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玉東
(甘谷縣農業產業服務中心,甘肅 甘谷 741200)
甘谷縣蔬菜栽培歷史悠久,縣內種植有10大類27個菜種100多個品種的蔬菜,特色菜種有甘谷線辣椒、早春地膜馬鈴薯、韭菜、春蘿卜、菜豆、大白菜、大蔥、大蒜以及蒜苗等。近年來,甘谷縣通過調結構、育品牌、壯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以及產業化經營的蔬菜產業發展格局[1]。
2020年,甘谷縣蔬菜總面積1.90萬hm2,其中設施蔬菜0.61萬hm2,占比32.10%;地膜蔬菜1.00萬hm2,占比52.88%;露地蔬菜0.29萬hm2,占比15.02%。新建無立柱鋼架大棚67 hm2,落實地膜架豆王菜豆0.30萬hm2,引進蔬菜新品種58個,在磐安五坪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處。
甘谷縣蔬菜總產量101.9萬t。設施蔬菜39.97萬t,占蔬菜總產量的39.22%,其中日光溫室蔬菜0.47萬t、塑料大棚蔬菜32.7萬t、小拱棚蔬菜6.8萬t;地膜蔬菜46.40萬t,占蔬菜總產量的45.53%;露地蔬菜15.53萬t,占蔬菜總產量的15.25%。
全縣蔬菜總產值270 811萬元,平均667 m2產值9 502.14元,其中設施蔬菜產值128 255萬元,占蔬菜總產值的47.36%(日光溫室蔬菜產值1 380萬元、塑料大棚蔬菜產值106 795萬元、小拱棚蔬菜產值20 080萬元);地膜蔬菜產值116 671萬元,占蔬菜產值的43.08%;露地蔬菜產值25 885萬元,占蔬菜產值的9.56%[2]。
全縣內有縣級和鄉(鎮)級蔬菜批發市場10多處,以渭河主產區為主的村級產地市場10余處,從事蔬菜經銷的合作經濟組織87個,運銷戶318戶。蔬菜銷往全國各地[3],如春蘿卜、韭菜、大蔥、蒜苗、大蒜以及大白菜行銷陜西、四川、寧夏、新疆等10多個省區,地膜馬鈴薯、胡蘿卜主要銷往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其余瓜類、茄果類、綠葉菜類等以縣內及周邊銷售為主。遠運外銷占蔬菜總產的85%以上,內銷蔬菜占15%左右。
在全縣15個鄉(鎮)建立優質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11處,共1.47萬hm2,占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81.45%,其中,辣椒基地0.10萬hm2、韭菜基地0.23萬hm2、大蔥基地0.14萬hm2、馬鈴薯基地0.33萬hm2、春蘿卜基地0.15萬hm2、精細菜基地0.13萬hm2、大白菜基地0.10萬hm2、菜瓜基地0.08萬hm2、大蒜(蒜苔)基地0.05萬hm2、菜豆基地0.11萬hm2、蒜苗基地0.63萬hm2。
以渭河川區、散渡河川臺區、南后山區為主,推廣蔬菜間、套、復種種植模式80余種,在10個鄉(鎮)推廣以設施大棚韭菜栽培為主的“燕家模式”、以設施大棚“春蘿卜-果菜-菜花(甘藍、綠葉菜)”為主的“五坪模式”、以“早春地膜馬鈴薯復種大蔥(蒜苗)”為主的“雒家模式”、以甘谷特色線辣椒育苗移栽為主的“大北山模式”、以大蒜復種大白菜為主的“中洲模式”、以設施大棚春蘿卜套番茄套甘藍(大白菜)為主的“大王模式”、以拱棚西瓜復種大白菜為主的“狄家模式”、以地膜菜豆為主的“南后山模式”八大蔬菜高產高效模式超過0.94萬hm2,667 m2產值6 000~12 000元。
甘谷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2 963.7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688萬元、省級財政投資188萬元、市級財政投資365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 702.37萬元;興建了全鋼架無立柱塑料大棚3 000座,共100 hm2;配備并完善農路5 km、渠系7.7 km;集約化育苗茄果類120萬株,引進蔬菜新優品種61個,建成果菜類示范棚0.67 hm2,新品種普及率95%以上;引進示范先進棚膜、授粉振蕩器等新產品新材料5項;示范推廣了配方施肥、光譜誘殺、尾菜處理、一年三茬的標準化生產技術等。
甘谷蔬菜產業發展規模雖已形成,優勢較為明顯[4],但單位面積效益仍然較低,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全縣蔬菜產業主要集中分布在渭河川區中西區域[5],中東區域發展緩慢,由于沒有大型項目的支撐,南、北山區蔬菜產業的開發比較受限。
菜農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意識不強,還存在濫用農藥、化肥的現象,渠道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仍然存在,尾菜處理力度不夠,生物污染隨處可見,蔬菜生產生態環境不夠清潔良好。
蔬菜生產綜合農藝措施配套不足,內部環節鏈接不緊,先進的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利用不足,蔬菜配方施肥、病蟲防控、管理水平提升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在蔬菜產銷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帶動性不強,尤其在蔬菜生產信息反饋環節上作用有限。區位優勢和優化效應不明顯,產能效益上升較慢。
蔬菜產業僅有個別外運粗散包裝,尚無精美分包裝的系列化加工產品[6],不利于提升產業品質和效益。
甘谷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品質的提升是甘谷蔬菜發展的最佳選擇,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先導,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準入為切入點,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西優、東移、南進、北擴發展戰略為指針,按照四大基地自然氣候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動向,科學提出創新發展的方向。
3.1.1 區域特點
精細蔬菜生產基地包括大像山鎮二十鋪至磐安鎮謝家坪種植地帶,以渭河川區西部為主,海拔1 300~1 500 m,以淀淤土、黃綿土為主。區域內氣候溫暖、光熱充足、土壤肥沃、排灌便利且設施密布,具備高品位精細蔬菜生產的優勢。
3.1.2 發展類型
以精細的根菜類、茄果類、瓜類、香辛葉菜等蔬菜種植為主,促進反季節設施蔬菜發展。
3.1.3 謀劃發展
引進先進的蔬菜生產設施,優化蔬菜種植模式;依據市場需求動向,引進抗病、優質、高產精細菜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推廣;調整種植方式,優化菜種品種搭配;示范推廣配方施肥和生物菌肥施用技術;在有害生物防控上以生態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為主,以無公害化學防控為輔。
3.1.4 園區建設
深入挖掘甘谷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潛力,引進茄果類、豆類、瓜類、根菜類、秋葵類及葉菜類等蔬菜新品種進行集中展示和示范;示范推廣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新模式等,全力打造核心和示范區,輻射帶動全縣蔬菜產向高品位方向發展。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利用3~5年的建設時間,園區實現“五化”,即大棚鋼架化、道路水泥化、品種優良化、種植標準化、產品品牌化。
3.1.5 支持環節
資金支持以先進設施建造,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礎設施配套為主;技術支持以科技宣傳、推廣培訓、信息發布為主。
3.2.1 區域特點
高效蔬菜生產基地包括六峰鎮覺皇寺至新興鎮茍家村種植地帶,以渭河川區中東部為主,海拔1 250~1 400 m,以淀淤土、黃綿土為主;區域內氣候溫暖、光熱充足、土壤肥沃、排灌便利,具備高效蔬菜生產的優越條件。
3.2.2 發展類型
以大宗的早春馬鈴薯、大蔥(蒜苗)、大蒜、大白菜等種植為主,以精細菜種植為輔,促進高效蔬菜產業發展。
3.2.3 謀劃發展
完善優化蔬菜種植模式,提高產量品質,引進優質、高產抗病良種,進行試驗、示范、推廣;根據菜種品種生育特點,優化種植方式;提高施肥技術,改進施肥方法,配方施肥與生物菌肥相結合,土壤施肥與葉面施肥相結合,緩效施肥與速效施肥相結合;在有害生物防控上,將生態防控與物理防控相結合、生物防控與化學防控相結合,以無公害防控為主。
3.2.4 園區建設
以地膜馬鈴薯復種大蔥(蒜苗)、大蒜(馬鈴薯)復種大白菜、地膜茄果類(瓜類)復種綠葉菜(白菜類)為主,將園區建設成高效農業發展的特色亮點園區,進一步提高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水平。
3.2.5 支持環節
資金支持以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礎設施配套為主;技術支持以科技宣傳、推廣培訓、信息發布為主。
3.3.1 區域特點
旱作蔬菜生產基地包括渭河以北散渡河川臺、北淺山區種植地帶,海拔1 300~1 800 m,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區域內氣候溫暖半干旱、光熱充足、土層深厚、有一定的水工設施,具備旱作蔬菜生產的條件。
3.3.2 發展類型
以耐熱、喜溫、耐旱、耐瘠的西瓜、線椒、白菜類等蔬菜種植為主,促進旱作地膜蔬菜發展。
3.3.3 謀劃發展
完善優化旱作蔬菜種植模式,提高產量品質,結合土壤優化施肥類型,顯著提升水資源的集成利用效率,達到水肥相濟的目的;全方位提高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水平,開發以菊芋、草石蠶等為主的耐旱、耐瘠、耐貯、耐運的蔬菜產業。
3.3.4 園區建設
突出特色產業,擴大地膜線椒種植規模,以旱作西瓜、白菜類、綠葉蔬菜類等耐旱蔬菜種植為主,突出區域種植特色。
3.3.5 支持環節
資金支持以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全方位資助新型蔬菜產業開發;技術支持以科技宣傳、推廣培訓、信息發布為主。
3.4.1 區域特點
冷涼蔬菜生產基地包括渭河以南、北后山海拔1 500~2 300 m處種植地帶,以黃綿土、黑壚土、褐色土、棕壤等為主;區域內氣候溫涼半濕潤、多云寡照、土壤瘠薄、水資源豐富,滿足冷涼蔬菜、高原夏菜的生產條件。
3.4.2 發展類型
抓住蔬菜發展的良好機遇,合理布局喜溫喜濕蔬菜,注重多年生木本蔬菜產業的開發,促進冷涼蔬菜產業發展。
3.4.3 謀劃發展
完善優化喜溫耐濕蔬菜種植模式,提高綠色蔬菜種植量,研究探討木本蔬菜產業的開發利用價值;依據菜種特點,結合土壤性狀,優化提升施肥水平。
3.4.4 園區建設
突出區域特色,擴大地膜菜豆種植規模,示范推廣地膜黃瓜(水果型)以及綠色速成型蔬菜種植,著重突出高原夏菜、木本芽菜、綠色蔬菜生產特點。
3.4.5 支持環節
資金支持以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全方位資助新型蔬菜產業開發;技術支持以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推廣培訓、巡回指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