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燕



摘要:專題片是電視節目的一種體裁,主要是展示生活中的具體人物與事件,以此宣傳某種觀念與文化,對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而想要使專題片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則需要在后期編輯時有效對視聽元素進行應用。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視聽元素簡單的介紹,進而分析出視聽元素在電視專題片后期編輯中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基礎,對視聽元素的具體應用展開了分析,為設計出更加良好的專題片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視聽元素;專題片;后期編輯;元素;融合
專題片由很多元素構成,如畫面元素、音樂元素、解說元素等,這些元素均可稱之為視聽元素,有效對這些視聽元素進行設計與應用,可不斷提升專題片的質量,使觀眾能夠直接了解專題片中所講事件的內容,掌握專題片所想要表達出來的內涵,進而發揮出更大的思想引導作用。
視聽元素
所謂的視聽元素,指的是利用聽覺、視覺等方式,向觀眾傳輸相關信息的一種手段,在電視節目當中,視聽元素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畫面元素,即根據人物或事件所拍攝出來的動態影像,相對于傳統文字、圖畫元素,動態影像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加強對觀眾的吸引力度;其二,音樂元素,即針對影像的具體內容,播放出適當的背景音樂,通過背景音樂對影像進一步渲染,使影像展示出來的內容更加深刻;其三,解說元素。在很多專題片中,還配備了旁白進行解說,通過旁白解說,進一步闡明影像所要表達的內容。
電視專題片
電視專題片主要是報道類紀實型電視專題片,這種電視種類具有深度報道的特征,基本特征就是具有較強的新聞性,通過借助畫面、語言、音樂等素材,全面地反映出社會中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或者是社會熱點問題,因此具有較強的紀實風格。這種素材的影視作品,不可以進行虛假操作,這樣才能夠發揮出這種影視作品的社會作用。但是為了提升作品的藝術性,還需要在編輯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視聽元素,將字幕與畫面之間實現有機的組合。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專題片具有鮮明的創意與準確的定位,突出主動性、鮮明性與對比性,重視細節的刻畫與表現。在剪輯與制作的環節,避免過度使用特技效果,后期編輯避免畫面跳動,音樂效果要保證具有新意。通過抓住細節,保證后期編輯質量,才能夠打造出符合社會大眾審美需求的電視專題片。
專題片是較為傳統的一種電視體裁,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專題片通常帶給人們刻板、乏味的感覺,對觀眾的吸引力度不高,導致觀眾的關注較少,使專題片無法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想要改變這一情況,賦予專題片更高的趣味性,則應在后期編輯時,有效對視聽元素進行應用。專題片后期制作過程中,主要是在前期收集大量素材后,通過相應的方式將各種素材有效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視頻影像,不論是前期素材的收集,還是后期素材的融合,都對整個專題片的編輯具有重要意義。電視專題片通過生動形象的視聽元素,可以更好地體會到專題片中的情感,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深刻感受到專題片主題中心思想,感受專題片的文化魅力與思想內涵。因此可以說通過編輯各種素材,打造出具有鮮明特征的視聽語言,有助于為廣大的群眾營造出一個真實的氛圍,觀影體驗感也會隨之而提升。基于這樣的效果要求,工作人員就非常有必要重視后期剪輯工作,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能夠不斷靈活運用各種視聽元素,把豐富的元素融合到制作中來,構建完善的視頻素材組合形式,這樣整個畫面的質感、旁白解說等素材才能夠得到不斷優化和組合,加強視聽元素的重視程度,通過這些元素的應用,有效將素材組裝到一起,以形成生動、豐富并具有一定內容的專題片,這對于提升電視專題片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準備階段注意事項
電視專題片結束拍攝之后,負責剪輯的工作人員要將所有的素材依據要求進行分類整理,為后期編輯工作做好鋪墊工作,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做好細節,將繁瑣的工作、內容細致化,再核對電視專題片有益的素材,確保整個編輯內容有利用價值,改善編輯的整體質量。電視專題片在拍攝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抓住與專題片宗旨有直接關聯的素材,深入剖析內涵,并以此為依據從拍攝素材中選擇有價值的素材,這對于提升電視專題片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編輯素材之前,工作人員充分利用稿本以及場記等資料全面分析,通過仔細研究之后,合理高效地運用這些材料。
剪輯階段注意事項
在正式剪輯階段,要高度重視已經完成編輯的鏡頭,確保每個鏡頭在連接的時候順暢自然,這就需要選擇精編的連接方式,減少編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在編輯中也可以使用組合編輯模式以及插入編輯模式,滿足電視專題片對畫面質感的要求。編輯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后續上映收視率,這就需要在編輯階段緊緊圍繞觀眾的需求,對每一個鏡頭進行反復、慎重的推敲,從諸多的鏡頭中選擇需要的鏡頭時,工作人員應該從電視專題片創作的宗旨以及意圖出發,并充分考慮電視專題片受眾群體對專題片畫面質感的要求,這樣有助于吸引觀眾。在整個編輯的過程中,素材種類相對較多,剪輯工作人員的工作也十分的繁瑣,為了保證剪輯的效果,就需要工作人員在剪輯時認真、細心,從龐雜的素材中挑選出最具有價值的素材。
合成階段注意事項
在合成階段需要全面結合電視專題片需求,高效整合電視專題片各種相關因素,結合觀眾實際需求,把必要的視聽元素有機地整合到一起,提升專題片畫面質量與放映效果,真正為廣大的受眾群體打造出具有價值的專題片。在所有要素最后合成時,要做好專題片字幕,良好的字幕可以為觀眾提供觀看的便捷性,這就需要保證字幕清晰明了,與整個背景畫面之間和諧統一,不會對觀眾觀看專題片造成干擾。這個階段是完成專題片制作的關鍵性階段,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工作人員要秉持細心的態度,做好工作中各種細節,統一協調各種素材,并能夠嚴格依據紀錄片標準作為剪輯工作標準,這樣合成的作品才能夠更加讓人們信服、滿意。
電視專題片制作的目的就是要為觀眾帶來非比尋常的視覺盛宴,激發觀眾情感,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行為,在電視節目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電視專題片后期編輯時,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重視合理運用各種視聽元素,保證視聽元素與影片主題之間做到無縫銜接,用豐富的視聽元素烘托出專題片主題,引發觀眾情感,這樣才能夠實現專題片最終的目的。視覺元素主要是通過畫面元素實現的,而聽覺元素主要是由旁白元素呈現出來的,借助語言、背景音樂等感染、烘托環境,實現情境交融目的。
畫面元素
對于一個專題片來說,主要通過畫面元素的方式,將人物或事件展示在觀眾面前,畫面元素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專題片對觀眾的吸引力度,也就是說,畫面為專題片中最重要的元素。專題片拍攝時,前期拍攝從多個角度出發,拍攝出大量畫面素材,后期編輯時,編輯人員通過對這些素材的深入整理與分析,選擇出內容精彩,且對整個專題片較為重要的畫面提取出來,利用一定順序的排列,通過適當的剪切與拼接,從而將多個畫面組合到一起,以此將整個事件的過程、內容真實地展示出來。對于畫面元素的提取與拼接來說,后期編輯較為關鍵,其最為基礎的工作,直接關系到整個專題片的展示效果。因此工作人員要重視做好后期畫面元素的選擇與運用,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為觀眾創造出畫面質感優良的作品。
畫面元素編輯時,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事件的先后發展順序,不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隨意將畫面進行顛倒,使事件脫離事實,同時也不能只選擇片面的事情予以剪輯,對觀眾產生錯誤的引導,而是要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展示,不僅是好的一方面,同時還包括不好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客觀,凸顯事實,將社會中新聞事件、熱點事件通過合理的加工之后,呈現給觀眾,起到報道事實、科學合理引導社會大眾行為的目的,只有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專題片。這是因為對于同樣一個對話或畫面來說,將兩者的順序調換之后,可能會表達出不一樣的含義。如在一個場景當中,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分別為女性、男性以及喜歡,女性說喜歡男性,和男性說喜歡女性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意思。所以后期編輯人員應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在專題片后期剪輯時,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原則與準則完成本職工作,才可以剪輯出真實、有效的電視專題片。
解說元素
曾有人說過,對于一部優秀的電視專題片來說,由很多要素構成,可以通過這些要素構建出類似于交響樂的體系,其中,畫面是最主要的內容,可以看作是樂團中的第一小提琴手,而解說處于次要地位,能夠將其看作是第二小提琴手,整個樂曲演奏時,相對于其他音樂者來說,他們可以產生最大的聲音,直接關系到整個音樂的演奏,在電視專題片內,畫面與解說也具有這一功能,在能夠將事件清晰展示出來的基礎上,賦予整個節目更加良好的立體效果,進而加強對觀眾的吸引力度。在專題片后期編輯時,就需要工作人員處理好解說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使二者之間達到平衡,用恰當的語言凸顯出專題片內涵,有助于情感的升華。
對于電視專題片來說,通常以真實生活或事件為背景創編出來,不可摻雜任何的虛構元素,也不能向普通電視欄目那樣將事件演出來,所有的畫面均是臺下完成拍攝的,但在拍攝過程中,想要真實地展示出人或事件,不僅要展示出人(事件)的現在狀態,同時還要考慮到他們的過去,或者是未來的表現等,而這些通常是無法真實體現出來的,在這情況下,就體現出了結束的重要性,通過旁白解說的方式,闡述出那些畫面無法展示出來的內容,兩者相互配合下,共同展示出人(事件)所有相關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解說詞并非隨意創造的,而是以畫面內容為基礎形成的,主要目的是為畫面提供服務,不可違背畫面的內容,不可喧賓奪主,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專題片就不再是電視節目了,而變成了一個廣播節目。編輯工作人員應該結合專題片主題合理地設計解說詞,保證語言的真實優美,準確表達電視專題片內容,避免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發生,這樣有助于提升專題片質量,使觀眾更加容易接受。
解說詞設計時,應保證內容敘述完整的情況下,盡量采用簡短的語言,只需要對畫面進行補充即可,而無需將畫面擴大,也不是畫面的簡單重復。對于畫面中直接展示出來的內容來說,解說無需加以贅述,而是將重點放到畫面的理解當中。與畫面存在緊密聯系,但觀眾不能直接觀看,或者較為深奧,觀眾難以理解的內容,需要通過解說的方式展示出來。相對于書面語言來說,解說詞具有明顯的區別,其不僅向觀眾進行述說,通過語言上的講解,使觀眾能夠勾勒出相應的畫面,提升觀眾對畫面的理解程度。同時還應賦予時代氣息,使得整個畫面更加清晰與生動,更重要的是,語言還應具備較強的概括力,利用較少的文字,展示出最多的有用信息。
音樂元素
除畫面與解說元素之外,專題片內還應用了音樂元素,在音樂元素的作用下,加強對畫面的渲染,深化專題片主題,使得整個專題片內容更加緊湊。音樂為畫面的輔助者,通過音樂所具備的情緒波動,引起人們的共鳴,使觀眾的腦海當中能夠想象出更多的畫面,不僅包括節目中的畫面,同時還涉及很多影像內沒有但與影像相關的其他畫面,加深了畫面對觀眾的感染力,只有專題片畫面優美才能夠有足夠的影響力量,觸動觀眾的內心,引發群眾深度思考。尤其是到了高潮部分,或者是片子將要結束時,通過音樂的應用,更能夠點明實質,將片子的情感內涵真實準確地展示出來,觀眾觀看這樣的專題片,必然會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因此,在電視專題片后期編輯時,一定要注重音樂的引用,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選擇最佳的背景音樂,能夠進一步深化主題,加強情感的抒發,構建出更加良好的氣氛。但需要注意的是,音樂并不是完全貫穿整個片子,而是要設計出一定留白,用于旁白的解說。
對于音樂來說,也存在一定抽象性的特點,其無法準確展示出具體的概念,因而在專題片后期剪輯時,選取最佳的音樂較為困難。一些專題片創作時,重視前期畫面的采集,注重解說的搭配,但在音樂方面,未產生充分的重視,導致音樂不符合專題片的內容,嚴重影響專題片的效果。比如有這樣一部專題片,其講述的是我國公安人員英勇奮斗的英姿,但在片子配樂時,則選擇了《回家》,雖然該音樂旋律優美,但與專題片內容相差很大,甚至可以說完全相悖,這樣對專題片進行渲染,很難使觀眾掌握專題片的本質內容,影響觀眾的觀看效果。所以,在專題片后期剪輯時,剪輯人員必須要對音樂予以高度重視,不可隨意選擇音樂,只有確保音樂、畫面、解說三者能夠有效融合到一起,才會創作出一個優秀的電視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