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
摘要:現階段,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對學校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班級管理辦法,加強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變成班級管理的主體,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培養主觀能動性,還能讓學生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關鍵詞:自主管理;小學生;策略探討
在現代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學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的初期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自主管理能力是小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控制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現階段小學生自主管理現狀
“學生自治”這一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不是局限于培養合格的人才,更需要培養出具有獨特思維,具有自主管理能力自己追求成長的創新型人才,經調查現階段小學生自主管理仍比較薄弱,主要存在如下現狀:
1.自主管理意識缺乏。據統計有30%的小學生存在著學習被動,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現象。尤其中低年段學生由于年齡小,隨意性大,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任務不是在家長的守候下就是在老師的強制命令下,才不情不愿地完成。
2.班干部管理能力參差不齊。老師著重培養班干部,雖然這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管理班級的能力,但效果卻不如人意。班干部人數在班內只占較少人數,并且由于年齡和能力的限制,其管理能力并不強,不僅起不到管理班級的作用,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也沒有起到幫助。有時教師沒有處理好班級、班干部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整個班級大部分都由班干部進行管理,導致班級內存在學生之間不團結的現狀。
3.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近60%的學生對班集體活動道不關心,缺乏主人翁精神,存在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這也正說明了長期以來,小學的班主任常常起早貪黑,事必躬親,不自覺地運用著“保姆式”“專制式”的管理。
二、小學生自主管理現狀成因分析
由于受學生的年齡、心理發展水平以及教師長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的制約,造成了學生自主探索時內驅力的缺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因此,探究這種阻力形成的內在、外在因素,是尋求解決策略的前提。
1.家庭環境。現在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有的在家中是“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小皇帝,不懂如何去愛孩子,對孩子缺乏“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訓練,過分地把孩子保護起來;有的家長則權威式地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主張孩子對父母的服從,父母可以單方面地對所有問題作出決定,不會顧慮孩子的感受等親人的錯愛方式,都會抑制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1]。
2.權威盲從。盲從就是自己沒有主見、沒有原則、沒有見地、隨著別人說話做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在小學教學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產生的原因大體有兩種:其一出于對教師的崇拜,極度的信任,教師的話永遠是對的;其二,因為不懂,懾于教師的權威,只能依葫蘆畫瓢。
3.畏難情緒。畏難情緒是引起小學生自主探索意識薄弱的重要原因。畏難情緒人皆有之。面對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少學生選擇了回避。
三、推行小學生自主管理的策略
“自主”一詞源于自我管理。實現自主,意味著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事,憑著自己的意志自由做事。學生自主管理,并且帶著興趣和決心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其行為源于他們真正的自我感覺。[2]如何能促進小學生的這種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經實踐研究與探索,形成了幾點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與家長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3]學生在學習的啟蒙階段,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及時進行溝通,為孩子創設動手實踐機會,尊重孩子內心,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從心出發創設孩子感興趣的家庭親子活動,以支持和肯定的方式,增強學生實踐的內在動機,促進勝任感的形成,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導者,教師需要盡可能的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雖然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但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應該是和學生處在一個平等位置上的,既是師長又是朋友。[4]教師作為長者,應該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教師應該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著清楚的認識,做到亦師亦友,能夠及時轉變角色,保障學生和生活同時開展。有些教師雖然能夠很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但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仍然是以一種領導者的姿態去面對學生,不能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學生產生很大的距離感,學生對教師也會感到恐懼。學生對教師沒有情感基礎,那么很可能就會對教師教授的知識和傳達的各種信息持反對態度,這樣一來,教師不但沒有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反而破壞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意識也會受到損害。例如,在推選參與運動會的成員時,往往是教師自己指定人選。這樣的做法使得一些有運動天賦的學生受到了打擊。因此,教師可以將管理班級事務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學生也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
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的關心,要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多多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展現出和藹可親的一面。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要對如何關心學生進行深刻思考,然后再考慮如何傳授知識。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實際行動去感化學生,讓學生信賴教師,這樣也有利于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活動。
(三)確立學生的管理地位
教師注意到一些干部學生的積極性,但卻很容易忽視班級中性格內向、積極性不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管理班級和管理自我的主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的班務管理、學習管理、活動管理和生活管理中,給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學生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逐漸會以身作則,進而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改革傳統選舉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和鍛煉自主管理能力中。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愿意主動參與,教師應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安排一日班長這類職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班級管理活動,并將每日班長的姓名寫在黑板上,起到提醒的作用。為了防止一日班長濫用自己的職權,教師還可以在每天課程結束后,讓學生們指出一日班長在管理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問題,這樣也能讓教師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積極引導學生管理班級。
結束語:
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作用。所有教師都應該重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和真情實感去感化學生,不斷創新德育工作的手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形成自律、自控的良好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45.
[2]羋瑩.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基于在線學習的思考[J].中國德育,2020, No.271(0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