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長久以來,高校的“思政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是分開進行的,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來自思想政治類的課程,專業課程普遍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往往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的并不緊密。在2016年舉辦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德育優先,培養有本領、有擔當、有理想的高素質人才[2]。“課程思政”不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道德規范、思想觀念、政治觀點等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3]。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高校實施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專業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滲透德育教育,高校要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品德”的并駕齊驅發展。“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教師將“思政內容”生搬硬套到課程內容中去,而是教師將“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無縫銜接,使學生既學會了語言知識,又得到了價值的塑造。那么大學英語教師如何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課程特色,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提煉出體現中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做到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是新時代高校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公共基礎課中,大學英語具有課時多,教學周期長、覆蓋面廣的優勢,因此,充分利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是發揮“課程思政”作用的重要渠道。再者,就課程性質而言,大學英語作為高校一門公共必修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課程內容涉及的社會文化,大多來自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文化習俗、宗教禮儀、國家形態等。英語學科的國際化視野和人文學科的屬性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前提條件[4]。英語學科是接觸西方文化思想最為密切的科目,當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沖突時,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很容易受到影響或為之改變。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既可以消除學生對意識形態和中外文化的認知偏差,促進思想融會、文化交流,又可以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文化教學也不能脫離不開語言。習總書記在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我國傳統的外語教學常常把語言和文化分割開來,教師迫于英語升學考試的壓力(如CET4、CET6)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的純語言技能訓練上,如聽力、閱讀、翻譯等,導致學生難以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更糟糕的是,學生會用西方常見的節日、文化進行英語交流,但是卻無法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文化,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新時代是拼人才的時代,面對人才規格和人才類型的戰略要求,我國外語學科在堅持人才培養核心的基礎上,要著重培育具有中國情懷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6]。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青年一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品德高尚、專業過硬和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思政元素”并非是顯而易見的,而是隱藏于語言文本中,需要教師用敏銳的感知去發現教材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并進行深入挖掘。鑒于此,教師不能把“思政內容”直接生搬硬套,或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要從學校的專業特色出發,結合最新的時事、熱點,進行適度擴展,“思政”切入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學生的興趣,才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兩個教學單元:Unit 1 The Pursuit of Dreams和unit 5The Water Problem為例,探討如何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設計思路中。
2.1.1 課程單元教學內容及“思政元素”挖掘
本單元課文主題是The Pursuit of Dreams,包含了兩篇課文Deaf DJ 和From the ‘American Dream’ to a Chinese Dream。兩篇課文分別講述一位聽力有障礙的美國人經過自身努力實現自己成為一名DJ的夢想,和中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夢想的轉變和經歷種種挫折后最終獲得成功。兩篇文章中的人物--耳聾打碟師和俞敏洪,有著相似之處,又有著不同的地方。耳聾打碟師是美國夢的代表,俞敏洪是中國夢的代表,相同點是他們都具有是不懼困難和挑戰,勇于創新的精神,經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后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耳聾打碟師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后成為出色的打碟師,而俞敏洪屢敗屢戰不服輸的勇氣可以給與學生以鼓舞與啟迪;不同點是兩個人的夢想,前者是為了獲得個人職業的成功,后者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思政”挖掘點可以通過美國夢的Deaf DJ和中國夢的俞敏洪之間的追夢之路的對比,激發學生思考美國夢和中國夢的異同之處,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夢是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美國夢是個人的富裕,個人的成功。
2.1.2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教師要預先設定好單元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德育目標,確保三個教學目標在方向上保持一致。通過單元的學習,學生需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熟練掌握文本所涉及到的詞匯和部分語法功用,如重點詞匯:pursuit, infection, insurance, over time, predict;結合章節Speaking & Writing部分,運用章節涉及到的核心詞匯、詞組及語法知識,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能夠用英語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幸福夢、中國夢。
2)技能目標: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并通過閱讀課文深刻領會所涉及的“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了解文本所涉及的DJ文化,通過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文本的學習,深刻領會章節主題—追夢,引起學生對夢想的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大學階段完成人生的夢想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意義,認同“夢想是奮斗出來的”的價值觀。
2.1.3 “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煉文章中蘊含的文化自信、人文精神、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法治意識等元素,通過文化背景的分析,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將之轉化為生動且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載體[7]。
1) 實現理性情感的認同
該單元主題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夢想,教學重點是學生能夠用英語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在優化設計單元內各個環節的教學內容時既要注意其價值觀的引領,也要關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等來完成“硬知識”學習與“軟知識”技能的融合。提前布置任務搜索錢學森和喬布斯的簡歷,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一方面促使學生進一步的進行辯證的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注意到錢學森的報效國家,淡泊名利,國家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和依靠自己,關注個人利益的喬布斯的個人主義的不同,從而進入中國夢和美國夢的主題。中國夢借助“學習強國”中What President Xi Says里的視頻講話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以中國無數的英雄比如像錢學森,像過去抗戰的戰士到現下的抗疫的醫生護士,如鐘南山、李蘭娟,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實現著中國夢。
2)“語言輸入”與“情感輸出”齊頭并進的原則
借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穩步實現協同育人目標,基于教學規律、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語言基礎以及年齡等特點,在完成教材本身內容的基礎上,既要注意“思政元素” 的“語言輸入”適量原則,也要引導學生“情感輸出”的適度原則以達到不同任務的教學目標。在預習、學習、復習三個不同階段和聽、說、讀、寫、譯五個教學環節中的都力爭做到“融入適度自然,產出適量合理”。如,要求學生在對美國夢和中國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聯想自己的夢想,思考自己夢想實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完成一篇以My Dream 為題的作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學習重點詞匯時舉的例子盡可能地自然而然地與時事熱點相關聯而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去讓學生練習很多生活中壓根用不上的句子,讓學生在練習時有話可說,即做到“學以致用”和“學有所用”的教學原則的堅持,也可以實現“立足教材,關心時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
2.2.1 單元教學內容及“思政元素”挖掘
本單元課文主題是The Water Problem, 課程講解以 What’s the World to Do about Water?為主。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水將成為人類最大的挑戰,但是水的問題很復雜,人類想要解決水資源的問題特別困難。有的辦法規模宏大,但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能源;有的辦法是小型的,但實際應用卻尚未實現。科學家們需要時間來尋找可行有效的水問題解決方案。在此之前,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保護水資源。基于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法,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靈活地植入“思政內容”,通過講授、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深入探討中西文化差異以及我國的人文歷史、傳統文化、社會熱點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求讓學生具有家國情懷,立志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2.2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在知識目標層面上,掌握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和語法結構,如掌握重點詞匯;conserve,to one’s liking,ring in one’s ears等,熟悉“the reason (that), the fact that ”句型,whether…or 結構;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目的和方法;掌握圍繞中心句進行段落寫作的方法,并加以訓練;在技能目標上,能夠用英語談論與全球水資源危機、節約用水相關的話題;在德育目標層面上,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并通過閱讀課文深刻認識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意義;學會節省水資源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提升對自然的敬畏及環境保護意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2.2.3 “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Unit5主題涉及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談及世界水資源的兩大問題 — 匱乏和污染。結合人、環境和教育的相互綜合因素,單元的“課程思政”的目標定為:1)意識到“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自身做起保環境;2)了解現實中人類(中國)為環境保護做出的貢獻,提升民族自豪感;3)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關鍵成員,提升地球主人翁意識。因此,在該單元的話題導入、課文結構、主題探討等部分,教師可以潤物無聲地將傳統思想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力量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啟發式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完成語言知識學習的同時,了解傳統思想文化以及國家發展最新動態,并通過語言媒介展示他們的學與思,最終實現了語言學習和“思政素養”提升的有機結合。
綜上,研究以《大學英語課程》兩個教學單元為例,分別從教學單元“思政元素”挖掘、“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思政”設計思路具體展示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教學案例在立足語言教學的同時,積極探索了如何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隱性的德育教育有機融合,在教學內容上,做到使“課程思政”如鹽入水、在教學方式上,使“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