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一、現狀分析
由于地域以及教育資源的問題,許多欠發達地區中學出現了自然的小班。小班化成了個欠發達地區中學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但許多老師由于理論的缺失,而依然停留在大班化教學的理念里。不少語文教師將備課等同于寫教案,設計的教學過程不是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和梳理文章脈絡,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總結文章特色之類,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罷了。很顯然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及有效實踐新課標的綱要。而備課是教學的開始,如何在欠發達地區小班化背景下有效備課成了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小班化背景下的備課理念
小班化的優勢何在?小班化教育不僅僅是指班級學生的數量的減少,更是指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變。培養健康的身心、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自我實現;培養合作精神;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更多的被關注;人際關系的互助等,將會在小班化的教育中得以實現。當然使每一個學生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多被關注的機會,是個性化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是我們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應對策略
在欠發達地區小班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是教師在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導下,遵循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運用小組合作手段、科學評價體系等新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而備課作為教學的前期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欠發達地區中學小班化背景下的備課也應有有了新的改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備課從了解學生開始
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學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的主體永遠是學生而非教師。作為教學的準備階段,充分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好的選擇教學的內容的重難點、選擇教學策略以及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凸顯教學的差異性。
小班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將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會出現高頻化、全覆蓋的趨勢。如何使師生之間的互動高效化呢?那就必須對學生有必要的了解。雖然教師的機智是現在提的較多的概念,也得到了許多老師的認同,但機智對老師的個人素質要求很高,不容易上手和推廣。而且機智也帶有一定地隨機性。而建立在了解學生基礎上的教學智慧,更容易上手和推廣。可以使學生主體性得到體現的同時,教師的導向性也會凸顯出來。
而對學生的了解也應科學化,一張試卷,幾道試題,抑或幾個問題就對學生的認知做結論,作出評價是不科學的!筆者認為可以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通過問卷調查及分析初步記錄學生情況,然后分階段記錄學生的上課、作業、活動等情況。及時有效的了解學生,為教學提供必要的參考。
(二)合理設置主問題,并細化成不同層次的小問題
教學主問題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合在一起的重點。通常情況下,它是一個基本觀點或是基本結論。主問題的設置是一節課的主要內容,主問題設置是否合理是一節課學生收獲內容多少的關鍵。
在備課中我們必須考慮到主問題的合理設置,在建構主義者看來,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工程師”,而是像蘇格拉底倡導的“助產士”;不再是教學活動中惟一的主角,而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教學環節的設計者、教學氣氛的維持者;不再是操縱教學的決定者,也不是支配學生學習的權威者,而是在學習活動中與學生相互平等。教師主要的工作一是如何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一下學生,引導一下方向,三是在學生思維出現偏差的時候,糾正和指出一下錯誤的地方。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學生的解釋中發現真正知識的萌芽,并幫助學生去繼續發展這種知識,帶領學生自主地從聯系和互動中去建構知識并從自身錯誤中學習”。在小班化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常態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主問題的設置的是否合理將會影響到小組活動的有效開展。備課是加強主問題的合理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聽說讀寫的有效融入
美國教育和培訓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用數字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內容(平均學習保留率)有巨大的差異。
中學語文教學在小班化的背景下,在備課中應該考慮如何將“一言堂”的課堂模式轉變為小組合作探究的新式課堂模式。在教師的講中引入小組的發言,將簡單的問答式演變為朗誦、演講。并將課堂收獲、及表現形成文字,訓練寫的能力。將聽轉化為做,提升課堂的效率。
(四)小組合作的有效監管
欠發達地區中學的學生由于合作意識的淡薄,往往致使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監控。尤其是實施實驗之初,他們的自我監控水平和合作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的監控,其合作學習有時很可能會放任自流,成為無效勞動。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而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除了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還要監控學生的合作學習。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根據主問題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細化問題,使學習的梯度不致于太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小組合作無法開展。同時,要在分組時差異疊加,推動學生間的教學相長,要分工到人各司其責;統一制定小組行為規范,推選小組長協同教師監管;形成必要的評價及獎懲制度;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度參與,給予必要的指導。只有有效的監管才可以讓小組合作在課堂中綻放異彩!
(五)作業的分層設計與差異評價
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而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更是我們實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教育觀下,我們必須在備課中預先設計出符合素質教育標準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形式。教師設計作業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而應蘊含豐富的教育因素,應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而借助學生成長記錄袋,有側重的分層設計作業,在小班化的背景下變為可能。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也必須突破以優等生為標準的觀念,而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發展等級給予評定。只有在備課中融入科學的理念,才能將作業變成學生樂于接受,提升其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備課是教學的開始,但卻是決定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欠發達地區中學語文教學在小班化背景下已經呈現出諸多不足,能否以備課為切口,推動教學理念及模式的改變,將優質的教學奉獻給學生,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究的!
(貴州省威寧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