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艷芳,王秀均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膝骨關節炎屬于中醫里“骨痹”范疇[1]。通常認為該病與年老體衰、長期勞損、外感風寒濕邪有關,氣滯血瘀日久,筋攣骨痿,筋骨失卻濡養,關節活動不便或增生變形。肝腎虧虛、復感風寒濕等外邪是早期筋痹發生的病因,也有學者將此定義為本痿標痹[2]。膝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退行性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及肥胖人口的增長,其發病率逐年增加[3]。生活中,膝骨關節炎患者常因關節疼痛、僵硬及運動功能障礙等面臨跌倒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研究多種方法,制定出能夠體現中醫護理色的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
1.1一般資料 成立院內研究小組,研究小組共11名參與者,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4名。參與者年齡29~52歲,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在骨科從事臨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較豐富的理論及實踐經驗。聘請10家三級甲等醫院(包括2家骨科專科醫院和8家綜合醫院)共15名醫療、護理專家進行函詢。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11名,年齡30~50歲,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1名、本科13名,工作年限為10~25年。
1.2方法
1.2.1研究任務 (1)擬定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草案;(2)選擇院外函詢專家;(3)制定專家函詢表。
1.2.2擬定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草案 課題負責人召集研究小組內的主管護師和護師,通過文獻資料查詢法、理論分析法,結合臨床實踐篩選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的敏感性指標,經院內研究小組的醫師及護理專家修改、指導,初步形成規范草案。擬定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11項,三級指標58項。
1.2.3函詢方法 采用親自走訪發放、現場論證會議、電子郵箱的方式發放和回收函詢表。第一輪函詢問卷主要以前期形成的初稿為框架,專家將對指標條目的確立及表達準確性進行判斷,此后收集專家的修改意見。第二輪函詢問卷以修改后的第一輪函詢問卷為參考,請專家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對一、二、三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1~5分分別代表不重要(1分)、不太重要(2分)、一般重要(3分)、比較重要(4分)、很重要(5分)[5]。通過評分對一、二、三級指標進行補充、刪減、合并。研究小組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核對與整理,錄入數據。

2.1專家函詢結果 2輪專家函詢共發放函詢表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為100%,表明專家積極性高。函詢專家權威系數為0.88,說明15位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本研究2輪函詢一、二、三級指標的協調系數結果顯示:一級、二級、三級指標的協調系數為0.019~0.4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2輪指標協調系數及χ2檢驗結果
2.2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條目 經過2輪專家函詢,對專家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專家對一級指標意見一致,未與修改;第1輪函詢增加二級指標5項,刪除三級指標12項,修改5項,合并2項;第2輪刪除三級指標5項。最終確定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一級指標3條、二級指標18條、三級指標40條。重要指標函詢結果,見表2。

表2 重要指標函詢結果
2.3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內容 膝骨關節炎中醫健康教育評價規范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的基礎理論為指導,包含生活起居、情志護理、臨證護理、飲食護理、特色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內容。對膝骨關節炎患者的不同治療階段從臨證施教、施術、施膳及施養等4個方面進行評價。
3.1健康教育評價的重要性 由于健康教育在我國開展時間短,許多科室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評價系統,健康教育程序不夠完善[6]。單秀蓮[7]的調查結果顯示,護理程序中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實施率分別為87.50%、100.00%、100.00%、92.90%、63.40%,可見評價是最薄弱的環節。本研究通過專家函詢,制定了膝骨關節炎健康教育評價規范,將逐步完善膝骨關節炎健康教育的整個過程,有效督促責任護士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提高其對健康教育的主動性。
3.2“知-信-行”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優勢 “知-信-行”模式在醫療領域逐漸被應用,已經成為較為成熟的健康促進行為改變模式。知是基礎,信是動力,使患者的行為發生改變[8]。將此概念、觀點貫穿于護理工作中,使患者經過健康教育達到“知-信-行”,從而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利于康復[9]。有研究報道,運用“知-信-行”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生活習慣及遵醫行為都有了明顯改善[10]。張小秋等[11]、牛琴等[12]結果均提示,患者遵醫囑行為顯著提高,不良生活習慣明顯改善,最終起到提高治療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
3.3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健康教育評價規范的意義 人們對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越來越高,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化,必須通過制定和使用評價標準這把“尺子”來保證健康教育活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通過評價標準的使用獲得最佳教育秩序和社會效益[13]。本評價規范能夠促進臨床護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統化與規范化,對臨床護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