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金龍
(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5)
體育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創造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歷史悠久,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世界范圍的文化活動。體育思想隨著歷史發展和人類觀念意識的變遷而演變,其形成和發展受到人們世界觀的影響與限制。哲學是幫助人們建立世界觀,研究世界觀的學科。同一時代人們的體育思想與當時的哲學思想緊密相關,不同的哲學流派對體育思想也會有不同的辨析與闡釋。哲學思維的發展變化也推動了體育思想的演變,為后世體育事業建設的發展提供理論與思想基礎。
西方古希臘時代的哲學思想屬于理性學科,他們認為身體和心靈是同樣重要的,身體要健康,心靈應高尚。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精神存在于物質世界之前,但是物質世界也是客觀存在的,身體和心靈不必割裂。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做對社會有益的人,要品德高尚,同時身體健康、體魄強健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道德和心靈的修養與身體的鍛煉是相輔相成的,體育也能夠培養人的心性與意志。古希臘哲學將音樂與體操結合起來,培養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公民。通過體育鍛煉,身體和心靈都能夠得到成長,展示力量美。個人的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國家的未來,從幼兒開始,一直到青年階段,不同時間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鍛煉,才能符合國家教育的需要。
西方近代哲學傾向于以形而上的唯物主義體育觀來指導體育活動與體育教育。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從唯物主義理論出發,他們認為體育是教育活動的根本,身體健康則人生幸福。盧梭秉承自然主義體育觀,體育對于增長治理、塑造品德、培養意志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培養青少年的智力,首先要讓他們具備智力活動所需要的體力。想讓青少年聰明機敏,必須持續開展體育鍛煉,讓他們奔跑、讓他們跳躍、讓他們吶喊,成為體力較好的人,他們才能逐漸發展成理性的人。體育思想也具有較大進步,從原始感性的技術練習逐步發展成體育理論系統。受到近代自然科學革命的影響,人們對醫學、生理學、人體構造的了解更加深入,各類體育活動和體育教育的設計和安排都更加科學。
西方現代哲學流派中,人本主義思潮是代表性的一種。人本主義哲學家關注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弊端,強調要尊重人,從人的本性出發,討論人的價值與意義。體育是反映人性的鏡子,體育活動讓每個人都能探尋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身體鍛煉中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認知,提高身體控制能力,體驗鍛煉的樂趣,領略體育的魅力,這是具備普世價值的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育教育講求因材施教,也為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創造了空間。通過體育活動,人們能夠在無數條道路中,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找到可以挖掘自身才能的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與過程,不斷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實現價值。
我國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是早期生產實踐中發展而來的精神產物。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世間萬物由初始的某些物質或者文化演變發展而來,萬物也可以還原為初始物質,中國古代的體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哲學家對物質世界的看法上。運動是人的本能和基本屬性,是保持身體和心靈健康的基礎。有觀點認為,氣是世界本源,人作為世界的部分,也是由氣構成的。引導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將肢體的活動、呼吸和按摩融為一體,以呼吸行氣為基礎,引導人體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吐故納新。他們認為肢體之間也是互相關聯和配合的,肢體運動的設計要讓身體協調,魂人一體,無論表里,各個部位都需要鍛煉到。體育運動有著愉悅身心的作用,將音樂和舞蹈與體育結合,形成藝術性與強身健體相結合的樂舞,可以讓外表端莊也可以陶冶身心,并且增強人的組織性、配合能力,類似于現代的健美操[1]。
中國的近代哲學代表人物王陽明認為,人的身心是以心為主,體育鍛煉要符合人的心理特征,體育教育也要根據人的心理特征來設計。特別是在對兒童進行的體育教育中,首先要認知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保證其健康成長。王陽明主張將體育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用德育來教化體育。王陽明也認為,從國家軍事需要的角度出發,通過體育鍛煉來選拔人才,對軍事人才的身體素質做好篩選和培養是必要的。受到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影響,清朝的教育家就在其開辦的學校中,將體育鍛煉作為重要的課程,鍛煉方法主要以軍體課程為主,讓學生練習騎射、武術、力量等,并且引入了舞蹈課程,讓體育鍛煉更加豐富有效[2]。
中國現代哲學思想流派中,馮友蘭主張的人生哲學認為:人生是沒有目的的,在沒有特定目的的人生中,可以通過教育和經歷來認知世界與社會。在體育教育中,教育是將學生的天賦與才能不斷挖掘并充分發展的過程,不能要求學生在天賦與才能之外尋求成功。經過基本的學習和練習過程,人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與才能所在,也就會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也就是經歷不同的過程,最終會達到自身的鍛煉目的。無論是以參加競技體育比賽為目的,還是為了強身健體;為了體魄的強大,還是為了精神意志的堅定,都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實現。體育幫助人們走向理想的人生,讓社會更加和諧,減少紛爭,達到理想的平和狀態[3]。
體育思想隨著人類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哲學思想也在影響著體育思想的走向。中西方任何年代的各種哲學流派,雖然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但是關于體育的主流思想都是共通的,也就是強調了體育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體育必須和品德教育、藝術教育、治理教育等活動結合起來,鍛煉身體要科學、適度、規律,尊重人的身心發展特征。
在體育思想上,中西方哲學家的另一個共識就是“身心兩俱”,身心的協調發展,才能稱作“健康”。對于健康的狀態到底是什么,人們常會將健康與疾病相比較,認為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僅僅將健康定義為不生病是不科學也不全面的。部分疾病有潛伏期,當前也有“亞健康”的說法,有的人可能看似沒病,實際上生活狀態、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并不好。哲學思想中的健康狀態包含了身體、精神與溝通交往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更加關注身心統一和身心共同的健康協調。從過去發展到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利用體育鍛煉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治療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體育不僅僅是肢體運動,不同的體育運動能夠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而當人們處于不同的心理狀態時,也會考慮參與不同的體育運動。身心互相影響,互相協調,互相配合,形成人的內在溝通方式[4]。
在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歷來強調根據時令季節變化,以及身體狀況來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開展鍛煉,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保持心情愉悅,情緒安定平和,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和憂傷、憤怒、悲觀等負面情緒。這些思想延續下來,對當前我國的體育活動開展,保健衛生系統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推動了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關注強身健體、養生、娛樂和道德教育。當前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仍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吸引人們參與,例如太極拳、象棋、圍棋、八段錦等,強調氣、意、形、神的協調,堅持身心統一鍛煉,全面優化。當前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利用體育運動調養身心、養生保健,能夠放松心情,調整節奏,激發靈感,逐漸提升綜合素質[5]。
從中西方不同哲學流派的體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人們需要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建立快樂體育的思想意識。終身運動指的是人們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都要適應環境的發展,也要面對個人的需求,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為個人爭取更好的條件,無論是在生活、工作、學習還是基本的生存條件上,物質條件與精神追求的達成,體育運動都是良好的途徑之一,這也是當前教育工作將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的原因。學生在學校學習了體育知識,養成體育習慣,了解體育運動的作用和意義,步入社會后,也會堅持體育鍛煉習慣,并且通過體育鍛煉解決個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體育中尋找樂趣,激發個人潛能,感受運動帶來的成就感,延伸到工作與生活中戰勝困難的意志的培養,讓終身體育成為個人能力的助推器。
綜上所述,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思想研究和實踐活動為基礎,從思想意識的領域討論體育問題,解釋體育活動的本質,并摸索其發展規律,是當前體育思想研究的方向。通過對不同哲學流派背景下中西方體育思想的探討,認識體育的本質和發展的規律,總結經驗,建立科學發展觀,挖掘體育對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的影響,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體育思想觀念,并養成體育鍛煉習慣,讓體育成為推動個人生活與思想進步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