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軍華
摘 ?要:新課程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以“人本主義”和“主題教育”為理念,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依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學習,真正體驗新課程教學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民主意識心理需求學習效率
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導者。那么,如何喚起學生的主動學習英語的欲望,使他們積極又快樂地學習英語,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呢?總結這十幾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和體會,筆者認為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的培養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應轉變角色,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教師以朋友或者伙伴的身份參與教學中,將自己完全置身于學生的學習環境中,與他們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和他們一起活動,拉近師生的距離。當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情境得以激活時,也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參與的平臺,學生就更容易進入主動參與學習的狀態。這樣,教學活動也就能順利地進行了。如在教學現在進行時的短語句型時,教師先出示句型:____am/is/are_______ing.然后請幾個學生上臺根據上節課的動詞短語做動作,再請一位學生根據動作用所給句型進行造句。這樣通過逼真的情境,聲情并茂地把枯燥、單調的語言文字變得更形象、明了,同時也可以使語言的功能在動態的畫面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接著筆者又很自然地問表演者:“What are you doing?”他也很自然地回答:“Im sweeping the floor.”當表演者回答有困難時,其他同學可以幫助他回答“Im weeping the floor.”在這種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也到了高點,其他的句子也很容易就掌握了.民主、平等的和諧氛圍,符合兒童思維和智力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
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提高主動參與性。
小學英語的學習應充滿樂趣和活力,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英語教師應根據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將教程內容努力轉化為學生樂于參加的語言實踐活動,適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便讓學生更有效地自主參與,發揮潛能,快樂學習。
那么怎樣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教師可以經常帶些新鮮的東西,如玩具、食物、學習用品及各種圖片等,讓學生覺得老師就像個魔術師,每天都能變換出很多新奇的東西。
在上課前五分鐘,老師手里提著一大袋水果走進了教室,這節課要學的是關于水果的內容,很明顯教師是想用實物導入今天的英語課。當教師把蘋果(apple),桔子(orange),香蕉(banana),梨(pear),桃子(peach)等水果放到講臺上時學生都紛紛圍上去,很興奮地討論著。就在這時,有個男孩在后面大聲說:“I like apples.”教師循聲找到了他,對他的表現表示贊賞,說:“Good English!You are great!”教師作為獎勵,當時就給他一個蘋果,說“Here you are.”其他學生看到這里,都按捺不住了,都囔囔起來,“I like peaches./I like bananas./I like oranges,通過這一小插曲,讓筆者明白是強烈的心理需求促使學生大膽地開口說英語的。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適時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能更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當中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三、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庇⒄Z學習一定要講究正確的學習的方法,才能學得輕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英語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不覺得學英語是一件很困難,很枯燥的事情。對此筆者主要通過以下方面進行指導:(1),養成良好的英語課堂習慣。在課堂上保持較高的參與度,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2),課前進行預習,課后及時復習,預習時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標記,發現問題記錄下來。課后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過的內容回憶一遍。周末把本周所學的內容都整理復習一遍。(3),每天自覺地聽錄音、跟讀、背誦;每天記憶兩個單詞和一個句子。(4),多動腦筋,勤思考。如記單詞,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比較記憶、聯系記憶、歸納總結等方法(5)豐富多彩多“聽”。聽英語課文磁帶及光盤中的標準發音,聽優美、動聽的英語音樂,看國外電影及動畫片時盡量聽英語而不要聽配音,聽外國朋友的發音與語調,
四、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讓學生敢于開口。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的環境,創設一種沒有威脅、批評,而不同意見、想法都能得到重視、尊重、贊賞與鼓勵的環境。這種環境能讓學生形成這樣的特征:承認自己而不怕被別人笑話和譏諷。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生在發音方面往往有些困難,很容易出現錯誤,作為我們英語老師,應該允許學生出錯,多給他們幾次機會,相信就能發準了。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把主動權還給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做到:把“問”的權力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得到發展,素質教育的理念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陳琳.主編英語新課程標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馮靜.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周衛勇.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學習主體性.2011
(浙江省義烏市荷葉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