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鵬 徐燕霞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廣東省體育局關于實施《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需要,是解決廣東全民健身問題,推進健康廣東建設的需要[1]。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促進全民健身發展”,把全民健身的相關志愿服務工作與全民健身的相關體育事業發展聯合起來[2]。“體育志愿服務”推動著我國新時代的大發展,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體育的全球化。
充分發揮體育工作者與體育特長者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一個由社會體育指導員、教練員、體育工作者、體育教師及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有體育興趣的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組成的隊伍,作用于社會體育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動機進行分析,探究高校體育志愿者資源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與管理的問題,分析總結高校體育志愿者動機的緣由與規律,從而明確高校體育志愿者的職責, 將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的參與動機由自我發展向社會發展轉變。
把粵西地區6所開展“體育志愿服務”先進高校中的大學生體育志愿者分為4種研究背景,分別為性別、專業、是否有體育志愿服務經驗和是否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以促進從不同研究背景對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進行分析。
粵西地區大學生對體育志愿服務行為的認識水平、認知程度對其參與體育志愿服務動機的形成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26.00%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志愿服務屬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30.80%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志愿服務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存在;29.50%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道德素質崇高精神的體現;10.40%的大學生認為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僅僅是免費的勞動力;同時也有3.30%的大學生對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另有看法。
在對粵西地區6所開展“體育志愿服務”先進高校的600名大學生體育志愿者進行調查獲悉,體育志愿者對參與體育志愿服務動機存在多樣性,主要包括自我個性因素、物質影響因素、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和休閑性因素。研究結果顯示,4種動機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是顯著的,體育志愿者在物質層面的追求一定程度上結合了社會環境層面的追求,說明體育志愿服務不僅給體育志愿者帶來了物質的獎勵,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志愿者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滿足。當志愿者為社會做出貢獻后,會有一定的成就感、滿足和驕傲,自我性動機強烈的志愿者會一定程度上要求更多的休閑時間,因此相關性是合理的[3]。
采用研究背景樣本t 檢驗,把4種研究背景樣本的動機差異性進行有效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粵西地區高校男女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的自我個性因素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物質影響因素、社會環境影響因素、休閑性因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粵西地區高校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的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自我個性因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物質影響因素、休閑性因素差異程度為不顯著(P<0.001)。
是否有體育志愿服務經驗的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在物質影響因素、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方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自我個性因素、休閑性因素差異程度為不顯著(P<0.001)。
是否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在自我個性因素、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方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物質影響因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休閑性因素差異程度為不顯著(P<0.001)。
據調查顯示,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受天氣因素的影響更大。如“好心茂名”2019年龍舟邀請賽志愿服務活動中的400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女大學生僅僅只有150名,占總數的37.5%;“你是我的眼”盲人勵志公益跑志愿服務活動中的120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女大學生僅僅只有35名,占總數的29.1%。
粵西地區高校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和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與沒有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往往會考慮到自身所具備的專業性與專業技術能力(掌握相關技術、技能的程度)使他們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動機存在差異[4]。如健美健身大賽活動的142名大學生體育志愿者中,體育專業與獲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大學生體育志愿者達到135人,占總數的95%。
據樣本調查得知,體育志愿服務平臺少,學校及社會組織安排的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尚少,給大學生提供體育志愿服務活動的平臺欠缺;體育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及機制不健全,體育志愿服務組織中部門分工不明確,相關負責人的職責分工要求不周;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招募制度不公平,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意愿及動因受環境因素影響大,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隨意性大[5]。組織及政府給予體育志愿者的激勵措施和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完全保障體育志愿者的相關制度,相關素質拓展分獲取難度大及缺少相關服務證書,且自身服務于社會的利益得不到妥善的保障。
根據研究發現,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多呈現自我發展趨勢,要促使大學生道德素養、風尚、社會觀念、世界觀念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使其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由自我發展向社會發展轉變。
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既要招募體育專業的大學生,亦要多招募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既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又能拓展視野,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6]。再者能體現“樂人”的同時也能“樂己”,從而達成體育志愿者的雙贏。
學校及社會定時開展體育志愿服務講座和培訓課程,對相關項目文化、規則要求、技術要求、服務要求培訓到位,多向大學生講解體育志愿服務的性質和意義,從而加深大學生對體育志愿服務的了解,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意識[7]。同時,強化體育志愿服務組織的部門分工及相關職責分配,使組織管理各司其職,有序且正確地運行下去。
在建立嚴格、規范、公正的組織管理機制的同時,也要建立相關激勵體育志愿者的措施與保障體育志愿者人身財產等方面的利益保障制度[8]。積極貫徹落實《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其中獎勵和表彰規定:“注冊為志愿者后參與相關志愿服務累計志愿服務小時達到100個小時,認定為一星級志愿者;達到300個小時,認定為二星級志愿者;達到600個小時,認定為三星級志愿者;達到1000個小時,認定為四星級志愿者;達到1500個小時,認定為五星級志愿者。”進而突出體育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即便體育志愿服務是一種無償性的活動,亦要保證提高健全的保障措施。
據上述調查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粵西地區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動機的多樣性存在差異性;粵西地區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較低;體育志愿服務平臺力量低、組織管理機制較差、激勵政策與保障制度不全;粵西地區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多呈現自我發展趨勢。
實現“雙贏”從而增加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加大體育志愿服務平臺的力量,強化體育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加強組織建立相關激勵措施與保障制度。從這三大方面入手,向大學生明確志愿者的職責, 努力將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的參與動機由自我發展向社會發展轉變。體育志愿服務可以作為大學生的實踐形式,為粵西地區高校大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使粵西地區高校大學生能夠主動走出校門,積極投入社會體育志愿服務活動中,服務社會體育事業,實現高校與社會的融合發展,從而指導廣大群眾科學健身,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推動我國大眾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