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軍
濱州,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和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海洋強省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鋁業、棉紡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一,果糖和金屬板材生產規模、肉牛加工量、繩網和廚具市場份額均居全國第一,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級高端鋁業基地、世界級高端化工基地、世界級紡織家紡服裝產業基地、國家級食品產業基地、國家級優質畜牧和水產品基地。2019年,濱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1%,工業增加值增長3.2%,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3億元,部分經濟指標進入全省第二方陣。
2019年2月,在市“兩會”上,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發出“六問”,深挖發展之痛;提出“八策”,明晰發展路徑,為富強濱州建設謀篇布局、起勢動員。2020年5月,立足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轉向整體成勢的階段特征,市委書記佘春明在“兩會”上提出“七富七強”目標路徑。自此,濱州經濟發展不斷跑出“加速度”。
一、傳統產業積厚成勢
濱州產業基礎雄厚、實體經濟強大,是立市之本、科創之基。在這里濱州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在做大產業規模、做高企業能級、做優產品優勢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形成高端鋁、高端化工、家紡紡織、糧食加工、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高端鋁業創新蝶變。濱州市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鋁業生產基地,現有規模以上涉鋁企業77家,2019年高端鋁產業集群營業收入3708.47億元,產業規模世界第一。但產業層次低、鏈條短、創新力弱等問題,曾一度成為困擾濱州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濱州市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價值鏈為核心,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推動鋁業顛覆式變革,在價值鏈攀升賦能、產教融合構建硬核支撐、創新平臺提升軟核實力上做文章。高端鋁產業集群列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山東省重點支柱產業集群”,鄒平高端鋁材產業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濱州市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鋁產業高質量發展入選2019年度中國改革十大案例,中高端鋁制品占比達到50.1%。
高端化工加速布局。化工產業集群是濱州市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形成了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相互配套的產業體系,產品涵蓋200多個品種。目前,全市現有化工企業290家,其中規模以上化工企業166家,涌現了京博集團、濱化集團、魯北集團、中海瀝青等一批骨干龍頭企業。高端化工產業集群現有7個省級化工園區和9個重點監控點獲省認定,總數分別列全省第3位、第4位,為全市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要素支撐。中海油集團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氣田項目位于渤海海域,距離濱州84公里,天然氣資源量約4489億方、凝析油資源量約4.2億方,合計油當量超8億方,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凝析油氣田。濱州市政府已與中海油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將推動濱州打造世界高端化工產業基地。
家紡紡織布滿全球。紡織產業是濱州市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長期在工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帶動就業、增加稅收、支撐發展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發展,逐步構建起棉紡、染整、家紡、地毯、服裝服飾、化纖等門類齊全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了長江以北唯一超千億級紡織產業集群。全市主要紡織產品生產能力持續增長,年加工原棉150萬噸、紡紗1100萬紗錠(約占全省1/3)、布30億米(約占全省1/4),服裝2000萬件,產業用紡織品50萬噸。產品種類豐富,涵蓋了化纖、紡紗、織造、印染、家紡和產業用等主要產品。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78家,從業人員30萬余人。擁有上市紡織企業2家(魏橋集團、華紡股份);魏橋集團連續9年入選世界500強,2020年位居第308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棉紡織企業;華紡股份連續九年被中國印染行業協會評為印染行業“十佳企業”;愉悅家紡位居中國家紡行業十強第3位;亞光家紡是亞洲最大的毛巾生產企業,全國同行業排名前兩位;東方地毯和瑞鑫集團均為“中國地毯行業領先十大品牌”企業。濱州市已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紡織企業,對推進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高效生態紡織產業集群先后被授予“共建世界級家用紡織品產業集群先行區”“全國紡織產業基地市”“全國超千億產值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等稱號。
糧食加工打造濱州模式。濱州是山東省糧食主產區,也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糧食加工轉化大市。2019年,全市糧食食品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2億元,占全省1/3,全國1/25;糧食加工轉化量1641萬噸,列全省第1位,是全國唯一一個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地級市,并被國家糧食局授予“全國糧食食品產業經濟示范市”稱號。堅持精深加工產業化、主導產品品牌化,順應消費趨勢;堅持整合匯聚,協同共享,優化配置生產要素資源,延鏈補鏈;鼓勵引導科技研發投入,循環經濟降低企業生產成本。2019年全市玉米油產量75萬噸,約占全國市場份額1/3;淀粉糖產量232萬噸,國內市場占有率葡萄糖近50%,藥用葡萄糖近85%;大豆蛋白產量15萬噸,占全國市場份額1/3。
二、新興產業蓄勢崛起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2019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億元,在全國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務模式、全省首家工業大數據服務中心,京東黃河三角洲大數據中心和大數據產業基地落戶,集聚形成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生產基地。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23家,涌現出一批如長威電子、金鑫電子等電子制造企業,華拓網絡、遠洋科技等軟件類企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智能化”為導向,布局14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輕量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風電及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3大支柱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用航空裝備產業、石油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3大特色產業,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聚集,鏈條互補,資源共享。2019年企業已達百家,主營業務收入590億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開辟出“新藍?!保?2019年產業集群總產值230.4億元,逐步形成了魯北、海容、京陽為核心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打造濱州輕質高強新材料循環經濟示范園,濱化集團與清華工研院合作打造中國頂尖的氫能生產產業鏈,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地。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部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1%,比2015年提高4.7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67家,比2015年增加88家。
三、雙招雙引聚智賦能
濱州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等重大戰略交匯疊加之地,充分發揮產業比較優勢、資源稟賦優勢,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創新“10+5+N”招商模式,“10”就是“十強產業”10個專班,“5”就是成立5個專業化招商隊伍,“N”就是N個企業化的招商團隊。設立北京、上海、深圳等重點區域招商聯絡處,用好項目管理庫、機構聯絡庫、市縣載體資源庫、產業鏈條延伸圖、高附加值產品圖、生態研發企業分布圖“三庫三圖”,加大精準化、專業化招商力度,在引龍頭、促配套、強鏈條、聚集群上下功夫。2020年1—11月,全市新簽約、立項項目229個,計劃投資總額1129.13億元;有到位資金的新建、續建項目404個,到位市外資金534.6億元,同比增長53.8%。突出吸引實用人才、留住關鍵人才、培訓未來人才,制定“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工程,深化“渤海學子·青鳥計劃”,讓更多的人來濱州創新創業、扎根成長。創新人才招引平臺和選用形式,設立“濱州人才節”,舉辦創新成果對接會、高層次人才濱州行、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濱州對人才的吸引力。1—11月份,全市引進高端專家135人,大學生11601人,其中博士60人、碩士1304人,呈現人才“凈流入”態勢。
四、營商環境提質提效
堅守“選擇濱州、呵護一生”的“濱周到”服務理念,實施全流程“幫辦代辦”、全領域“流程再造”,全周到“政策直達”,一心一意為項目提供“專業化服務”、當好“金牌店小二”。建立惠企政策精準服務云平臺,實施所有投資項目全程代辦制,在工程建設領域推行“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打造營商環境“最佳體驗區”。連續兩年召開企業家大會、接續舉辦“濱州企業日”活動,“尊重企業家、厚待投資者、服務納稅人”的氛圍日益濃厚,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和活力持續增強,企業家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進取精神全面激發。營商環境是發展競爭力的“風向標”,是改革驅動力的“突破口”,是政府服務力的“試金石”。2020年1—11月,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6.75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2.63萬戶,實有企業、新登記企業增速分列全省第3位、第4位。
風雨兼程闖關奪隘,勇立潮頭揚帆搏浪。濱州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化“六問八策”,落實“七富七強”,以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為總抓手,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強力推進工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努力開創富強濱州建設新局面。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