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立,余 萍,單艷芬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常州劉國鈞分院,江蘇 常州 213025)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是制造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理念的不斷發展,“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互聯網+”等戰略部署的逐步實施,對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偏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方式。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能力、職業素質及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整體規劃了職業教育的建設路徑,重點強調了現代職教體系的建立必須堅持產教融合[1-2],要求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3-4]。以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群實訓基地的方法為例,探索在產教融合下高職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的有效方法,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提供借鑒。
現代職教體系理念中產教融合原則是指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求職教學科專業結構實現與產業結構相適應、校企雙方實現深度合作、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一體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要求吸引社會投資進入職業教育培訓領域,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和運營[5]。
現代化職教專業群建設,是以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為引領、以現代化教育手段為支持,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群內專業是依托某一基礎較強的專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類專業。各專業具有相同的專業基礎、相同的專業理論基礎課程,具有可以共享的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具有可移植性,課程體系具有相關性[6-9]。
我校以產教融合、專業共建理念為先導,立足專業發展實際,以國家級示范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為龍頭,智能控制核心專業及工業機器人為補充專業方向,將三個專業進行有機整合,如圖1所示。校企深度合作,建構“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的跨專業交叉。使專業群內各專業協同發展,打造了具有本專業特色的機電一體化技術現代化專業群。專業建設緊貼常州地區優勢行業---機電一體化行業,培養機電設備維護、檢修、管理、安裝等崗位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

圖1 專業群整合模式Fig.1 Integration mode of specialty group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在建設時除了滿足課程實訓需要外也要注意產教融合,引進設備在滿足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符合制造業未來發展需要,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有引領性,同時應兼顧教學使用、技能鑒定及技能競賽的協調統一。基于專業群完成的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將專業群內的實訓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相關資源配置,實現專業群內實訓資源共享、互補。設計實訓項目時應將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項目設計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要求,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項目的完成讓學生逐步掌握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團隊合作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制定詳細的項目實施規范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實訓基地項目采用雙師隊伍,積極引進企業人才,以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上還需要考慮經濟性和可長期運行性,在滿足人才培養的目標下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率,采用規范化的管理條例確保實訓基地的長期運行[10]。
機電一體化作為學校的老牌專業,在校內已有相關實訓場地。課程組成員經過走訪和調研,基于現代職教觀念對現有實訓基地進行了討論,發現現有實訓基地建設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群學生能力的培養,需要加以解決。
實訓基地建設時需緊密結合行業發展需要,實訓設備貼近企業生產實際,在滿足實訓課程應用的同時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企業技術應用更新換代較快,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建設時既要有經典實訓項目幫助學生培養職業技術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前沿設備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
傳統實訓設備建設是基于不同專業完成的,而對于相關工程對象、相近技術領域的專業群內專業,出現了相近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的現象,造成實訓基地建設費用提升,由于不同專業的側重點不同,也導致了部分實訓室使用頻率不高的問題,造成了實訓資源的極大浪費。
傳統實訓室歸由專業實訓室人員進行專門管理,由于實訓室較多、設備繁雜,因此存在管理難度較大、管理重疊以及人力浪費的情況,并因此導致在耗材申報、維修管理以及排課等方面協調難度增大等問題。
為深入完成產教融合,提升職教人才培養質量,在專業群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圍繞專業群內各專業核心技能,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聯合常州多家重點企業,組成校企聯盟組織,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實踐教學基地。開放共享實踐教學基地包括校內、校外兩部分,在校內實訓基地學習課程以學校雙師型教師為主,集團顧問、企業技術骨干、師傅為輔。校外實訓基地相關技能課程以企業帶教師傅和培訓師為主,學校教師為輔,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專業群校內實訓基地由專業群所屬技術領域的基礎性實踐教學基地或實訓室、專業專門化方向實踐教學基地或實訓室組成,分為公共課程實訓中心以及技能課程實訓中心兩部分。
公共課程主要針對的是專業群基礎專業課程,如電工技術基礎、電力拖動技術訓練、電子技術基礎、PLC編程及應用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等課程,主要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基礎技能,培養本專業基本素質,初步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該部分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是采用項目化教學,選取典型案例以及生產典型產品,在滿足學生實訓教學的前提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專業技能,面向專業群中所有專業開放,起到了資源整合的作用,提高了實訓基地使用效率。公共課程實訓中心的部分實訓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課程實訓中心的部分實訓項目Tab.1 Par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roject of public course training center
技能課程實訓中心針對專業群中的不同專業進行細分,主要面向不同專業中的不同技能課程,如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機器人技術、機電設備裝調技術訓練等課程,是學生在完成基礎課程后的不同專業方向課程,培養專業群中不同的專業能力,針對不同專科設計了不同實訓內容,實訓室公用,培訓細節項目有所區分。技能課程實訓中心的部分實訓項目如表2所示。

表2 技能課程實訓中心的部分實訓項目Tab.2 Par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roject of skill course training center
校外實訓基地由校企合作單位常州市創勝特爾職教集團安排與專業群技術領域密切相關企業參與,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商定培訓項目。在低年級主要安排企業認知課程,由企業帶教師傅和培訓師帶領學生完成相關企業的參觀,并參與到簡單的工作過程中來,對本專業從事工作有基本的認識,對應企業與相關的實訓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校外實訓基地企業認知部分實訓項目Tab.3 Enterprise cognition par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roject of training base outside the school
高年級的校外實訓內容以隨崗、輪崗和頂崗實習為主,在企業帶教師傅的指引下完成相關企業實習內容,課程實施采取現代學徒制,由校企雙方商定實習項目,項目安排突出綜合性應用效果,部分實訓項目及相關企業如表4所示。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情況如表2所示。

表4 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實習部分實訓項目Tab.4 Enterprise internship practical training of training base outside the school

圖2 校外實訓基地實習Fig.2 Training base internship outside the school
我校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基于專業群的方式完善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揮常州市創勝特爾職教集團的作用,加大企業的參與力度,滿足現代職業技能培養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適應常州區域機電一體化產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產業需要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