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儀
作家豐子愷在《緣緣堂隨筆》的《從孩子得到的啟示》一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成人的眼中,驚慌失措的逃難,在孩子眼中“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娘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小時候讀這個故事,我不甚理解,2020年春的疫情讓我徹底理解了。
受疫情影響,學校延遲開學,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可能更多的是開心。因為這意味著告別了沉重的作業負擔,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間,也有了更多難得的與家人相伴的日子。對疫情一線的信息,很多學生并不完全知曉。所以,對于疫情的發生,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無獨有偶,初一的道德與法治課就有一個單元專門以“生命”為關鍵詞進行講授,我靈機一動,何不以此為契機開展生命教育的班會課呢?
一、班會目的
生命教育,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主題,它不僅闡述生命的重要性,更要告訴學生如何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保護生命。
二、班會過程
引入:同學們,你們想過我們有多大的幾率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嗎?相信大家從未刻意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星辰變換,有多少物種此消彼長,我們足以相信,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必定是幸運的。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旅客,有些旅客會到達終點站,但有些人可能半路就夭折了,就像這次疫情一樣……
環節1:觀看兩個視頻。《謝謝你,白衣天使》,講述了白衣天使們在疫情期間怎樣工作,怎樣為患者帶去溫暖,又有多少生命因這次疫情而消散。另一個視頻是紀錄片《生命里》的片段,通過兩個視頻的對比,讓學生們發表生命感悟。
環節2:疫情期間,涌現了大批抗疫英雄,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奮戰在一線。如果讓你們寫一本《抗疫英雄集》,你們會選哪些英雄?怎么去書寫這些英雄呢?這是一個需要小組討論的環節,每個小組先討論出一個共同的人物,把該人物寫在英雄集里,再進行全班分享。這本《抗疫英雄集》不是一個形式,在平時,可以不斷補充這本集子,它已經成為我們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環節3:該環節,我讓學生們從自身、學校和國家的角度去談談怎樣珍愛生命,即落腳到怎么做的層面上。最后學生們還談了本節班會課的感受。
總結升華:希望學生通過這次班會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珍惜生命。
三、班會效果
初中生思想還不算成熟,如果生命教育的講授浮于表面的話,學生或許在課后就沒有感覺了,因此《抗疫英雄集》就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寫一個人物就讓心靈震撼一次。
這次班會課我沒有設置太多環節,想著不妨多留一些空白給學生們思考,不急于求取答案。畢竟要讓學生珍惜生命,始終要落腳到怎么做的環節上,而且我十分注重學生自我生成的東西,而非我一味地灌輸。讓學生們談感受的時候,有一位男同學是這樣說的:“以前我對生命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也覺得死亡距離自己很遠,但自從這次疫情暴發,看了剛剛的視頻,我突然明白生命真的很脆弱。我一直都覺得自己還很小,死亡對自己來說還早著呢,但是以后我再也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了,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尊重別人的生命。”
這樣看來,這節課的教育目的達到了。
四、教學反思
其實說到珍愛生命,肯定得從珍愛自己的生命做起,如果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愛惜,談何珍愛其他的生命呢?常常看到學生熬夜、過度玩手機、下課追逐打鬧、單手騎自行車等等一系列危害生命的行為,以前他們對生命的感覺可能很模糊,但是通過這一次班會,相信會有所改變。
學校在生命教育這一部分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生命教育不僅是班主任的事情,還涉及家長、心理老師等角色,這就需要形成家校聯動機制。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引進生命教育的專職導師,通過打造專門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深切的生命教育。也可以多開展生命教育的主題班會,通過公眾號推文等渠道大力宣傳,用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國家應成為生命教育強有力的后盾。我國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有些地區的生命教育還處于被動狀態,因此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生命教育法律法規。建立生命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上,還應該鼓勵他們走出課室,通過實踐切實地感悟生命和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