缺、自己補充注釋、自己質疑比較,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翻譯行為貫穿在整個翻譯教學的過程中。
三、策略支架,推動學生自主翻譯的發展
在構建文言文自主翻譯教學過程中,我的策略是撤掉譯文,給學生翻譯制造障礙,故意讓學生犯錯誤,從而推動學生思考“我的理解是不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是什么”“為什么我錯了”。
沒有了譯文,只有自己做的注釋筆記,學生翻譯過程就會出現卡頓和錯誤。這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的疑難字詞,是由腦海里積累的舊知識干擾造成的。看譯文,左思右想,有些詞語自己還是理解不了,這就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程度,此時思維發生了。教師啟發一下,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到位了,此時思維就發展了,形成了新的思維圖示。
巧用策略,撤走譯文,造成“不平衡”,推動學生去發現翻譯中的疑點。正所謂,魚不到我的碗里來,我想辦法讓它進來。在這個過程中,跳出舊知識的誤區,形成了新的知識和體驗,學生發展了自己的思維。
四、思維支架,促進學生自主翻譯的深入
在翻譯中,我讓學生反復比對譯文,引導比較分析,找不同,找聯系,誘發高階思維生成。
例如,在講第二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這一句時,我讓學生把原文與譯文比較:“憑借你的力量,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引導學生發現譯文中增刪的字,體會它們的作用。例如譯文中的“又能”是增加的,它的作用是強化反問語氣,同時使上下文銜接更加自然。
學生還發現“焉置土石”中的“焉”在譯文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被放到最后去了。我引導學生恢復它的位置,大家紛紛發現,這樣很不通順,很別扭。通過比對譯文,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句話在翻譯中的難點。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糾正了學生文言文翻譯中常見的錯誤,即簡單照著字翻譯,造成不通順、不合理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還發展了學生的元認識,即學生對文言文翻譯需要實現“信”“達”“雅”以及怎樣實現“信”“達”“雅”,形成了新的認識和體驗。
五、結構支架,支撐學生自主翻譯終身學習
目標支架、任務支架、策略支架、思維支架組成一個文言文翻譯自主學習的完整的結構支架,通過這個結構支架,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達到了加深理解、當堂鞏固的效果,逐漸喜歡上文言文翻譯課,部分學生逐漸擺脫了對教師、對課堂的過度依賴,能夠在非正式學習場合獨立進行更多文言文翻譯的自主學習,能夠支撐其終身學習文言文翻譯。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