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鵬 郭青青 劉子麟 孟欣雨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西安 710071;2.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科學學院 天津 301617)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于2020年8月底審議通過,主要內容包括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其中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與普通高水平運動隊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發展想要得到良好的運轉,招生質量需首當其沖,其次培養質量作中流砥柱,最后就業質量促良性循環,否則將導致“進口”不順,“出口”不通。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于1970年在《代溝》一書中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亦稱“老年文化”,是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根基,后輩向前輩學習,前輩須向后輩傳授基本生存技能、對生活價值的理解、規范生活方式及是非觀念。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亦稱并喻文化、共成型文化,文化傳遞方式主要是同輩間相互學習。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亦稱“青年文化”,由后輩將知識文化傳遞給前輩的過程,在現代通訊和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前輩只有虛心向后輩學習,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才更能生生不息,持續進步[1]。
基于“三喻文化”視角將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就業”的內生脈絡交織結合,為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新的社會文化背景,展現出新的特點及發展意義。探明高水平運動隊中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并使其融合互補,捋順高水平運動隊內部脈絡,對于提升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就業”聯動閉環及多維發展十分重要。
研究樣本為陜西、江蘇、山東、北京、天津等22個省及直轄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隊員,其生源省份來自于31個不同省份,分別歸屬游泳、田徑、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網球、擊劍等13個不同運動項目,以此盡量滿足研究樣本多樣性。測試樣本1000人,通過準確性、完整性、真實性等對數據進行審核后,有效樣本數據638份,抽樣過程采用方便抽樣、雪球抽樣和整群抽樣,具體為線下實測與分省雪球滾動式線上微信問卷相結合,基礎信息如表1所示。

表2 招生現狀調查結果
1.2.1 訪談法
通過相關文獻資料,運用體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基礎理論,采用關鍵事件技術對樣本高水平運動隊中隊員及其教練和相關教學人員進行半結構式、非正規式的個別人員直接訪談。過程包括:訪前準備、建立關系、試探性交流、正式訪問和整理資料。采用事故樹等方法羅列分析當下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訪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脈絡。
1.2.2 量表測試法
基于文獻研究及觀察訪談所得到的相關研究資料,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設計問卷,問卷設計盡量選擇已被國內外學者證實較為成熟的條目,并進行適當修訂,經過5位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及20位高水平運動隊隊員評估審查,主要目的是讓教練員和運動員評價問卷條目的陳述語義是否清晰準確,內容是否容易理解,對問卷的設計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修改后用于大規模測量。測量結果使用Excel對研究樣本數據分類進行對比分析。
我國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工作在教育部宏觀控制下,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訂招生辦法,由省市招辦、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共同負責統一錄取。職業運動員與業余運動員均可招收入學,另有國家隊些許現役運動員常年在外訓練處于掛名性質。自實行高水平運動隊政策以來,我國運動員招生生源構成大體可分3條路徑:一是省市專業運動隊退役或準退役運動員;二是省市專業運動隊的二線未注冊運動員;三是運動水平較高的高中學生運動員[2-5]。根據以往文獻及數據查閱,大多高校招生通常傾向于“速成”,為短期獲取最高效益,所招高水平運動員學生比例為省市專業隊的二、三線優秀運動員居多,普通高中學生占少數。雖短期內省市專業隊運動員比高中生運動員技高一籌,但入學后多數已無潛力可挖或無心訓練,再者運動量及時間的減弱導致能力上很難再有質的提升。

表3 培養現狀調查結果

表4 就業現狀調查結果
根據研究樣本數據采集,如表2所示,當下高水平運動隊招生主要存在2個困境。第一,信息獲取渠道窄。學生多靠線上自發搜索或是聽取前輩意見從而了解并報考,但未有學校“官方”發言人進行解釋,從而常出現信息不清,盲目報考落榜的現象。第二,專業選擇問題。當下新生代大學生多崇尚自由,且興趣愛好廣泛,經過多方訪談,當下運動員學生普遍認為限制專業,失去選擇權,會導致之后的被動學習和被動擇業,且自身較抵觸此類招生方案,從而放棄報考。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還有近半數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限制學生選擇專業,無疑使運動員學生在“學校排名高但專業弱”及“學校排名低但專業強”中舉步維艱。除此之外,各高校近年來也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和靈活的招生制度,借以爭取更多優秀的高水平運動員,例如免除部分學費、競賽保研等政策,對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運動員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也存在市場經濟下社會需求的變化和擇業面的拓寬,使許多家庭重新考慮對子女的未來發展與投資問題而導致的生源缺乏[6]。
在培養方面各地域存在不同問題,其中如典型高校大省陜西和湖北。陜西省高水平運動隊主要存在省內各項目運動水平有限、無優秀生源、高校學訓矛盾及經費不足等現狀[7];湖北省高水平運動隊主要存在訓練時間過短、成績獎勵過低和運動員學業保障等問題[8]。其余省份如四川、遼寧、廣西、甘肅和新疆也均存在教練員工作量與薪酬不匹配、經費不足、場地缺失及學訓管理等問題。無疑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隊的培養的系統運行機制尚不完善,“教體結合”的辦隊機制尚未形成。具體來看,針對培養優秀運動員的課程體系不健全,訓練經費不足,渠道單一,學訓矛盾依然存在,運動員評價體系不健全,優秀學生運動員生源不足,后勤醫療不完善,訓練場館、設施嚴重不足等都是制約高水平運動隊培養的重要原因[9]。
根據研究樣本數據采集,如表3所示,高水平運動隊學生運動員在獲得獎學金上持平,說明當下我國高水平運動隊涵蓋相關政策,使得學生運動員在校內具備“平等”身份;參加賽事及參加過最多賽事上可看出,高水平運動員參加國際級賽事及校級賽事占比較少,多為國家級和省級,可見大多學校對于校級體育競賽支持力度依舊較低且高水平運動員無法培養參加國際級比賽,失去了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理念的初衷。
就業方面根據近年文獻顯現出不容樂觀且亟待解決的現狀。湖南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就業率受性別、運動等級、學校培養模式及運動員自身就業態度和職業規劃等因素的影響,譬如高水平籃球運動員的運動等級越高,其就業率越高,女運動員就業率比男運動員低10.1%,且工作內容與籃球專業的相關度低[10];北京市高水平運動員普遍認為學訓矛盾和受迫性的專業選擇導致了就業的局限性,除此之外部分運動員就業認知態度不明確及家長對就業的錯位觀念也是嚴重影響著就業的方向和質量[11];華東地區的高水平運動員普遍存在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文字表達能力差及對自己就業方向不明確[12]。
根據研究樣本數據采集,如表4所示,高水平運動員入校前后在職業規劃方面有明顯差別,可見高水平運動員在入校后會收到一定程度的就業規劃指導,或是在校內感到一定的就業壓力,從而受到了某些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次98.41%的高水平運動員認為學校名氣對就業有影響,這與當下就業單位考慮“雙非”(985或211)、“出身”等就業形勢有一定關系,同理就業影響招生毋庸置疑;在高水平運動員相關政策上,普遍希望出臺相關優勢政策以協助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就業,這也同時對高校的招生起到了一定匡扶的作用。
按照馬克思唯物辯證理論及現代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當部分實現高效、優質聯動后,便可融合成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效應。在“三喻文化”視角下,根據高水平運動隊內生代際關系及建設體系結合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可將“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分別交織于“招生-培養-就業”構成多維主體,通過恰當調節與取長補短,搭建符合當下社會的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就業”聯動閉環模式。
在“前喻文化”中,前輩向后輩進行文化及信息傳喻,教育信息由前輩流向后輩。高水平運動隊中的“前喻主體”亦是如此,由教練員代表學校履行教育職能、對隊員進行學訓教育,傳遞為人處世、敢于擔當的良好品德,以便其能在畢業之后優質就業并取得遠大前程,高水平運動隊“前喻主體”是最正式、最經常的主體,往往對高水平運動隊起著主導作用。“前喻式”在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體系中作為主要建設方式,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主體中最一般的形態。
同喻文化是同齡人之間相互學習的文化傳喻方式,由同輩人中的先進者向后進者進行文化的傳遞。高水平運動隊的“同喻主體”,即處于平行關系的隊友、同學之間互相傳喻文化,互相競爭學習,互相激勵前進的主體。由“前喻文化”中教練員對運動員學生進行的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教育,而產生的良好就業效果及發展狀況,便會吸引學生運動員慕名而來,對招生起到內隱外顯的促進作用,當優秀的學生運動員在一起競爭奮斗便會衍生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形成運動隊內的良性循環。
后喻文化是后輩將文化知識傳遞給前輩的文化傳喻類型,信息由后輩流向前輩。米德在闡述“三喻文化”時,重心放在了“后喻文化”,給予了青少年對于文化傳喻的信心,可見“后喻文化”乃是整個人類文化傳遞方式的發展方向。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后喻主體”,往往由高水平運動隊新隊員作為新鮮血液來擔當,他們既使高水平運動隊持續發展,又催使教練員不斷學習先進訓練理論、高校改革以適應當下其新的學訓需求和時代使命,以求更好對接源源不斷的優秀學生運動員并施以優質的培養。
在“三喻文化”視角下,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就業”呈現出多維交叉的特征,顯現出“Y?Y1?Y2”的聯動閉環。通過高校及教練員的優質培養,使高水平運動員獲得就業能力及遠大前程,由點到面的擴散學校相關招生信息,“反哺”式帶動學校宣傳,吸納更多精英高水平運動員入校,通過學校和教練員的不斷改革進步促進培養質量,產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除此之外。招生方面政府當加強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高校應拓寬招生渠道使信息源源不斷向外擴散,完善自由選擇專業權利以滿足其興趣,發揮其所長;培養方面教練員應主動提升理論與教學能力,滿足當下學訓需求,高校應持續優化訓練場館設施,完善激勵政策(如構建校體育名人堂、獎學金制度、保研政策),增加國際賽事參與;就業方面,高校當協同教練員完善對高水平運動員就業規劃的監測指導,使其明確就業路徑及方向,條件允許下出臺相關匡扶政策以保證高水平運動員就業資源的獲取;最終以聯動閉環模式實現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就業”的可持續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