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強,王婉盈,尤瑤瑤1,,3,張燕妮,廖宇君,梁俊杰1,,3,歐海寧,羅志偉1,,3△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0700;2.廣州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1436;3.廣州醫科大學康復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700;4.廣州市加速康復腹部外科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700)
線上教育模式一直作為一種教學新模式應用于醫學教育,直到2020年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線上教育模式成為醫學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的主要教學手段[1]??祻椭委煂W是一門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醫學學科,傳統教學方式以面授教學為主,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2]。廣州醫科大學康復治療系線上教學,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數字化教學資源,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下進行教學互動,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3]??祻椭委煂I課程根據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時間和重點可分為理論型課程及實踐型課程,而應用線上教育模式對于不同類型課程的相應研究現階段仍較少見,該方向研究可為優化線上教育模式提供思路。線上教學模式作為非常時期的主要教學手段,深入研究不同課程的線上教學模式成效研究,為進一步優化線上教學提供依據。
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為主,選取理論型課程神經病學和實踐型課程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各一門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不同年級、同一專業方向學生的成績,對比線上教學模式在不同課程之間的教學成效,進一步探索線上教育模式在理論型與實踐型康復治療學教學的應用前景,為提高線上教學質量提供優化的思路。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2017、2018 級廣州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的作業治療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首次學習神經病學、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且為作業治療(OT)方向;排除標準:未參加理論考試。神經病學課程負責人為從事該領域的資深教授,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課程負責人為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認證[4]的作業治療師。2個教師團隊均從事臨床一線工作,具備豐富的臨床及教學經驗。
1.2方法
1.2.1教學方案 依據廣州醫科大學康復治療學(OT方向)本科培養方案,課程負責人組織討論教學大綱及集體備課。
1.2.2干預方式 2018-2020年期間兩門課的教師團隊均保持一致,教學及考核均在1 學期內完成。神經病學理論課學時占比為77.8%,屬于理論型課程;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實踐課學時占比為66.7%,屬于實踐型課程。線上教學模式:2018級參與的兩門課程的教學活動全程通過“廣醫e學中心”網站完成。傳統面授模式:2016和2017級參與的兩門課程理論授課均在課堂完成。
1.2.3評價指標 兩門課程均采取理論考試與實踐成績相結合的方式,按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見表1。

表1 線上教學與傳統面授教學模式考核方式比較

2.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 70 名學生,其中 2016 級 24 名,2017 級 16 名,2018 級 30 名,所有學生均完成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和神經病學兩門課程的全部考核,為有效數據,見表2。

表2 2016-2018級一般資料情況
2.2兩門課程教學模式和課程類別主效應分析比較 不同教學模式對實踐成績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F=26.98,P<0.001),教學模式和課程類別之間存在交互作用(F=56.08,P<0.001)。不同課程類別對理論成績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F=9.65,P=0.002),教學模式和課程類別之間也存在交互作用(F=4.19,P=0.043)。不同課程類別對于總成績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F=22.48,P<0.001)。見表3。

表3 兩門課程教學模式和課程類別主效應分析比較
2.33個年級神經病學理論成績組間比較 3個年級之間神經病學理論成績比較,結果不存在統計學差異(Z=1.37,P=0.504)。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與2017級(P=0.803)、2018級與2017級(P=0.276)、2018級與2016級(P=0.383)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3個年級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理論成績組間比較 3個年級之間《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理論成績比較,不存在統計學差異(Z=2.20,P=0.334),尚不可認為3個年級OT學生的理論成績存在差異。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與2017級(P=0.807)、2018級與2017級(P=0.299)、2018級與2016級(P=0.166)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2.43個年級神經病學實踐成績組間比較 3個年級之間神經病學實踐成績比較,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Z=45.40,P<0.001),尚可認為3個年級OT學生的實踐成績存在差異。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與2017級(P<0.001)、2018級與2017級(P=0.001)、2018級與2016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個年級之間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實踐成績比較,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Z=17.53,P<0.01),尚可認為3個年級OT學生的實踐成績存在差異。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與2017級(P=0.420)、2018級與2017級(P=0.002)、2018級與2016級(P<0.001)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5。
2.53個年級神經病學總成績組間比較 3個年級神經病學總成績均不服從正態分布,涉及3個年級的數據統計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3個年級間總成績比較采用多樣本相關Kruskal-WallisH檢驗。3個年級之間總成績比較結果無統計學差異(Z=1.74,P=0.419),尚不可認為3個年級OT學生的總成績存在差異;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vs.2017級(P=0.262)、2018級vs.2017級(P=0.871)、2018級vs.2016級(P=0.257)均無統計學差異。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2018級理論成績不服從正態分布,涉及18級數據統計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3個年級之間理論成績比較結果不存在統計學差異(Z=2.20,P=0.334),尚不可認為3個年級OT學生的理論成績存在差異。兩兩組間比較結果提示2016級vs.2017級(P=0.807)、2018級vs.2017級(P=0.299)、2018級vs.2016級(P=0.166)均無統計學差異。見表4、5。

表4 3個年級神經病學成績組間比較

表5 3個年級環境改造和輔助技術成績組間比較
2.63個年級在不同課程類型中的成績分布 2018級學生的神經病學成績離群人數較多,以實踐成績分數較低為主。見圖1。

ETAT為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課;Neur為神經病學課。
3.1理論型與實踐型課程線上教學效果分析 本研究結果提示,神經病學、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線上教學模式的總成績及理論成績與傳統面授模式差異不大,神經病學線上教學實踐成績較傳統面授實踐成績有所下降,而環境改造與輔助技術線上教學實踐成績較傳統面授實踐成績有所提高,本文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1)課程設置不同:神經病學以理論課為主,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為3.5∶1,其線上教學實踐課程設置以病例討論為主,主要培養學生對神經疾病診斷及治療的臨床思維。3個年級在該課程理論考核成績均低于環境改造和輔助技術,提示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較差,可能是導致實踐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另外,有研究表明,該課程是一門對世界范圍的醫學生來說也會覺得“害怕”的課程[5]。在過往的教學經驗中,本??祻椭委煂I學生對該課程的普遍反應是抽象、復雜及難以掌握的[6],可能也是影響該課程教學質量的原因。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為1∶2,屬于討論實踐型課程,主要內容為專業相關評定量表、環境改造設計、病例討論、規范化評估書寫等,由于該門課程大部分課程內容可于家中完成,部分涉及醫院及校外基地的見習內容通過視頻錄制形式進行,且教師錄制相關視頻會根據自身經驗調整重要內容占比,導致線上教學可能更容易詮釋和傳遞環境改造概念。(2)教學模式的比較:2018級學生為接受全面線上教學,另外2個年級均接受傳統線下教學,3個年級在兩門課程的總成績比較并無明顯差異。神經病學線上教學多由觀看視頻/圖片/PPT及線上討論等方式實現,對比傳統面授,缺少接觸患者及真實環境的直觀教學,可能影響學生對臨床思維的培養及理論知識的應用[1]。2018級的理論成績平均分高于2016級和2017級,且三者的總成績并無明顯差異,說明線上教學模式在該課程中的理論教學是可行的。環境改造與輔具技術線上實踐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形式,課前學生提前觀看課堂相關視頻、準備課堂中討論內容,課堂中教師視頻示范教學內容,與學生討論課程難點重點,課后學生線下實踐,遇到問題線上反饋及討論。2018級學生在該門課程的實踐成績明顯高于其余2個年級,可能是該課程的線上實踐課內容涉及公共環境/家居環境改造與設計、輔具的設計和制作等教學環節,案例貼合日常生活,比醫學理論更直觀、真實、易理解,且方便實施。神經病學可能受限于家庭式課后實踐,可能是導致該課程的線上實踐課程成績偏低的主要原因。(3)學生反饋:經調查顯示,部分2018級學生認為,理論型線上課程學習視頻內容豐富,教師講解細致,易理解,線上討論時教師回答認真、耐心、細致。部分學生自訴自控力不足,由于缺乏眼神交流及集體學習氛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差。學生期望日后能補償實踐動手的機會(如神經系統檢查與評估、輪椅技術體驗之類)。對比傳統面授模式,線上教學下的實踐型課程缺乏直觀性,學生對于實踐能力的理解比較抽象;另外,現場學習及動手的機會受影響,教師未能完全實現實時糾正每個學生的操作,實時記憶及時效性稍不足;缺乏床邊教學,學生未能與患者直接接觸,可能弱化了對實踐技能的掌握,從而影響成績[1,7]。
3.2關于改良理論型線上課程與實踐型線上課程設計的探討 線上教學對理論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的效果可能不同,唐強等[8]強調康復治療學需平衡理論教育與技能實踐。本研究結果顯示,本校兩門線上教學模式的課程安排,可滿足康復治療學培養要求,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以下針對線上課程的教改建議。(1)實踐型線上課程的優化:楊煉紅等[9]提出在神經病學的臨床實習帶教中動態觀察及評估學生的表現,能提高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線上教學實踐課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面授教學略有差異。在缺乏臨床應用和見習的條件下,如何提高學生對實踐技能的認識和掌握是線上教學模式亟需面對的關鍵問題。結合學生對于課程的反饋,可考慮通過視頻連線、直播上課、錄制真實病例的教學視頻等方式,以幫助教師實現實時糾正學生操作及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學習體驗。線上教學期間,現代高校教師應促進有效教學,做好教學示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2)融入循證醫學:線上教學期間強調康復學生用循證醫學去學習作業治療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科研思維,符合我國康復教育發展的要求??祻蛯W生在臨床實習中應用循證醫學思維模式,可提高學生實操能力、臨床思維等[10]。由于本校在校學生享有免費電子圖書館服務,故康復教師可以在線上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文獻檢索去了解學科的最新進展,開展每個月定期線上文獻分享會議等,既能加強學生理論水平,又能促進學生循證實踐能力。(3)改變教師對線上教育的觀念:近年來翻轉課堂廣泛應用于醫學相關專業教育,理論型和實踐型課程具有涉獵[11]。為達到培養更多全方位、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的目標,教師應改變傳統面授課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斷研究及探索基于線上模式下的操作能力的培養及考核方式[12]。針對學生反饋對于臨床接觸機會減少的意見,可以通過增加線上模式下的三甲醫院日常病種規范治療流程視頻、專業基礎學習視頻及專業國內外會議視頻作為選修材料,分層開發針對基礎、技能、專業前沿的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線上教學模式可滿足康復治療方向教學要求,理論型與實踐型課程在線上教學模式中的成效存在差異,以討論為主的實踐型課程可能更適合于線上教學模式。由于本研究中未能納入技能應用為主的實踐型課程進行比較,考慮下一階段研究結合不同類型線上課程,深入探討線上教學模式康復治療專業教學成效,為線上教學的教改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