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要]文章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要求,以及黨中央賦予兵團的職責使命和功能定位要求,為提高兵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提供深厚支撐的角度,提出兵團文化創新發展面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機遇、對口援疆工作的建設機遇,探索兵團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從轉變觀念,樹立“文化+”理念,激發創造活力;探索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集聚發展,兵地融合發展等路徑推動兵團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兵團文化;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1)01—0095—05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將文化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發表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文化改革發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黨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黨的十九大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這些都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文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兵團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疆邊陲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央對兵團提出要發揮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兵團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著重解決體制機制上存在的“五個不適應”的問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完整闡述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即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為了壯大兵團、發揮兵團特殊作用,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兵團如何發揮文化潤疆作用,達到潤疆的效果,在新形勢下必須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建設各領域以及目標、任務、舉措等各方面,切實把中央精神系統地轉化為推動文化發展改革的科學思路和扎實舉措,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獻計出力,推動全社會共同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邁進,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不斷推進兵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推動兵團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團結各族群眾聚人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而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民生問題連著民心,現在人民群眾的需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不斷在增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主要訴求,例如,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升級,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文化軟實力;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的質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等等,而在滿足人民群眾這些美好需要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差距,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新疆南北疆發展不平衡,南疆三地州是國家劃分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責任依舊扛在肩上,同時新疆與內地相比,發展也不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謀復興?!?所以,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要以凝聚人心為根本,不斷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形成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行為規范,團結一致將各族群眾的同心圓越畫越大,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二)維護社會穩定夯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時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須把兵團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在事關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上發力,而要發揮好這些作用,兵團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兵地融合、重點區域發展、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全面提升實力。
文化是讓個人和民族自覺信仰的靈魂,是人們自覺行動的遵守,它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長久性,所以文化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要教育和積極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滋養心靈,并將其深植于心靈。先進文化的示范區作用,文化滋潤作用的發揮,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與形式,方式方法都有所變化,必須通過創新性驅動發展,讓兵團文化與其他產業更為緊密地結合,實現融合發展,創造出新的產業形態,使得兵團文化內涵體現在日常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散發出兵團文化的特色,從而達到文化引領、文化示范的效果,促進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和社會整合,使其成為支撐更高維度的社會治理乃至國家治理的基石。
(三)提升兵團文化展魅力
兵團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屯墾戍邊、建設邊疆、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各族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紅色文化,其中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為主要內容的兵團精神,激勵著兵團人不畏艱難險阻,甘于奉獻,認真履行好黨中央賦予兵團的職責和使命。一代代的兵團人通過偉大實踐形成的兵團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楊精神,是兵團人努力奮斗的結晶,是兵團紅色基因的價值體現,是兵團兒女最寶貴的財富,是推動兵團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在新時代,作為兵團人,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兵團文化的傳承者、示范者、弘揚者和引領者,通過文化創新性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讓兵團文化活起來、動起來,將兵團人對祖國的熱愛情懷,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激發出來,將兵團文化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融入產品當中,在時代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讓兵團故事源遠流長,讓兵團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二、兵團文化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機遇
首先,中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根本在于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商品不再是生產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求商品質量越來越好,能從人民群眾的需求方面來考慮商品的生產,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伴隨各階層購物能力提升,相應的支出有所增加,在未來,中等收入群體還會進一步擴大,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將逐漸發生轉變,轉而朝向綠色、健康、安全、歸屬感的方向發展,形成消費的新模式新業態。
其次,我國傳統產業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拔幕瘎撘狻焙汀凹夹g進步”是轉型升級的兩個輪子,“文化創意”體現為“文化+”,“技術進步”則體現為“互聯網+”,正是在這樣一個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催生了“文化+”的理念。在這樣一個轉換升級時期,兵團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按照“文化+”、“互聯網+”思維,在產業發展中增加文化、科技因素,實現動力、效率、質量的變革,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不斷增強兵團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這為兵團文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動能,有助于兵團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機遇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新疆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把自身的區域性對外開放戰略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去?!?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這一點,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圍繞發展和安全,兵團要發揮好就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之中的特殊區位優勢,立足兵團實際,以國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以及自治區所制定“一港、兩區、五大中心、口岸經濟帶”建設為契機,抓住歷史機遇和戰略機遇,密切與自治區配合,實現融合發展,協調發展。
(三)對口援疆工作的建設機遇
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人才援疆、技術援疆、產業援疆、項目援疆、資金援疆、管理援疆、文化援疆等,取得良好效果,并建立起長效機制。2019年,新疆兵團307個援疆項目全部開工;累計完成投資27.43億元人民幣,到位援疆資金25.66億元。其中,南疆師市完成投資16.62億元,到位援疆資金14.47億元;北疆師市完成投資11.58億元,到位援疆資金11.19億元。2通過實施對口援疆項目,新疆兵團職工群眾與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伴隨對口援建工作的深入,兵團與對口省市之間的深度融合,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拉近了兵團與內地之間的距離,為擴大兵團文化影響力、傳播力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機遇。對口援疆首先帶來了資金,對“三館一院”的建設,加強了兵團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兵團30座無線發射臺站設施建設工程,實現了兵團衛視在19個對口援疆省市免費落地,為宣傳兵團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其次擴大了相互間的交往交流,傳播了兵團文化。兵團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并得到認可,甚至是越來越多的人被兵團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吸引和鼓舞著來到邊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三、兵團文化創新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在當今時代,實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在五大發展理念的背景下,兵團文化發展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于是出現了各種“文化+”,例如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文化+旅游等等,這無疑創新了文化發展的路徑,讓文化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為基礎的更為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以“文化+”理念為指引,就創新性發展兵團文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文化+”的意識,推動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首先,樹立“文化+”的戰略思維,推動傳統的文化產業經濟向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轉變,不僅僅是文化旅游、新聞出版、廣告、娛樂等行業的發展,應該推動實現“文化+城市”“文化+產業”“文化+物流”等“文化+”行業的新氣象,推動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而在推動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為指引,探索和選擇與市場、文化可以有效結合的產業來發展,另一方面,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通過有效融合,讓文化產品承載著經濟和文化價值理念傳播雙重屬性,既獲得經濟效益,又能使兵團文化得以傳播,讓兵團文化感染著周邊的各族群眾,并不斷擴大感染范圍,發揮兵團文化示范區和大熔爐的作用,實現文化潤疆目的。
其次,兵團軍墾文化是兵團人在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具有獨一無二性、不可復制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兵團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屯墾戍邊歷史、紅色文化、農業工業示范區、城市特色品牌、軍墾特色、區域民族文化等資源可以充分挖掘,深度開發和利用,把兵團的優勢文化資源做大做強。筆者認為可以在三個方面結合:一是文化+農業的發展路徑。兵團農業發展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是最大的優勢。近年來,兵團以科技為引領,基本建成全國節水灌溉示范、農業機械化示范、現代農業示范“三大基地”,2019年兵團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全國農業產業強鎮4個、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2個和46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所以,要繼續發揮兵團農業的優勢。二是文化+旅游的發展路徑。兵團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很明顯。2019年末,兵團擁有旅游企業417家,擁有全國優秀旅游城市1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9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7個,全年旅游接待總人次3387.93萬人,國內旅游收入206.26億元,入境旅游收入0.78億美元,2這些數字充分說明,兵團發展文化旅游業十分具有潛力。兵團要加強對自然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聚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例如在軍墾文化、邊境團場旅游、綠洲沙漠旅游、特色旅游等方面發力。六師五家渠市形成了“一心兩翼”旅游發展格局,形成了“四節帶四季”的旅游氛圍,形成了以郁金香節為代表的節慶活動品牌,二師鐵門關市形成以梨花節、半程馬拉松賽為代表的節慶活動品牌,石河子一四三團形成以桃花節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節慶活動,這些都為兵團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寶貴經驗。三是文化+城市的發展路徑。2012年,兵團原農業建設師統一更名,“農業建設”一詞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兵團走進新階段。一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作用,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才有“精氣神”,所以城市建設的一切包括城市理念、城市規劃、城市建筑、城市標識、城市產業發展都應體現軍墾特色和文化,必須具有前瞻性,考慮長遠。另一個方面,城市的形成原本是因為人口的聚集而產生,如果把城市建設好了,城市有了靈魂,又將會產生人口的聚集效應,帶動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城市的發展。
(二)全民共建共享,激發創造活力
兵團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是文化事業發展,另一方面是文化產業發展。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一是加快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申報國家項目,進一步加強師市圖書館、文化館、電影院、團史館、紀念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師、團、連隊(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加大文化場所開放次數和開放時間,做到廣播電視基本全覆蓋。二是穩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豐富職工群眾文化活動。通過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文化活動、組織職工開展文藝匯演、“送春聯下基層”文化藝術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各類“文化月”、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展、棋牌類比賽、歌詠比賽、文體比賽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進一步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營造健康活潑的文化氛圍,更好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強職工群眾的幸福感。三是繁榮兵團文藝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傳播兵團優秀文化,讓兵團文化大放異彩,不斷增強對兵團文化的認同感,并在活動中傳承、創新、傳播兵團文化。四是加強對職工興趣愛好的引導,通過培訓和學習,增加文化內涵,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從單純的吃喝玩樂轉移至能夠開闊視野,提升自我方面,寓教于樂,寓教于學,讓職工群眾求知、求美、求樂中增進身心健康,在共建共享中激發創造活力。
(三)集群發展,增強文化產業優勢
兵團由于城鎮規模較小,布局分散、聯動性弱等特點,所以發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是重點。各師(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促進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使文化產業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得到充分釋放。建設兵團文化傳媒發展基地,培育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打造富有軍墾特色文化產品,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和示范效應,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兵團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制定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給予同等優惠條件,放寬市場準入,降低進入門檻,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文化產業。引導職工群眾進行“雙創”,增強發展活力,積極培育以軍墾紅色文化為素材和主題的廣播影視、報紙期刊、印刷、圖書出版、廣告、文化創意、動漫產業、文化娛樂等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產業群體,充分利用新媒體(包括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技術,變革文化生產方式,推動兵團文化產業大發展快發展,滿足廣大消費者文化需要。
(四)兵地融合發展
通過兵地融合發展,打破兵團與地方之間的藩籬,打破行政與地域的界限,樹立“兵地一盤棋”思想,改變相互爭資源、爭市場,相互競爭,相互削弱的不良后果,站在更高的位置,以高遠的戰略思維、寬廣的視野、共贏的理念去推進兵地融合發展。一是不斷創新完善兵地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各師市、部門主動與自治區相關地州市縣、部門建立兵地融合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干部常態化溝通交流銜接機制,在文化產業布局、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形成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在一體化理念下,資源互補,差別化發展,形成合力,互利共贏。二是深挖兵地雙方文化資源、民間藝術文化、民俗民風以及區域旅游文化資源整體包裝,串點成線,帶動雙方區域知名度提升。三是借助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載體,開展各種形式的兵地文化交流活動,例如歌手大賽、手工藝品比拼、趣味運動會、文藝團體“送文化下基層”活動、醫療共建結對子、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建活動等推動交流,營造良好氛圍。四是兵地合作加強宣傳教育。共同選樹兵地融合先進典型,加強兵地融合發展教育,讓兵地融合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激發社會活力,促使人人爭做兵地融合發展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從而形成文化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參考文獻:
[1]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印發實施 助推文化產業成為兵團新興支柱產業[EB/OL].http://www.xjbt.gov.cn/c/2014-07-31/2020879.shtml.
[2]陳文新.創新兵地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N].兵團日報,2018-6-18.
[3]夏文斌.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J].文化軟實力.2016(1).
[4]羅蜀,羅素.關于加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6(2).
[5]邱海強.開局—破局—布局,全力推進兵團文化產業發展——訪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健[J].當代兵團,2016(5).
[6]曹永清,謝伊萍,詹捷.淺談對發揮兵團文化特殊作用的幾點認識[J].兵團黨校學報,2016(1).
責任編輯:楊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