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緊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要求,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創新性推出“紅黑榜”“紅黃綠三色榜”和“光榮榜”等三張榜單,通過健全考核體系壓實干部主體責任,通過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倒逼落后村戶整改,通過強化正向引導調動農戶積極性,形成了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戶三方合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局面,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新路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了有益經驗。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對標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要求,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以“紅黑榜”完善考核體系、掀起整治熱潮,以“紅黃綠三色榜”落實主體責任、完善治理體系,以“光榮榜”亮出農戶成績、培育文明鄉風,逐漸形成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戶三方合力新局面,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新路子,為美麗“江村”增添水韻鄉愁注入新活力。
一、以“紅黑榜”完善考核體系,掀起全域整治熱潮
吳江區位于太湖沿岸,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等美譽,2019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達34878元,是江蘇省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的鄉鎮經濟讓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吳江近年來的重要工作。
工作開展初期,吳江不少地方對此項工作的認識還不夠高,沒有真正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工作還停留在等待觀望、被動應付層面,區(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的整治效果落差較大,不平衡性比較明顯。吳江探索建立“紅黑榜”考核制度,將整治成效與干部的“帽子”“票子”“板子”掛鉤,形成主動作為、競相發展的工作格局。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明確職責分工。吳江研究出臺《吳江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集中攻堅行動工作方案》,從農業農村局、城管局、住建局、水務局、資規局、衛健委及各鄉鎮抽調15名骨干人員集中辦公,組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專辦,重點圍繞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水環境管護、村容村貌提升三個方面12項內容設立評分項目,以日檢查、周匯總、月通報的方式,對全區10個區(鎮、街道)、206個行政村、2288個自然村開展全覆蓋式檢查,每月發布榜單,每季度發布行政村“紅黑榜”和區(鎮、街道)排名,并通過媒體面向全社會公示。
二是拉開獎懲差距,倒逼真抓實干。吳江杜絕平均主義,按照“獎要獎到心動,罰要罰到心痛”原則,將“紅黑榜”考核結果與區(鎮)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村干部年終報酬、行政村獎勵資金直接掛鉤,進入黑榜的村,相關干部年底獎金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最多的地方要被扣30%。吳江還建立了干部約談、調整機制,讓進入黑榜村的干部“紅紅臉”,倒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主體責任落實。
三是發動多方力量,推動長效落實。為了發動更廣泛力量參與,今年7月起,吳江又啟動了“凈美江村”大整治行動,全區建立“三級掛鉤”制度,區四套班子領導與整治薄弱村建立掛鉤聯系制度,每月至少1次到掛鉤行政村開展義務勞動、督查指導等活動,其他區鎮兩級干部建立“1+1+N”掛鉤聯系制度,副科職以上干部覆蓋所有整治自然村,定期開展義務勞動、督查指導等活動。吳江還面向全區群眾開展“凈美江村”隨手拍等活動開展社會化監督、常態化監督。
截至2020年10月底,吳江已累計公布8期“紅黑榜”,引起區、鎮、村三級對整治工作的空前重視,在全區各村掀起了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二、以“紅黃綠三色榜”落實主體責任,創新農村治理體系
吳江區是蘇南民營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區,上世紀90年代起,鄉鎮、村內的民營企業就蓬勃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原來只重經濟不重環境的發展方式帶來農村環境問題,特別是民營企業聚集、外來人口眾多的村莊,整治問題數量大、后續長效管理難的情況突出。
今年,吳江在一些問題較多的村率先探索“紅黃綠三色榜”管理體系。它不同于“紅黑榜”注重壓實各級干部主體責任,而是將公共服務、群眾自治、社會共治的理念引入到具體工作中來,通過分類施策提高行政資源利用效率,重在激發村民、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推動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是系統謀劃、分類實施。為激發農戶的責任意識,吳江在外來租住人員較多的村莊,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331”專項行動相結合,率先開展“三色榜”管理。其中,紅牌為人居環境和消防安全都不合格的農戶,黃牌為人居環境和消防安全一項不合格的農戶,綠牌為人居環境和消防安全雙合格的農戶。各村根據檢查結果給農戶大門上貼上相應標簽,從而激發農村熟人社會相互監督的傳統,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被掛上紅牌與黃牌的農戶,各村會對其開出整改通知書,規定整改期限。對到期未能完成整改的,則會按照“331”專項行動相關規定,對其經營場所和出租房采取停水停電等必要措施。對獲得綠牌的,則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些物質獎勵。
二是明確規則,閉環管理。為了讓工作落實到位,吳江各村分別成立了人居環境和消防安全“三色管理”檢查組、整治組、復審組,組員主要由村干部組成。其中,檢查組負責對全村農戶開展全面檢查,并拍照取證。整治組主要負責指導監督各責任主體做好相應的整改工作。復審組則根據問題整改期限,對各類問題的整治成效進行復審,整改到位的,由復審組對紅牌和黃牌戶換發綠牌。
各個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相關工作的周期頻率、獎懲辦法等細則。對那些確實存在困難的,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幫助。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綠牌的農戶若出現“回潮”問題,也將被換發紅牌或者黃牌,這種持續更新的工作辦法,正在悄然改變村民的觀念,激發主動維護村容村貌的熱情。
截至2020年9月底,在相對集中開展的橫扇街道,已貼掛綠牌3993戶、紅牌3026戶、黃牌5125戶,一些自然村僅6個月就實現村容村貌大變樣。
三、以“光榮榜”亮出農戶成績,培育優良文明鄉風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只是讓村莊實現“面子”美,更需要培育農民群眾的健康衛生意識和環境保護觀念,最終實現“里子”美。吳江區在特定區域探索發揮“三色榜”的倒逼作用之外,鼓勵各村創新探索多種形式的“光榮榜”制度,通過正向引領,調動黨員、農民群眾、各級干部、志愿者等積極性,形成共治共建共享格局,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一是凝聚多方力量,提升榮譽含金量。吳江結合區住建局、婦聯、城管局等單位開展的“美麗鄉村”“美麗庭院”“美麗菜園”“文明積分”等評比活動,將行政資源進行集中,各村在明確農戶對自己的房前屋后、院落菜地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標準實行門前“三包”等“規定動作”的同時,可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對應的評比辦法,不僅減輕基層工作負擔,也因地制宜激發各村創新活力。如,厙港村開展的人居環境長效管理評選活動,重點從美麗庭院、勤勞致富、遵紀守法、文明建設、明理友善五個方面評選出“五星文明戶”。當選的家庭不僅會“上榜”展示,村委會也會適當準備獎品以資鼓勵。
二是堅持村民自治,樹立身邊典型。為了讓評比客觀公正,吳江積極推動各村完善村規民約,同時成立由村干部、老黨員、小組長、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每月對農戶開展檢查評分,并在村莊顯著位置設立“光榮榜”,將農戶每月成績進行張榜公示,從而樹立起可感可學可比的標桿典型,激發小組內、鄰里間形成相互學習、監督的良好氛圍。
三是打造工作品牌,固化創新實效。隨著實踐的深入,各地像“榮譽存折”“文明積分”等一批創新辦法相繼突顯。如,吳江高新區金家浜自然村在“美麗菜園”“美麗庭院”等工作基礎上開展“美麗村景”創建,通過挖掘該村名人、古橋、古樹等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取得一定成效。對此,吳江采取品牌化建設思路,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強宣傳報道,在著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氛圍的同時,也大力宣傳“明星”村落,為農村下一步發展賦能。
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也吸引了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的回歸。如,震澤鎮謝家路自然村憑借美麗景色,不僅吸引來知名企業到此經營民宿,更吸引職業攝影師等一批人才到此開設工作室。如今,當地的旅游產業已經起勢,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目前,吳江區已建成特色精品鄉村3個,特色康居鄉村267個,震澤鎮永樂村入選全國550個“千村萬寨展新顏”展示活動,七都開弦弓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震澤鎮被命名為蘇州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鎮,全區15個村被命名為市級示范村。吳江正計劃到2022年,每年由區財政投入5億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美麗“江村”連點成片。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