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王 晨
(長春大學 管理學院,長春 130022)
吉林省處于改革發展、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先進、優越的軟環境可以保障和支撐社會經濟的高效發展,助推吉林振興。安全、生態的綠色農業得到吉林省政府、人民的青睞[1],但綠色農業生產行為受多種規則的限制,成本較高,農業生產者成本負擔較重。而軟環境的建設和優化可以從源頭上影響和改變農業生產者的生產行為。以數據為基礎,定量研究吉林省軟環境對綠色農業影響因素,構建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軟環境影響因素量表,回歸分析驗證其效應,提出軟環境優化的建議,以期可以進一步促進政策合理改革、市場規范管理、加快綠色人文建設、推動產業高效發展、改善生態生產環境,在變更中不斷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對軟環境因素進行系統性分析,構建綠色農業發展軟環境多層次影響因素量表,包含政府支持環境、法律保障環境、市場發展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產業建設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及地區居住環境等7項一級指標,一級指標下設有政策宣傳程度、政策落實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監管情況、金融服務普及和科研人才投入等47項原始觀測二級指標。爾后對相關從業者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00份。
利用SPSS25.0對47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確定量表的最佳結構(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的有效數據檢驗統計量KMO值為0.918,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高,做因子分析的效果極佳;P值為0.000,表明變量間顯著相關。這幾個數值共同說明本研究很適合做因子分析。隨后,利用調查回收的200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為了降維和消除共線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轉法將變量重新整合,發現大于1的特征值有5個,進行下一步分析。
因子載荷截取點為0.45[2],將在兩個及兩個以上因子內均高于0.45 的題項歸到相對較高的因子內。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綠色農業軟環境影響因素量表

續 表
由表2可知,原設計的7個維度社會人文環境、地區居住環境、市場發展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產業建設環境、政府支持環境及法律保障環境中的47個指標均大于0.45。同時,因數據具有相關性,社會人文環境與人類居住環境被歸結為因子一人文居住環境,而原市場發展環境與金融服務環境被歸結為因子二金融市場環境,累計貢獻率達到81.089%。說明對原有變量的解釋能力較強,代表性較好。
社會人文環境對應的測量題項有13個,包含社會人文環境和地區居住環境兩部分,公因子貢獻率達24.802%,占比最高。社會人文環境包括綠色理念認同等6個題項,涵蓋了綠色農業發展的人文環境,反映了綠色氛圍建設在軟環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地區環境包含自然災害發生率等7個題項,涉及到綠色農業生產者所居環境的方方面面。通訊網絡的普及可以更好地促進創業項目的學習、交流與發展,而良好的水土資源可能更有利于農業生產者轉型創業發展,生存環境優越為創業者提供生活保障以及緩解農業生產者創業的后顧之憂。
市場金融環境公因子貢獻率達18.522%,依據其不同內涵,可分為市場發展環境和金融服務環境。市場環境中包含市場監管情況等7個指標,市場的規范程度與活躍程度對綠色農業的經營產生直接影響,產品的宣傳、銷售及品牌的打造應引起相關經營者的重視,有力的監管可為其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此外,金融服務環境也對綠色農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金融機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業者能否獲得更為充足的資金,而流程便捷程度反映了創業者獲取資金的效率,同時,對綠色農業相關保險深度、廣度的開發和落實,也是大部分地區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產業發展環境是綠色農業發展的主體,包括產業引導情況等11個指標,公因子貢獻率為14.557%。綠色農業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新從業者經驗的欠缺抑制了農業生產者的轉換積極性,因此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園區建設及產業各方面引導有重要意義。綠色農業在國內發展時間尚短,產業鏈建設及優化穩中有進,產權、產業保護有待完善,產業多功能性正在開發,景區建設、生態旅游等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進而分散了綠色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
政策支持環境包含政策宣傳情況等6個指標,公因子貢獻率為13.043%。政策支持與引導在從業者生產經營環境建設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政策引導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而政策的實施與監管又從一定意義上決定著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政府提供的跟進指導和工作人員效率的提高保障了轉型及從業的后續進程。政策制定合理、宣傳全面、落實到位可以從源頭上保障從業者了解綠色農業、相信綠色農業,從業者對政策滿意度的提升也可以促進綠色農業轉型及規模擴大。
綠色農業軟環境中的第五個因子為法律保障環境,涵蓋法律完善程度等6個指標,公因子貢獻率為10.884%。綠色農業發展時間尚短,相關法律正在逐步完善,而法律完善程度是獎懲和執法的指導與依據,制定與完善綠色農業相關法律是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的基礎與保障。廣泛的法律宣傳和及時的法律援助有利于從業者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保護自身利益,而執法水平與獎懲力度可以較好地捍衛法律威嚴,推進法律軟環境建設。
為了研究農業補貼對綠色農業生產規模的影響程度,建立了計量模型。把綠色農業從業意愿(認知意愿、轉型意愿、技術學習意愿、有機肥料施用意愿、綠色標識認證意愿、生產規模擴大意愿等6個題項算術的平均值)作為被解釋變量,把上述影響因素體系7個維度(維度內題項算術的平均值)作為解釋變量,驗證各部分對綠色農業從業意愿的作用方向及影響程度。首先建立模型:
Y=ai+bjXi
(式1)
式1中,Y表示綠色農業從業意愿,ai(i=1,…7)表示截距項,X1,X2,X3,X4,X5,X6,X7分別表示人文居住環境、地區居住環境、市場發展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產業建設環境、政府支持環境和法律保障環境,bj(j=1,…7)代表各因子的回歸系數,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
結果顯示,7個維度的F值伴隨概率均較小,小于顯著性水平a (值為0.05)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結論為7個維度對綠色農業從業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同時,7個維度均通過t檢驗,回歸系數顯著性值為0.000,表明回歸系數bj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社會人文環境、地區居住環境、市場發展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產業建設環境、政府支持環境及法律保障環境,均對綠色農業從業意愿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0.304、0.251、0.330、0.332、0.379、0.294和0.424,模型構建效果較好,由此得到回歸方程分別為:Y=1.357+0.304X1,Y=1.474+0.251X2,Y=1.298+0.330X3,Y=1.280+0.332X4,Y=1.191+0.379X5,Y=1.416+0.294X6和Y=1.109+0.424X7。
表示7個維度對綠色農業從業意愿產生正向影響,社會人文環境、地區居住環境、市場發展環境、金融服務環境、產業建設環境、政府支持環境及法律保障環境每優化一單位,綠色農業從業意愿分別增加0.304、0.251、0.330、0.332、0.379、0.294和0.424單位。綠色農業發展軟環境的優化將更好地促進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者從業意愿的提高及轉化,推動綠色農業更高效發展。
響應政府可持續發展號召,綠色農業在發展中帶動綠色產業、食品產業共同發展,產生了更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需要政策多支持、產業調結構、環節多保障、整體降風險,從軟環境的7個維度入手,促進吉林省綠色農業軟環境建設及優化,推動綠色農業更好地發展。
第一,吉林省應重視科研技術的開發,加大綠色農業教育、科技投入[3],形成綠色農業多元化經營氛圍,增加吉林省轉型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機構,提升綠色農業從業能力。
第二,完善吉林省通信設施建設,整體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合理利用當地資源,鼓勵農業生產者對生態環境的改善進行投入,打造更好的綠色生產環境。
第三,構建和完善供需雙方信息傳導機制,促進供需平衡。加大綠色農產品市場管控力度,規范市場秩序,減少從業者損失。
第四,提高金融市場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推進綠色農業相關金融機構的建設,完善綠色農業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放貸,簡化服務手續,為從業者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鼓勵社會保險機構開發對綠色農業針對性強的保險產品,提高吉林省綠色農業保險覆蓋率,降低從業者風險。
第五,開發健康科學的綠色農業技術,增設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提高推廣效率。加強跟進指導,解決技術運用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促進技術更新進步。構建農業管理學習平臺和信息共享平臺,通過網絡辦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六,使政策向綠色農業傾斜,制定合理的政策進行正確引導,并根據從業者的建議不斷補充和完善。明確各個部門的責任,增加績效監督,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政策得到良好落實,促使綠色農業軟環境建設高效推進。
第七,出臺全面綠色農業法律規范,嚴格審批執行程序,保障綠色農業從業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證法律部門嚴格執法,提高法律威信力,積極進行法律宣傳,營造完善、明確、合理的法律環境,為吉林省綠色農業軟環境建設和綠色農業高效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