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推進鄉村振興,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資金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難題。像萬榮縣的鄉村,在全國各地鄉村中是最普遍的一類。如何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又如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對各地基層政府是一大考驗。萬榮縣打破部門利益格局、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創新性地探索競爭性使用財政資金的制度,撬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投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萬榮縣工業基礎薄弱,財力有限。針對過去財政資金使用“碎片化”、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萬榮縣近年來率先開啟競爭性使用財政資金的創新機制,通過村民大會民主決策、村級自主申報、鄉鎮推選、部門聯合踏勘、公開演講答辯、網絡現場直播、電話連線村民等環節,層層篩選、優中選優,讓有基礎、有能力、缺資金的行政村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夢想,推行“以獎代補”政策,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激情,為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奠定堅實基礎。
一、公開競爭讓財政資金在陽光下有效分配
一是“化零為整”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投入。萬榮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是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以果業為主導的農業是支柱產業,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水平較低,導致縣財政和鎮村財力相對薄弱。2000年以來,由于部門利益格局難以打破,財政投入到基層,阻力重重,導致錢花出去了,效益上不來,鄉村與城市依然沒有“接軌”,農民群眾改變生活品質的迫切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2016年,萬榮縣下發《“一事一議”財政補貼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工作的通知》,根據該縣建設美麗鄉村總體布局,從當年起,統籌安排“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采用特惠制獎補方式,精準投入美麗鄉村建設。把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密切融合,著力補齊鄉村路、水、電、污、廁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突出短板,通過每年建設示范村進行輻射引領、壓茬推進,2020年底全縣將建成200個美麗鄉村,實現貧困村基礎設施整體提升全覆蓋。
二是競爭性用財從“讓你干”到“我要干”。為了激發各方動力,2016年萬榮縣創新性提出競爭性使用財政資金的制度,由縣財政局牽頭組織,每年舉辦一次美麗鄉村建設公開競爭演講答辯會,通過村民大會民主決策、村級自主申報、鄉鎮推選、部門聯合踏勘、公開演講答辯、網絡現場直播、電話連線村民等環節,競爭立項資金。在競爭演講答辯會現場,村干部作為代表演講,介紹本村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現狀、美麗鄉村建設具體工程項目及初步預算、工程推進質量保障措施、鄉村振興長遠規劃等內容,并就規劃設計、投入能力、建設保障、長效機制、脫貧增收路徑等進行答辯。
與此同時,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對所轄參賽村工程建設進行表態、承諾,村民代表參與答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代表、職能部門領導及相關專家現場評審,微信平臺互動,全民參與、全民建設、全民監督、全民管理、全民共享。以2018年競爭演講答辯會為例,各網絡直播平臺總計有4852條網友留言、1.5萬次網絡轉發、69萬次網絡點擊、41萬次微信投票、8萬人次同步在線收看,活動關注度不斷創新高。
三是“一票否決”制從“選誰當官”到“選誰干事”。萬榮縣在公開競爭演講答辯會前期,加大對村級兩委班子的考核,實行四個“一票否決”,即:對村級兩委主要干部有違紀違法行為的實行“一票否決”、對村級黨組織渙散無力不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一律取消資格、對兩委班子缺乏組織領導能力不能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的申報不予認可、對村級財務管理混亂的不予以支持。同時,萬榮縣著力推動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村級兩委班子建設,為高質量建成美麗鄉村“加碼”。
截至2019年底,82個美麗鄉村在村兩委班子帶領下按期完工,廣大群眾的獲得感顯著提升。2020年萬榮規劃投資3.2億元,再建設美麗鄉村100個,實現貧困村基礎設施全覆蓋。
二、靶向治理補齊農村公共服務最短板
農村的貧困,“貧”在基礎設施落后、生活條件差、生活品質不高。2016年以前,萬榮縣鄉村巷道污水橫流、旱廁無處下腳、廚房里的淘菜水無法直接排放的景象隨處可見。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突出、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薄弱、村級集體經濟匱乏、鄉村綜合治理任務艱巨。
面對自然條件和村情實際,萬榮縣財政局拒絕外表光鮮的投資,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功能實用,科學謀劃、分類施策、重點聚焦鄉村路、水、污、廁、廚等最短板,下大力、傾財力、重實效,從泄洪、排污、改廁、修廚、治臟入手,最終實現鄉村污水垃圾的局域性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把令人頭痛生厭的角落變成展現現代文明的窗口,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是排水排污管網接軌“城市”。針對鄉村廁所靠抽、廢水靠倒、污水雨水亂流等問題,萬榮縣以海綿城市的理念建設下水管網,主巷道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支巷道由群眾自籌資金解決。截至2019年底,政府總計投資2.5億元,鋪設下水管道26.5萬米,解決了82個行政村的排水、排污問題。群眾自籌資金8000萬元鋪裝下水管道9.6萬米,12000戶群眾改建了“水沖式”廁所,建成村級公共廁所82座,“廁所革命”“廚浴革命”加快了城鄉生活“一體化”步伐。
“廁所革命”“廚浴革命”讓排水、排污全部接入了地下管網。同時,萬榮縣率先在山西省開啟鄉村兩級垃圾、污水區域性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從人口規模、污水排放量、地形、地勢及地域距離等方面統籌規劃設計,全縣共規劃建設鄉村區域性小型污水處理站42個,涉及14個鄉鎮、207個行政村,受益人口31萬人,總投資預計2億元。2020年,10個污水處理站建成運營,2022年42個污水處理站將全部建成運行,屆時東西貫通、南北縱橫的污水管網將徹底解決萬榮縣、鄉、村三級污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問題,為建設黃河流域萬榮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統籌推進點亮鄉村。萬榮縣針對鄉村路燈配置不足、燈光暗淡等問題,按照城市亮化工程的標準,在主街巷道、小游園及文體活動廣場等公共場所,合理規劃、統一安裝LED路燈,確保路燈100%覆蓋村莊。82個美麗鄉村安裝的4920盞燈已正常使用,受益群眾達10萬人。25個美麗鄉村已實現了“三線”入地,“蜘蛛網”正逐步退出鄉村的“天空”。
三是綠化提升把田園變公園。萬榮縣因村制宜,規劃、設計、實施綠化工程。2017年以來,全縣鄉村共完成50.5萬平方米綠化工程,新建92個小游園、65個停車場,硬化路面86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彩磚16萬平方米,與城設接軌的綠化、硬化工程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扮靚了鄉村。
三、多元投入讓長效機制有保障
美麗鄉村不僅要“一時美”,更要“持久美”。在長效管護機制中,村級是主體,資金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萬榮縣財政結合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通過嚴格的考核機制,對已建成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和推進村適當給予運營維護補貼。運用政策調節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力量。鼓勵村級兩委干部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美麗”經濟反哺美麗鄉村,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四輪驅動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萬榮縣統籌整合財政“一事一議”獎補資金、歷年項目結余資金、部門同類專項資金以及社會資本“四輪驅動”,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讓美麗鄉村建設不再是政府部門唱“獨角戲”,變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從2017年到2019年,財政投資2.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3億元,其中,村民自籌資金達到0.8億元,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東蘇馮村活動場所、文化舞臺、休閑廣場等公共活動場所的建設和提升需要資金,村委會主任陳水朝同志發揮黨員表率作用,帶頭捐資300余萬元,此外,村民紛紛慷慨解囊,1500人的村莊僅一周時間捐款達70余萬元。
二是“反哺”機制讓農村公共服務更長效。萬榮縣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域旅游有機結合,各行政村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一批示范村集體經濟較四年前實現翻番,以此帶動全市村集體經濟由“破零”邁向發展壯大階段。截至2019年底,萬榮縣美麗鄉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突破10萬元的47個村,突破15萬元的35個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保障了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自來水免費提供、公用電費不再分攤、日間照料幸福工程有了補貼、文化活動有了經費保障、排污設備有了后續管護經費,村級公共服務投入形成長效機制,有了持久根基。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