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潔 劉洪帥
摘 要:新時代,公共美育應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美育教學的審美培養價值。高校公共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推動文化傳承具有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們應該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助力公共美育課程建設縱深發展。高校美育在具體實踐上需要營造尊重創新意識的美育環境,增加側重培養創新能力的美育內容,提倡主動參與、自由探索和創造性表現的美育形式,充分發揮美育育人的作用,這也是公共美育文化傳承的主題。
關鍵詞:美育;高校;文化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本文系“新時代大學生藝術美育理論與實踐探索”(2020SZJY-YB006)研究成果。
民族文化昌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支撐點,且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五千年,文化之河源遠流長,是中國人民乃至全球人類的寶貴財富。由于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外國文化思想大量涌入我國,造成大家對新思想新潮流格外熱衷。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幾千年來的文明。高校是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傳播的重要場所。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就對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明,人類文明在相互融合,在相互借鑒,也在相互碰撞,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氣質、海納百川的胸懷,形成了獨具特色、燦爛奪目的華夏文明。由于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中國文明遭到重擊,受到外來文化的不斷侵蝕,歷史沉積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受到破壞。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新時代的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文明古國,應該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保持自身文化的命脈,保持對自身文化價值高度的自信心,保持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避免迷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深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我們發展中的重要主題。
高等院校是國民素質教育培養的基地,也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通過高校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具有實效的。公共美育應該貫穿高校教育全程,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他們的創新、創造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以及價值取向。學生們更需要汲取民族文化精華,豐富自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情懷,積累以想象為核心的審美經驗,發展創造能力,提升審美情趣,促進身心的和諧自由發展。面對新媒體高速發展的社會,如何運用美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如何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汲取人文素質的營養,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的。讓新一代的大學生熱愛歷史文化生活,體驗歷史文化生活,感悟歷史文化生活,這樣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到學生的肩膀上了。
一、高校公共美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美育的思想認識是不斷深化的。在夏商周時期,禮樂教化的思維觀念已經達到一定的文化自覺程度,其中,“中和”的審美思想表現得很明顯。中國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就十分看重藝術審美,他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隨著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歷朝歷代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對美育的獨特看法。這些觀點凝聚成一種民族價值觀、一種生活態度,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意志,形成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需要后人繼承流傳。高校作為高素質學生培養的基地,更加需要讓學生們領悟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擁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是值得自豪、驕傲的。這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的重要形式與方法。公共美育有利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同時有利于促進文化創新。公共美育能夠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和創新激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美育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審美感受力和理解力,培養其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這種創新力的內在動力不僅僅促進藝術自身的創新,并且也能輻射到受教育者的科學創新力和人文創新力。
其三,可以有效建立學生的人文世界觀。公共美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集中表現為充分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美育可以生動有趣、潛移默化的方式用心傳遞,也就是通過真、善、美傳遞審美的興趣、審美的愿望、審美的態度,以心靈溝通,增強情感交流,把教育轉化為內心需求,從而達到內心的共鳴。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 欣賞美,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自愿把教育內化為內心的需求,引起內心強烈的共鳴。美育目的是讓學生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做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公共美育不再是簡單講述各門類的藝術鑒賞,更多的是傳遞藝術文化,促進人文文化的傳播,幫助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們建立完善的世界觀。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使大學生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高校公共美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推進
(一)高校公共美育的標準
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就是高校公共美育的保障,我們要根據這些方針政策制定美育標準,培養出合格的人才。高校公共美育要包括兩個方向的內容:第一,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表現,幫助大學生感受民族精神,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第二,在公共美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使學生深入認識我們民族文化遺產,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黨和國家最新的文化建設政策為社會文化的繁榮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開展美育課程內容的時候,在眾多中外藝術文化選擇方面要有主觀能動性,有意識選擇價值主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文化傳承理念”為主的藝術文化。
(二)高校公共美育推進的方式
高校公共美育工作主要以兩種方式推進:一種是課堂教學構建多元化的藝術課程模式,另一種是課堂以外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第一,課內美育。高校教師的品質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素養,對青年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要有強大的民族自覺文化意識,關注時事政治,有意識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優秀傳統文化、時事政治,融入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公共美育增強學生認知、思考和判斷能力,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高校在推進高校公共美育的工作中,可以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通過美育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開展各項校園公共文化藝術活動。公共美育教師應該積極參加到高校校園公共文化藝術的策劃團隊中,對校園藝術文化活動創作、創新給予指導,注入民族文化,開展國民藝術文化特色活動。高校要鼓勵校園公共文化藝術活動創新,鼓勵創作作品體現民族文化。優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工作者在設計創作作品時,應注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地方藝術特色元素。
高校公共美育要培養學生開放的、有民族自信心的心理。學生們在年齡、閱歷、性格、修養、生活環境、審美鑒賞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因而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要通過審美來增強認知水平、判斷力、思維變通力,更好地站穩立場,明辨是非。高校公共美育應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陶冶人文情操,增強學生道德品質,凈化學生靈魂,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產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魂,而文化的傳承就是這魂中必不可少的。高校美育在其中就起著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藝術美育格局,傳承文化藝術經典。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下)[J].群言,2005(2):13-16.
[3]鄭小筠.華韻清輝:藝術教育在清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穆瑞潔,大連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劉洪帥,大連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