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麗 賈健
(1.海南工商職業學院 海南???570203;2.海南大學 海南???570228)
黎族是海南島特有的少數民族,但是對黎族競技類運動項目的研究與傳承,以及開發利用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針對海南黎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大部分限于理論及起源的研究,或者對竹竿舞等個別項目的研究,而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研究和傳承非常少。在社會發展和文化趨同的背景下,黎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競技類運動項目都在逐漸消失,因此,政府和社會一定要高度重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黎族人民為人類創造了許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黎族有近150萬人口,在中國各民族人口中排在前20位。但是黎族本身沒有文字,所以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非常有難度,大多都是依靠老一輩人通過口頭及身教進行傳承。對于沒有文字記載的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由于保護和傳承不夠受重視,至使很多項目正在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文化也越來越趨同化,黎族的很多傳統文化和體育項目都在日漸消亡。據考證,黎族曾經有50余種民族體育項目,且每個項目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而今大部分項目都已經接近失傳,其中,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雞毛球、拉烏龜、拔藤和打狗歸坡等都將近失傳,如果再不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進行保護與傳承,那么黎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消失。為了防止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失傳與消亡,一定要高度重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這不僅是對黎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寶貴的財富。
近幾年,海南已經重視并開始對黎族文化進行研究,比如黎錦服飾、黎族歌舞、黎族的歷史與起源及語言等。但是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研究、發掘、傳承都還是空白,只是停留在對黎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理論研究上。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進行保護與傳承,不僅是為了防止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失傳和消亡,同時也是為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研究帶來一定的學術價值,為黎族文化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也是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增添一批特色鮮明且原汁原味的黎族傳統體育項目。
黎族人民生活非常淳樸,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低,海南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雖然有加強重視,但是重視力度還遠遠不夠,所以很難有新的進展與收獲。如果沒有政府層面上的重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很難開展下去,僅僅依靠個別研究人員和民間組織的力量遠遠達不到保護與傳承的要求和效果。目前,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沒有相應的政策與機制,很難鼓勵更多的人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進來。
目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與學校體育教學還沒有有效的融合,除了竹竿舞走進了海南省各級各類學校之外,其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幾乎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看不到,即便是個別學校有,也都是通過社團等形式展開,受眾面太窄,參加的學生也不固定,學校沒有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在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方面,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專門人才培養空缺。各高校的體育專業在其教學的融合度上也不夠,對其從事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研究人員的重視程度也不夠,沒有規范的、統一的要求,很難培養出高水平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人。
在海南,很多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并沒有與旅游開發結合到一起,但是從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來看,與旅游項目結合到一起是非常有效的傳承方法之一,比如黎族傳統體育舞蹈——竹竿舞,已經融入海南部分景區,可以使更多的游客熟知,但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卻很少與旅游開發融合到一起,所以很難激發活力并被大眾熟知和認可。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作為旅游資源,如果逐漸旅游化或商業化,這會吸引不少學者研究黎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問題[1]。但是,現在做的比較好的是三亞檳榔谷民族風情園,該旅游景區能夠做到旅游與黎族傳統體育相結合,在景區里游客可以觀賞并直接參與一些黎族傳統體育活動。不過,很少看到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作為海南旅游項目內容之一與景區開發結合在一起,也很少有研究人員對這些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對旅客的吸引力及其本身的商業價值進行研究。
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政府層面一定要高度重視,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更多的研究人員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一是制定具體的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方針與任務,明確具體的工作任務和目標;二是加大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資金的投入力度,對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和機構給予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三是制定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考核機制,細化考核工作方案,對在此項工作中比較突出的個人和單位要給予一定獎勵,對做的不好的個人和單位減少其資金的投入力度。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單單依靠研究人員和民間組織很難有大的成就,必須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通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與制度,確保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撐。
要想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 促進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與學校體育教學融合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學校的參與程度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方面,必須要制定專門的、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使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走進學校,讓更多的人學習與傳承。一是加強海南省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融合的力度,構建科學的、有效的黎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2],培養更多的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傳承者。二是注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體育運動員的培養,可以在做得比較好的學校設立省、市級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培訓基地,培養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三是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引入學校,成為學校文體類活動的一部分,就像竹竿舞進入學校一樣,只有項目進入到學校,并融入廣大師生的文體生活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傊?,海南各級各類學校應主動承擔發展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的重任。
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保護與傳承一定要加強其在旅游開發中的力度,逐漸打造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在海南旅游資源中的非物質文化品牌,實現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共同發展,政府主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因為這是一項具體的、龐大的工程,只依靠研究人員和民間的力量很難完成,需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旅游價值的挖掘與宣傳,鼓勵游客將體育運動與旅游活動融合在一起,塑造旅游者的體育運動意識[3]。要不斷地研究和發掘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商業價值,打造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品牌,例如現在海南很多景區也會充分開發利用黎族特色傳統文化,將黎族的婚禮表演、黎錦等具有黎族風格的特色展現給廣大游客。
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要打造在黎族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品牌,例如現在黎族三月三節,竹竿舞就是必備的節目表演,從黎族傳統節日的角度來看,幾乎沒有考慮到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的安排,許多很有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未列入節日當中[4],因此,合理安排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作為節目參與到黎族傳統節日,是打造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運動項目在黎族傳統節日中文化品牌非常的重要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