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鶴
脊柱骨折包括單純壓縮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等,壓縮性骨折主要由高空墜落、交通引起。老年人骨質疏松外傷摔倒是脊柱骨折的常見原因,通常采用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1]。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術后松動,椎體高度丟失等并發癥。研究表明,骨折復位后內固定失敗與椎體前柱的不穩定性密切相關。椎體成形術可維持原有椎間結構穩定,聯合橫突骨移植,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CPC)椎體移植和椎弓根松骨移植均是可靠的治療方式。本院通過聯合內固定術與椎體成形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與單純椎體內固定治療的患者相比具有明顯優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3 月~2017 年4 月收治的121 例脊柱骨折患者,依據采取的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59 例)和觀察組(62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28 例;平均年齡(48.6±9.5)歲;骨折部位:胸椎20 例,腰椎22 例,其他7 例。觀察組男33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48.8±9.3)歲;骨折部位:胸椎21 例,腰椎25 例,其他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明確脊柱骨折,患者伴有脊柱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畸形、壓痛等癥狀。②患者為單個椎體骨折且于本院手術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患者。②跳躍性椎體骨折患者。
1.4 手術方式 對照組采取內固定治療,連續硬膜外麻醉,以傷椎中心內側做縱切口暴露傷椎,在C 型臂X線機引導下,于上關節突的外緣和橫突中心的橫向交叉點置入椎弓根螺釘,打開桿將椎體拉伸并恢復到解剖高度,并用骨蠟封閉釘子通道防止出血。安裝AF 角連桿并復位后,根據術前神經功能和術中復位決定是否進行椎板切除減壓。常規留置引流并關閉切口。觀察組使用內固定聯合椎體成形術。內固定治療同對照組。完成內固定后,取出骨蠟,并使用椎弓根擴張裝置擴大進入椎弓根的通路。根據骨折類型和術前CT 骨缺損部位,延伸到椎體內的角度刮匙或髓核夾具靠近骨折端板側和骨缺損區域。最后的板撬下垂被重置。通過觀察到針尖準確定位在受傷椎骨前方1/3 處后,椎體注射3~5 ml 硫酸鈣人工骨,逐層縫合,術畢。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 角、臨床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Cobb 角[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在側位X 線片上沿傷椎上位椎體的上終板和下位椎體的下終板畫直線,兩線交角即為Cobb 角。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隨訪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感染、骨水泥滲漏、神經壓迫、下肢靜脈血栓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Cobb 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Cobb 角小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Cobb 角(8.0±1.5)°小于對照組的(9.1±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14.3±12.3)min 長于對照組的(87.1±9.4)min,術后排氣時間(1.1±0.4)d、住院時間(7.4±1.3)d 均短于對照組的(2.4±0.8)、(9.9±2.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5%(4/6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6%(11/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 角比較(,°)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a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有研究報道,35.7%的橫突骨移植患者椎弓根破裂,因為在橫突之間不易形成良好的骨移植床,并且遠離機械軸并且很容易被吸收,形成了橋骨[3]。消除椎體之間的微觀運動仍然很難,不能有效地防止斷釘的發生;松骨成形術受到椎弓根周長的限制,骨移植物的數量很少,難以到達缺損區域。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MMA)結合椎弓根釘在治療過程中對組織造成熱損傷。硫酸鈣人工骨的空間填充相對較強,該材料的吸收效率與新骨形成的吸收效率基本相同。其生物吸收完整,耐受性好,骨傳導和誘導功能強。內固定與椎體成形相結合可有效減少脊柱后凸的發生,防止椎體高度長期喪失。椎弓根釘可在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拉力下完全恢復椎體前后壁和附近結構的高度,但不能保證已經沉沒的最終鋼板中心的恢復。這是椎弓根釘固定后患者椎間隙高度消失的關鍵。在這項研究中,可以顯著減少前椎體中央柱的應力負荷,并誘導成骨,有效地消除內固定帶來的長期負荷[4,5]。最后,它可以有效地減少椎弓根釘破裂或松動的可能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Cobb 角均小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Cobb 角(8.0±1.5)°小于對照組的(9.1±1.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14.3±12.3)min 長于對照組的(87.1±9.4)min,術后排氣時間(1.1±0.4)d、住院時間(7.4±1.3)d 均短于對照組的(2.4±0.8)、(9.9±2.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5%(4/6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6%(11/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內固定結合椎體成形術治療脊柱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患者術后椎間隙及脊柱穩定性良好,術后并發癥發生減少。
綜上所述,內固定聯合椎體成形術治療脊柱骨折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改善Cobb 角的情況,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優于單純內固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