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馬鞍街道通過創新實施“八個一”惠民工程,有效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激活了農村生態、生產、生活,其主要亮點如下:一是因地制宜建設休閑健身場所,通過“一圖一策一清單”制定個性化方案,融合村居特色,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和建筑,還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二是堅持實用便民原則,堅持建管用育并重,打造精神文化家園,體現了標準化、科學化、人性化的工作理念;三是完善民生配套設施,充分滿足村民在休閑健身、文化娛樂、醫療養老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馬鞍街道的做法,思路新、舉措實,值得其他地區參考借鑒。
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馬鞍街道秉持“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城鄉融合”的工作理念,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提標擴面,在全區率先實現了“八個一”惠民工程全覆蓋。通過組織實施類“綜合體”的農村公共服務“八個一”惠民工程,轄下村居率先全面實現1個燈光籃球場、1個籠式足球場、1條長500米以上的健身跑道及每個自然村1個健身角、1個村級城市書屋、1個高標準文化禮堂、1個高標準醫療服務中心、1個高標準老年活動中心、1個高標準家宴中心等設施全覆蓋,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著力統盤謀劃,構建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障機制
馬鞍街道是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擁有3.96萬常住人口、22萬余外來登記人口、265家規上企業,2019年工業產值1069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3843元,鄉鎮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33位。馬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的傾斜力度,實行“一圖一策一清單”管理,推動“八個一”惠民工程有序推進。
一是謀劃一張藍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紹興市“五星達標、3A爭創”創建工程的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短板突出。馬鞍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城鄉融合、代際融合、地域融合”的三融合目標,謀劃打造包含休閑健身、精神文化、醫療養老、生活配套等內容的一站式農村公共服務,實施與群眾實際需求高度匹配的“八個一”惠民工程,繪制了一幅加快構建高標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藍圖。
二是制定分村方案。“八個一”惠民工程由政府統籌協調,專家團隊規劃設計,各村落地建設。2019年出臺《馬鞍鎮“八個一”惠民工程實施方案》,規范建設標準、提出工作要求、落實財力保障、明確工作職責,將該項工作列入年度村居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各村居由主職領導牽頭,聯合街道職能科室、站所工作人員、規劃設計專家,實地逐一踏勘設計,制定一村一策一方案。尤其是對燈光籃球場、籠式足球場、健身跑道的土地性質核準,文化禮堂、城市書房、醫療服務中心、家宴中心等改造標準、管理運行制度的審核,確保了各個項目的規范性、合理化。
三是實行清單式管理。馬鞍街道累計投入2600萬元,推進14個村居、86個子項目的建設。整個建設過程實施“清單式”管理制度,明確以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為考核目標,深化落實工程建設“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倒逼進度,對列入清單的86個工程進行掛賬銷號。當地成立以分管領導、科室負責人組成的協調小組,保證每兩周至少一次集中聽取村居負責人的建設進度匯報,并及時協調解決規劃施工中碰到的問題。街道紀工委及相關職能部門對“八個一”建設工作實行督查考核,對所涉村居工作拖沓、進度滯后等問題通報批評。驗收時邀請村民代表、村監委成員共同參與并提出整改意見,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確保工程順利完成。
二、堅持因地制宜,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效能
馬鞍著重把好項目落地、建設、管理等“三大關口”,確保“八個一”項目建設績效。
一是把好項目落地關。當地遵循土地集約利用、選址實用便民、功能優化整合等基本原則,充分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騰退出來的閑置土地,為“八個一”項目建設提供用地保障,并優先考慮選址人口相對集中、交通相對便利的地理位置。如,亭山橋村將荒地改造成燈光籃球場和籠式足球場,并見縫插針建造健身角、增設停車位、補種綠化;寺橋村利用騰退的工廠辦公用房改建醫療服務中心;大魚山村利用原有窯廠挖土形成的湖泊建成約500米長的環湖游步道。總建筑面積達2700㎡的山外村文化禮堂、城市書屋中心成為村級文化服務綜合體。湖安村結合農產品集散中心升級改造,同步推進家宴中心規劃建設,形成樓上樓下一體化民生保障區。寶善橋村、童家塔村等結合文化禮堂建設,同步整合推進家宴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一體化建設,既方便村民使用,又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標,也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
二是把好項目建設關。按照模塊化、一體化建設方式,對標標準籃球場和主流籠式足球場尺寸及省“放心廚房”等標準,推進燈光籃球場、籠式足球場、健身跑道等體育設施模塊化設計與建設,推進家宴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村級醫療衛生服務站等一體化建設,確保工程標準與建設質量。其中,燈光籃球場、健身跑道、各自然村健身角地面統一用塑膠鋪設;籠式足球場圍網使用包塑絲徑;健身跑道寬度控制在1.6—1.8米之間;各自然村健身角設置健身設施10件,可適當配置兒童設施2件。新建家宴中心標配切配室、烹飪室、洗消間、備餐間,并對標城區星級酒店實現設施設備協同提升,配備標準餐桌椅、舞臺、電子屏、燈光、音響,并配套大型停車場。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既保留棋牌室、視聽室等老年人喜歡的傳統功能室,同時又引進老年電大、手工工藝室等比較高端的功能室。村級醫療衛生服務站配齊醫療應急裝備設施,提升醫療應急服務能力,統一開通城鄉居民醫保刷卡結算,統一藥物配送,真正讓百姓享受家門口的便捷醫療服務。
三是把好項目管理關。馬鞍街道下撥資金,由各村居安排專人負責日常運行維護,落實村居平安巡邏隊定期檢查,并將“八個一”項目運維納入村居年度考核。運行一年來,項目設施利用率、管理服務水平和社會綜合效益均大幅提升。其中,文化禮堂在加強本土化文化隊伍培育上,除按場次分別設立1萬元/場、1千元/場的“文化走親”“周末劇場”等鎮級補貼外,各村還設立由企業、鄉賢、民間資金等募集而成的文化禮堂公益金,并按管理有制度、活動有計劃、臺賬有記錄、展陳有更新、設施有維護、安全有保障等“六有”要求,從長效管理、隊伍建設、內容建設、特色展示、群眾評價等五個方面考核,并配套特色工作加分和一票否決事項。城市書屋委托柯橋區圖書館進行圖書管理,每季度更換四分之一圖書,每年輪換,并配備平板閱讀器、電腦、喜馬拉雅會員等閱讀設備設施,進一步推動書房多元化發展。家宴中心配備專職管理員,實行農村家宴提前備案登記,推行鄉村廚師團隊規范操作,推廣農村廚師持證上崗,并開展農村家宴現場指導,保存家宴菜品小樣備查。醫療衛生服務站全面落實慢性病健康檔案管理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街道醫院骨干醫生下沉村居尋脈問診;落實每月一次健康知識講座,送學上門,提高村民醫學素養;主動把鄉村醫生納入衛生醫療系統統一管理,保證醫療衛生服務站的服務質量。居家養老中心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和公建民營制度,提供配送餐、上門助洗等服務,讓民生設施真正“用”起來。
三、共建共治共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八個一”惠民工程實施以來,不僅保障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也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社會穩定更有序。“八個一”項目投運后,村民自發組織起多種活動,形成了籃球圈、散步圈、曲藝圈、閱讀圈等朋友圈,老中青幼各取所需,80后、90后返鄉頻率越來越高,讓村莊充滿生機活力。鄰里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氛圍越來越濃,矛盾糾紛在豐富的活動中消弭化解,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馬鞍街道社會維穩工作連續多年位居全市、全區前列。
二是群眾生活更幸福。家宴中心建成投用實現了從原先農村“露天操作”到“入室掌勺”轉變,滿足村民講排場得實惠的愿望,一場30桌左右的宴席相比酒店操辦可節省5萬余元。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整合醫護養老功能,功能設置“雅俗共賞”,標識標牌簡潔明了,讓村民在家門口放心養老。醫療衛生服務站提檔升級后,醫療環境整潔有序、醫療設備救早救小、醫療服務貼心溫馨,把村級衛生所打造成為區、街道兩級醫院的觸角,并在疫情期間成為村居臨時隔離點和觀察室。
三是精神文明更和諧。文化禮堂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按照“周周有活動、人人可參與”要求,月均開展各類活動5場以上,實現“周末劇場”全覆蓋。書屋成為了馬鞍學生和熱愛閱讀村民的根據地,每到節假日,書屋里坐滿了前來讀書學習的人。籃球、足球場地連續舉辦全市籠式足球賽、全區鄉村籃球賽等活動,用團隊體育增強鄉村凝聚力。
四是村級收入更充裕。隨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公共服務逐步提升,馬鞍街道各村居閑置資源得到盤活,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變強,走出一條工業反哺農業、鄉村資源變為美麗經濟的鄉村振興之路。如,亭山橋村利用村口廢棄廠房及土地,改造出5000㎡房產及200個停車位的村級物業,出租后為村級增收130余萬元,2019年經營性收入達424萬元,同比增長171.72%。湖安村3A創建項目黃牛湖公園引進一家旅游文化傳媒公司,開發耕讀主題農家樂,將每年為村集體帶來20余萬元收入。截至2019年底,馬鞍街道15個村(居、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合計8257.57萬元,同比增長50.81%。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