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中國道路是觀察和認識當代中國的一條重要線索。要深刻理解中國道路,必須基于中國國情,結合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以及正在進行的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道路”的一系列論述,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發展方向,深化了我們對道路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實現“中國夢”的道路自信。
關鍵詞: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道路自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任何宏偉目標都必須依靠現實的路徑才能得以實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階段進行了持續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開辟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同時又能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做出調整、適應的中國道路,是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緣由和現實基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中國模式”“中國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堅持中國道路的重要性,并對中國道路相關內容進行過多次論述和闡發,研究這些論述對于新時期更好地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四個論斷”深刻闡述中國道路的歷史底蘊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啟發我們:事物的發展必須依附一定的條件,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中國道路的形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飛來峰”,它植根于中國大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講話中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39-40
(一)中國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滋養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1]106“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2]340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為我們堅持走中國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養分。早在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已提出了諸如“民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等理念,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形成了帶有中華文明獨特烙印的思想體系。這些理念對我們深刻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啟迪和理論指引,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使我們能夠在世界各種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道路是縱向的,它與自己國家過去的歷史特點和文化特點不可分割。沒有中國歷史的發展,沒有中國文化的積累,就沒有中國特有的發展道路。”[3]罔顧歷史選擇發展道路,不僅不可能獲得發展,還可能上演歷史悲劇;所有文化離開民族的歷史,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五千年豐富的精神文明歷史為我們走中國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正是獨特的文化傳統,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二)中國道路具有嚴密的歷史邏輯
歷史就是歷史。今天,當我們借由自己所處的時代溯源歷史,重新觸摸那被塵封的記憶,歷史以自己的邏輯向后人有力地昭示著“落后便挨打”的慘痛教訓。當日不落帝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不斷追求經濟增長與全球擴張的帶動下,創造了具有無限潛力的生產制度;法蘭西共和國與美利堅民族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功利主義哲學的驅動下,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資本主義借由經濟和政治的“雙元革命”在世界確立起主導和統治地位。“雙元革命賦予資本主義經濟十足的信心來進行其全球征服,完成這項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階級——資產階級。”[4]10所謂“十足的信心”實則源于資本的擴張性,不斷改進的生產工具、通達便利的交通、迫切追逐利潤的天性,驅使著資產階級從本土到世界不斷在市場領域“開疆拓土”。在這個過程中,落后民族和國家被迫打開國門,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文明體系之中,以往本民族的生產結構、民族傳統、人文歷史此時全部遭受著來自所謂“新”的世界的沖擊。資產階級在破壞“舊”世界的同時,竭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著一個“新”世界。然而這個“新”世界并非我們所向往的人人平等、互利友愛的和諧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最本質的關系是從屬關系,資產階級利用自己在生產力方面占據的優勢,使那些還未開化或者處于半開化階段的國家從屬于其所代表的“文明”之國,使處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農業文明國家從屬于以資本主義大工業為代表的工業文明國家,進而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當西方資產階級在“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的時候,中國的清廷卻還沉浸在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所構筑的“天朝上國”的美妙幻想中,尊華鄙夷、閉關自守讓清朝的統治階級對西方的發展和世界的變化知之甚少。工業革命之后崛起的西方資產階級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利用鴉片麻醉中國人的精神和意志。清廷一開始盲目輕敵,對世界局勢和本國發展態勢都缺乏客觀清醒的認知。清廷的利劍長矛在英國殖民者的轟鳴大炮面前不堪一擊。英國使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王朝統治者也已無法在孤芳自賞、與世隔絕的幻夢中自欺欺人。隨之而來的是小農經濟生產體系的崩潰與瓦解。面對侵略者步步緊逼的態勢,腐朽墮落的清王朝不惜采取“割地賠款”“劃分租界”等手段,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這條東方的巨龍閉目嘆息,陷入四分五裂。在民族危難、國家沉淪之際,不同的階級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從農民階級的各式起義到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從內部變法到外部革命,那個時候只要是西方的新東西,我們都嘗試,都學習。但最終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歷史證明,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都無法成為拯救中國的藥方。“戰亂頻仍,民生凋敝,喪權辱國,成了舊中國長期無法消除的病癘。”[5]
“歷史不是公共汽車,當車子抵達終點時,便換下所有的乘客、司機及乘務人員。”[4]7如果有一些年份并不只是為了劃分時代的方便,那么對中國而言,1919年是其中之一。這一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先進的知識分子高舉“愛國、民主、進步、科學”的旗幟,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打破了封建禮教的桎梏,沖擊了封建社會的舊思想舊文化。“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出現了兩種新的趨勢。一是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發展成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二是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并且發揮了重要作用。先進的知識分子順應歷史潮流,開始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從此在中國的大地上廣泛傳播開來。”[6]先進分子集結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標志著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歷史是認真的,經過許多階段才能把陳舊的形態送進墳墓。”[7]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將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1840年以來,特別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歷史性選擇。”[8]正是近代以來被侵略、受屈辱的歷史命運,決定了我們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三)中國道路具有鮮明的實踐邏輯
理論是一種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要想轉變為物質力量,理論就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而理論要深入群眾,必定離不開理論的傳播。任何一種理論的傳播、發展到其被受眾所理解、接受乃至信仰,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論的傳播必須要考慮到本國的實際情況、考慮到人民的知識背景、文化素養。否則,不僅無法達到傳播效果,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十月革命一聲巨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但是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的文化。雖然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是經由俄國(蘇聯)的中介和影響,但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從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實際境況出發,批判西方資本主義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說。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其傳播過程必定不可能一帆風順。首先要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其次必須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因此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多次論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中國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轉“化”馬克思主義。再次,正如馬克思曾說,無產階級是哲學的物質武器。因此,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必須和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但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換言之,如何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的實踐,這是擺在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同黨內盛行的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三大改造”,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大層面上完成了對社會的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為新中國之后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物質基礎。1956年中共八大在對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明確工作重點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根本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八大提出的路線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們黨乘勢而上,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行動和舉措。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中,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一時期積累的物質基礎、工作經驗、培養的人才為后來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對此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發表多次講話明確強調:不能輕易否定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發展成就。這些論述對于我們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評價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聯系和區別,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啟迪。
(四)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道路的新航程
1978年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隨后這篇文章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由《光明日報》發表,進而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揭開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改革開放事業的序幕,開辟了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航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繼往開來,恢復我們黨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對待中國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對此,鄧小平同志多次重申,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關鍵在于從中國國情出發,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我們搞現代化建設,也必須學習這種思想和方法論,即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也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對此,鄧小平同志發表過一系列精辟獨到的觀點,他在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富有“中國特色”的同時,也強調我們所走的道路,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和本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后的狀態就不能改變。”[9]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的發展關鍵靠自身,但是我們絕對不可再像以前那樣閉關自守,關起門來隔絕于世達不到發展的目的。所以他多次強調注意學習借鑒外國的科技和有益的經驗。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對“走什么樣的道路”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也是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以往的經驗教訓告誡和啟發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問題是對所處的歷史階段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過去由于對這一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走過不少彎路、遭遇不少挫折。對此,中共十三大明確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并據此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的確立標志著我們黨找到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中國道路”,這一艱辛的探索過程,也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逐步邁向成熟。中共十三大對此高度評價,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過程中所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自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回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程,我們能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根本原因是我們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2]36只有不斷堅持并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牢牢扭住經濟建設的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屢次強調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1]21中國道路關乎國家的發展前途、牽涉到民族的歷史命運、更關系著每一位中國人的福祉。
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論述關于“中國道路”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但是任何社會形態的滅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和發展的過程,只有當生產關系無法適應或容納生產力發展時,舊的社會形態才會被以更高生產力為基礎的新社會所代替。同理,如果生產關系尚能容納生產力發展,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尚未積累到必須訴諸革命手段解決的時候,那么此時生產力水平所主導的社會形態便還有發展的空間。約言之,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過渡是一個基于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的、自然史的過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共產主義不經過人的努力便能自發實現。“任何新興社會制度的產生、鞏固和發展,必然是充滿犧牲奮斗,交織著成功和失敗的曲折過程。”[10]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是近代以來中國人不懈奮斗和探索的精神動力,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的方向和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這一點都具有恒定性。如果我們忘記這一點,在現代化建設中就可能犯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錯誤,這不僅會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還會讓某些一直堅持戴“有色眼鏡”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有可乘之機,以此抹黑我國的發展成就和國家形象。因此,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反復強調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二)“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成就及其關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不僅事關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事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發展,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后果。”[11]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同時,社會還保持長期穩定。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性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近年來,國內外部分學者在褒贊改革開放成就的同時,卻對改革開放之前的探索歷程、發展歷史持否定甚至是完全否定的態度。不論持這種觀點的人出于何種動機和目的,這種“聲音”都值得我們注意,必須對其加以糾正。正如馬克思所說過的,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在離開前人積累的歷史基礎上進行創造,人們都是在他們“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從事生產和創造活動。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改革開放也并非“飛來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離不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探索積累的各種成果,雖然前人的探索經歷過挫折,也付出過沉痛的代價。但是,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進行社會主義探索所遭遇的挫折,需要明確任何錯誤的發生都離不開“社會根源、思想根源、歷史根源”,因此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
(三)“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不懈探索,尋求救國救民道路。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當作責任肩負在身。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帶領人民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建立了新中國;找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找到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然而,找到這樣一條正確的中國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黨和人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經歷了多少風雨和磨難。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犧牲,抑或今天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始終對中華民族的命運擔負著崇高的歷史責任。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凝聚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夙愿,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夢想是美好藍圖,道路是實現途徑。只描繪藍圖而不付諸行動,再美好的夢想最終都會流于空談、泛于空想。回首過往,“落后便挨打”的教訓深深地警醒著我們只有發展才能自強。立足當下,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經艱辛、付出無數代價才找到的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歷史是不斷向前的,眺望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達理想的彼岸,就必須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談道:“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這一論述深刻地揭示了“走什么樣的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非凡意義。回望中國的歷史,對道路的探索貫穿著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似乎從未停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道路是觀察和認識中國的一面鏡子。要認識和了解當下的中國,就必須對我們所走的道路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因此必須從歷史維度,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道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發和增強“道路自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針對那些“抹黑中國”的論調,義正詞嚴地稱中國走的既非封閉僵化的老路,也非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N].光明日報,2016-09-07.
[4]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6]莊福齡.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8]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0]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76.
[1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