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 ,李變花,江文輝,廖小文
1. 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漳州 363000);2. 菌物產業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漳州 363000);3. 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漳州 363000);4.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系(漳州 363000)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提出“創新創業”這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備創新意識、開拓精神與創業能力的開創型人才[1]。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高校應將創新精神與創業技能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畢業生不再是一味求職,而是能夠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創業帶動,各高校大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2]。食品科學是融合生物、化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多領域的交叉學科,是具有較強的應用型和實踐性工科專業。在教育部大力推進“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金課建設[3]、深化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創新創業類金課建設與食品專業建設相融合,是食品類教育教學新的突破,是食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新的探索,是實現理論構架、技能培養和素質提升的有機結合;也是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和趨勢必然性[4]。研究以閩南師范大學為例,探討了食品專業教育融入“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混合式教學)公共必修課程的教學改革舉措,為深化“雙創”融合,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供創新思路與不竭動力。
在“雙創”背景下,為貫徹執行教育部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號召,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牽頭,成立創新創業課題組,招募創新創業教師團隊,設計開發“大學生創新創業降龍十八講”慕課課程。課程于2017年8月被列為福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截至2020年,省內有高校10余所,近5 000名本科生在泛雅平臺進行選修。2018年起,閩南師范大學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列入校本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公共通識必修環節,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線上即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生創新創業降龍十八講”慕課課程,線下采取分班級講授“創新創業基礎”,從而形成“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課程。
“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是面向全校1年級本科生開設的1門通識必修課程,因專業不同,各學院排課安排在第1或第2學期,課程教學打破專業限制來進行分班,每個班由3~5個專業的學生組成,大班約160人。課程的團隊教師由各個學院推薦、選拔而組成,每位教師負責一個大班,且其相關專業背景與所帶班級的專業密切相關,如食品科學主題的創新創業教育。
課程面向本校開設時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課程學習借助爾雅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降龍十八講》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要求在校本教務系統的平臺上完成課程的學習和考試。線下教學安排8次面授課程,食品專業的授課內容包括基礎知識介紹、各食品類重量級項目介紹(如“大創”“挑戰杯”“互聯網+”等)、項目申報書撰寫技巧、分組路演等。
“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的線上部分以《天龍八部》小說中的“降龍十八掌”為線索,將武俠世界結合現實創新創業,每2講貫穿1個主題,導出與大學生創新創業之間的關系,切實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掌握一般性創業知識。課程的線下部分根據不同的專業分布配備不同的導師,將食品科學專業教育融于創新創業教育,具體見圖1。
根據“兩性一度”金課標準,貫徹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課堂革命是新工科浪潮下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勢在必行[5-7]。食品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混合教學旨在使食品專業大學生了解食品創新創業的一般性理論知識,掌握食品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環節,包括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策劃書的編寫、創業機會識別、創業公司的財務運作、營銷與競爭策略、創業成功的秘籍等;通過食品研發推廣的案例解析,把握食品創業過程中如何解決創業的痛點,避免創業時遇到的陷阱;使大學生在食品類大創項目申報、“互聯網+”大賽及創新創業能力方面有明顯提升,做好創業準備,幫助食品專業學子順利實現就業和創業。
課程采用雙向授課形式,線上以觀看視頻、學習創業技能為主,線下結合本科生專業進行創新創業輔導。發揮課程平臺的互聯網技術,擬構建以創業者素質為出發點,逐步具備創業技能、初創企業管理能力,進而具備創新思維能力,實現創業者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
課程通過將國學、文學與創業相結合的方式,將本科學生喜聞樂見的金庸武俠《天龍八部》與現實創業難點相結合,根據武俠故事中的“降龍十八掌”,采用模塊化形式,對課程修習學生進行創業引(輔)導,從創業者畫像入手,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激勵,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線上課程內容是相對寬泛的,包括食品專業在內的多學科經典案例解讀,可以開拓學生眼界,實現多學科融合與交流。
課程打破傳統的按專業授課,而是將文、理、工科進行混配,每個班級至少包含3~5個專業的學生,方便模擬跨專業組隊,且要求每支隊伍4~5人,團隊成員至少來自2個不同專業。課程的團隊教師,是從各個學院層層推薦選拔的優秀老師,不僅能夠熟練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具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經驗,也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學識,以及豐富的校企合作或指導學生獲獎的實踐經驗。因此,無論從學生班級建立,還是授課教師配備,都有著細致的考究。如食品專任教師負責具有食品相關專業背景班級,選擇食品類項目團隊的線上督學、導學與促學,以及線下課程的教授與考核。
“大創”“挑戰杯”“互聯網+”等賽事成為高校推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通過項目的實施開展,能夠較好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創新創業能力及國際競爭力,初步實現“理論+實踐”的知識型人才、“科研+實訓”的創新型人才和“課堂+實習”的應用型人才的分層培養[8]。線下教學以大學生賽事為依托,在其1年級時對各類賽事進行介紹與輔導,主要包括教務處牽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團委牽頭的挑戰杯和??萍嘉幕濏椖浚约罢芯吞帬款^的“互聯網+”大賽?;谛Y惓煽儯x拔優秀的項目參加省級甚至是國家級的比賽。為孵化優質食品類學生項目,選拔創新創業人才,對貫徹實施雙創教育起到推動作用。食品專業不僅可以基于上述賽事進行項目孵化,還可以針對福建省乃至全國一些專業創新創意競賽進行籌備。
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專業的不同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如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都可以與藝術設計專業、機械專業、中文專業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團隊可利用食品為主線進行產品研發、包裝設計、食品機械制造、美食文化創意設計等,發揮專業特長,不僅將專業學習融入雙創教育,在多學科碰撞下產生智慧的火花,也將雙創的理解貫徹于整個學習生活,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
課程組團隊教師編纂有校本教材《創新創業基礎:跨界與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跨界與融合》食品篇,為學生的線下學習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將“教材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相結合,嘗試知識體系“邏輯化”與實際教學“痛點化”相結合;教學內容“概念化”與“工具化”相結合。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以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和深度學習為原則,將在線學習與課堂面授教學活動相結合,多元化深度協同培養構建新工科、新經濟、應用型專業人才[9-10]?!皠撔聞摌I基礎·降龍十八講”采用4段式設計,即在對課程內涵、特色及建設目標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系統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及反思環節(圖2)。通過混合式教學,努力做到食品培養創新思維與提升創業能力相結合;食品專業學生個體學習和多學科團隊學習相結合;食品課程理論學習與各類大創項目與創新創業賽事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團隊跨學科融合發展。
圖2 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導圖
要求食品專業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導學任務完成線上慕課的學習,以及試題練習、拓展閱讀等相關任務點。教師會定期在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答疑;同時,根據系統的學習記錄,實現點對點的督學、導學與促學。
課堂教學是最具差異化教學的環節,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專業的分布來安排授課內容。在以食品專業為主的班級中,在8次/學期的授課中每次課都有1個主題,安排如表1所示。
課堂教學應注重幾個方面:1)高度濃縮串講教學內容。鑒于學生已經在“課前”環節已經對知識點有所掌握,他們更需要的是對知識點的整合而非重復。2)針對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重點講解測試中發現的問題,如用生動的食品類案例來解釋比較抽象的概念。3)將現代信息化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打破傳統沉悶的滿堂灌形式,寓教于樂,組織豐富的課堂活動,包括頭腦風暴、研討辯論、詞云話題討論等,如疫情期間食品消費模式的改變以及后疫情時代食品行業的未來發展走向探討。4)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同步化。為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文件精神,保證教學質量,高度重視思政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抓住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開展各項工作。如食品專業創新創業人才,不僅具備工匠精神,更將安全問題作為根本,遵紀守法,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11]。
表1 課堂教學主題安排
5.4.1 課后拓展
大學需要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僅課上有限的學習遠遠不夠,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充盈知識儲備。針對“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課程,在資料庫中提供各領域經典的食品企業創新創業案例,以及多部參考書目如《金庸武俠小說》《學馬云:創業創富創世界》《從0到1》等。
5.4.2 考核評量
學生經過各個環節的學習之后,將接受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學習評價考核?!皠撔聞摌I基礎·降龍十八講”線上與線下考核成績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線上與線下考核成績分布
線上與線下考核在最終成績中分別占60%和40%,線上成績包括:視頻觀看40%,課后拓展10%,章節習題10%,在線簽到及訪問次數10%,在線討論及發帖次數10%,線上考試20%;線下成績包括項目申報書30%,課堂互動情況30%,項目路演40%。
教學反思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順利開展并持續改進的保障。每個班級的責任教師必須認真查看線上的教學報告,總結線下的課堂情況,針對每個學期甚至是每次教學效果的優缺點進行反思。尤其需要注意反思幾個問題:1)根據教學方法與學習成果的匹配度是否合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與學生有著較好的契合點,優化線下課堂教學;2)根據線上課程任務點完成情況、云平臺互動數據、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優化線上慕課資源;3)追蹤學生在后期各類比賽中的申報及命中情況,改進項目指導實施方式,同時也鞭策團隊教師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與實戰能力;4)不同專業學生團隊組建與分工是否合理,如何發揮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互補。
結合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社會創新創業熱點、學校創新創業教學的變化,保證課程建設團隊的多元化、課程內容的實戰化、教學方法的前沿化。利用互聯網便捷性,實現知識點的“超鏈接”,簡化課內知識點,突出課外知識點的無限鏈接,實現教學知識“鏈接化”。此外,線上考核部分,依托課程平臺,形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據畫像”,結合試題庫、案例庫命題,生成考核成績。每學年持續更新視頻和案例庫任務點1/3以上內容,尤其關注食品類熱點問題的探討。
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五化”:1)食品教學全程“小屏化”。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合專業教育,以App為主要渠道,以手機為終端,加強云平臺的使用,增加師生互動,找到優良的契合點。2)食品教學互動“社交化”。利用網絡平臺,鼓勵學生之間開展答疑解惑,食品專任教師主要負責管理“教學社交”內容。3)食品團隊“特色化”,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爭取實現本課程線下部分師資創新分專業、創業分類別,提高創新創業教學的針對性。4)食品教學“體系化”,爭取做到教學計劃實施有提醒、課程網絡社交教學有群組、課程結束有抽查回訪、學習數據有認真分析,摸索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提高教學服務質量[12]。5)食品教學“實戰化”,教師不僅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也將對后續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和創業比賽的本科生團隊進行有針對性輔導。
許多高校已成立“三創”學院,即創新、創業、創造。閩南師范大學將“三創”學院的創立提上日程,擬結合”創新創業基礎·降龍十八講”課程,就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所能參與的創新創業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食品部分的案例教學和輔導,使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參與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等創新創業活動項目的申報與大賽活動、參與創青春“互聯網+”創業大賽項目等,“以賽促學,以賽促研”,加大優質項目的孵化力度,加強高校與企業與政府的合作,加快高校研究成果的落地開花[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