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珩
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關注的問題之一。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特點在于,要通過法定程序將黨的組織、黨的領導嵌入公司治理結構中,賦予其法定職能和地位。如何在完善公司治理中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做到公司治理與黨的領導有機融合,發揮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既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又是深化改革、完善國企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國有企業公司治理能力和競爭力的重大經濟問題。
2021年黨中央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對中央企業進一步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對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作出部署;明確了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在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具有法定地位,在企業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明確中央企業黨委(黨組)討論和決定重大事項的職責范圍,規范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要求和程序;明確黨委(黨組)在董事會授權決策和總經理辦公會決策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就強化黨委(黨組)在執行、監督環節的責任擔當,以及加強黨委(黨組)自身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黨的建設、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原本是內涵和外延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黨的建設指的是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主要是政治范疇。公司治理一般是指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一系列規則、關系、制度和程序,主要是經濟概念。國有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其關鍵點就是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一以貫之”的重要指示。一方面,無論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如何調整,企業治理機制如何變化,我們都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把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另一方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保障國有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落實法人財產權、獨立承擔責任、有效規避風險的必然要求,為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持續做強做優做大提供制度保證。
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強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政治建設和企業管理的一體兩面。“兩個一以貫之”也要求二者必須融合推進,同時統籌抓公司治理和黨的建設,將二者有機融合、有機統一、統籌推進。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是以黨組織代替其他治理主體,正確的做法是把黨的領導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統一起來,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統一起來,使黨組織發揮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發揮國有企業獨特的優勢。
正確處理好國企黨組織作用發揮與公司治理內在關系,一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一重大政治原則,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二是明確國有企業黨政關系是企業領導體制改革的關鍵,理順公司治理與黨的領導的關系是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始終要圍繞中心開展工作,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推進黨建工作要求進入公司章程。目前,在公司法等法律層面,尚未明確黨建入章。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公司內部法定程序將黨建工作要求納入公司章程具有更突出的意義。黨建工作應至少在公司章程中的兩個章節體現:一要在公司章程總則里,說明黨建入章的依據;二要把黨建單列章節,明確企業黨建的總體要求、黨組織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并明確黨組織設置、地位作用、職責權限、運行機制等,對企業重大經營管理問題前置討論的內容和方式,以確保黨委發揮好領導作用。
二是健全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這是完善公司治理、落實黨的領導的組織保障。對中央企業而言,要按照《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要求,黨委(黨組)書記、董事長由一人擔任,黨員總經理擔任副書記并進入董事會,專職副書記進入董事會且不在經理層任職,其他黨員領導成員具備條件的擔任黨委(黨組)成員。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必須執行黨組織決定,實現與董事會、經理層領導和決策制度的有機銜接。
三是明確國企黨組織“定”和“議”的清單和方式。國企黨組織發揮領導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決策性的,即“定”的事項,主要體現在黨的建設事項,包括貫徹落實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組織的有關工作要求、重要人事任免、作風建設、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黨建工作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事項,這些可以由黨委會直接決策。另一種是研究討論,即“議”的事項,主要是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國有企業應結合實際,通過章程等制度性文件,以及董事會議事規則等議事規則,明確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做到“定”和“議”的清單法定。
在決策方式上,對于“定”的事項,應通過召開黨委(黨組)會的形式議定。對于“議”的事項,應先由黨委(黨組)研究討論,再由董事會、經理層作出決定。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黨組織要明確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的職責邊界和工作界面;二是國有企業黨委的作用主要是把關定向,最終經營決策權屬于管理層;三是在“議”的事項范圍上,既不能管得過寬又不能管得過細,主要在于把好政治關。
董事會決策遵循的是集體多數決策原則。對于國有企業所屬規模較小或股東人數較少的有限責任公司,如果市場化程度較低、目標客戶和市場比較穩定,業務類型單一、投資事項少,由上級單位實施運營管控,按照規定可以不設董事會,只設立1名執行董事。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黨組織前置研究后的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執行董事如何依法合規高效決策是企業面臨的問題。從兼顧依法合規和工作效率的角度綜合考慮,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后,可以考慮由執行董事直接自行決策。這種情形下,可以將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與執行董事自行決策視為集體決策的一個整體過程,前置研究和自行決策分別是集體決策的兩個階段。執行董事如果認為擬決策事項疑難重大,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后仍無法自行決策,可以考慮引入執行董事專題會議制度,進一步強化集體決策和審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