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文化繁榮和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總結推廣鄉賢服務鄉村文化事業的“高橋經驗”,搭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形載體,盤活祠堂、民房、舊村部等閑置資源,在老百姓家門口建設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門前三小”文化設施,有效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在哪建、誰來建、怎么用、如何管等問題,促進了鄉村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攸縣“門前三小”建設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嚴禁大搞拆建;發揮鄉賢作用,防止“重建輕管”,這些做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近年來,湖南攸縣以“老百姓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為出發點,積極探索構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形載體,盤活祠堂、民房、舊村部等閑置資源,在老百姓家門口建立起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門前三小”,有效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在哪建、誰來建、怎么用、如何管等問題。如今,“門前三小”已成為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有形有效的文化載體。
一、“三個堅持”把群眾需要放首位
攸縣隸屬湖南省株洲市,是湖南勞務輸出大縣,鄉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較多。“門前三小”起源于攸縣譚家垅村高橋屋場,雛形是一個農家書屋。10多年前,從大學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老伴回到老家譚家垅村,發現村里物質條件好了,但是缺少文化生活,特別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心需求比較強烈。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夏昭炎修整祖宅,從一開始成立書屋帶領孩子們閱讀,到開設百姓課堂給村民講授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再到組織村民成立文體隊,把水泥坪當“鄉間舞臺”,推廣保健知識。
以夏昭炎夫婦的“高橋經驗”為藍本,攸縣縣委、縣政府于2017年鋪開在農村百姓家門口建設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的“門前三小”工程,并將“三個堅持”作為推廣過程中的基本準則。
一是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攸縣堅持自下而上的推進模式,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按照群眾自行建設、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縣委、縣政府采取以獎代撥的方式配送相關設備,并鼓勵老百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家族祠堂、閑置民房、舊村部、空置學校等進行統籌規劃建設,條件不成熟的地區可先期建設“一小”或“二小”。
二是堅持以典型示范為引領。攸縣以“門前三小”的“高橋經驗”作為模板,打造了一批“門前三小”示范點,樹立樣板,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由點及面,整體推進。各示范點結合本地實際,樹特色、創品牌。各地大力挖掘、培養本土鄉賢,充分發揮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將當地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和老同志作為新鄉賢培養的重點,積極引導其組織開展活動、參與志愿服務和日常管理,帶動當地群眾積極參與“門前三小”各項活動。
三是堅持以多元活動為載體。經過近10年的實踐探索,攸縣“門前三小”形成了活動組織靈活多樣,群眾參與各有所獲的良好局面。從活動時效看,有階段性活動,也有經常性活動。從組織方式看,有自主分散活動,也有統一集中活動。活動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既有以充實業余生活、增強民眾體質為主的唱歌、跳舞、看電影、打腰鼓、打太極等文體活動,也有以增長知識、拓寬視野為主的讀書看報、文化講堂、技術講座等學習活動,還有以交流生活經驗、暢談人生感悟為主的聊天活動。截至2019年底,攸縣“門前三小”共組織開展各類活動3260余場次,真正實現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
2018年,攸縣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攸縣“門前三小”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制定專用徽標和宣傳標語,采取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方法在全縣開展“門前三小”工程建設。截至2019年底,攸縣建成“門前三小”工程676個,打造示范點60多個,小廣場總面積21.9萬平方米,小書屋、小講堂合計面積1.72萬平方米;各類書籍共計18.6萬冊,擁有體育健身器材8260件,書架課桌18.6萬件;成立歌舞隊、體藝隊以及文化、科技、法律演講團隊2142個。
二、“四不原則”將因地制宜落實處
在建設“門前三小”過程中,攸縣因地制宜,始終堅持“四不”原則,定好位、設好計、把好關。
一是分類實施,發展不求“齊步走”。針對“門前三小”工程建設,政府部門雖然制定了指導意見和獎補辦法,但不下達指令性計劃和建設任務目標,并明確“門前三小”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不搞盲目的“一刀切”,不求虛假的“齊步走”。對“三小”文化場所的產權,小書屋、小講堂的建筑結構、建設年限、裝修標準不做硬性規定。各地的“門前三小”驗收合格后即可納入獎補范圍,享受相關單位配送的器材、設備、圖書等,并獲得授牌。建設規范、運行良好、效果突出者,還將被評定為“門前三小”工程示范點,可獲得2萬—7萬元資金支持。截至2019年底,有關單位為“門前三小”配送各類文體設施用品近1.2萬件。
二是民辦公助,工作不演“獨角戲”。“門前三小”建設是一項點多面廣、工作量大、投資較多、后續管理任務較重的復雜工程,政府主導模式顯然不適用,必須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充分激活群眾,最大限度釋放基層自治的能量。截至2019年底,全縣群眾無償騰出房屋806間(面積合計9200多平方米)用來支持改建小書屋、小講堂;主動讓出土地9600多平方米用于修建小廣場;廣大群眾、在外務工經商人員等共籌資8000多萬元,支持“門前三小”工程建設。同時,財政部門出資1200多萬元,通過以獎代撥方式扶持、鼓勵工程建設,并積極組織黨員、教育師資庫成員、醫療衛生部門工作人員、文藝從業者、優秀年輕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大學生志愿服務者等各類群體開展送黨課、送電影、送戲曲、送義診、送知識、送技能、送法制等活動,共同奏響了“門前三小”這出“大合唱”。
三是注重實效,形式不圖“高大洋”。“門前三小”是辦在農民家門口的惠民工程,工程的推進緊貼“三農”實際,形式上絕不追求“高大洋”,務必立足于“小”、著眼于“土”、突出于“實”,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門前三小”相關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嚴禁大搞拆建,杜絕將“門前三小”工程變相建成樓堂館所,禁止以集資建設“門前三小”的名義強行向農民攤派費用和用工,加重集體和農民負擔;提倡在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老民房、老祖屋、老村部、老學校、老廠房以及宗祠祖堂等原有閑置資產改建成“門前三小”場所。
四是規范管理,活動不擺“空城計”。為了防止出現過去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服務中心、鄉村大舞臺“重建輕管”的問題,避免重現文化設施成擺設、健身器材變道具、圖書上面布滿灰以及書屋長期“鐵將軍”守門的尷尬,攸縣把后續的使用管理列為“門前三小”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績效考核方式督促“三小”場所責任人積極作為。充分發揮本土鄉賢的力量,發動熱心公益事業、熱愛文化工作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擔任“門前三小”場所管理員。在他們的組織和影響下,“門前三小”很多工作事半功倍。全縣擔任“門前三小”管理工作的“四老”人員達1769名,年齡最大的超過80歲。另外,有效放大機制和制度優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堅持輪流值班、定崗定責等工作原則,明確要求做好場地衛生打掃、設施日常維護、用品登記管理等工作,確保“門前三小”場所時時有人管,天天能開放。
三、破解“三個問題”使“門前三小”更長效
在“門前三小”工程具體實施當中,攸縣有關部門和老百姓共同解決了“三個問題”。
一是解決場所誰來建的問題。攸縣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來推進“門前三小”工程,堅持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有關方案只提到“三小”的場地標準——覆蓋人口不少于300人,小廣場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小書屋和小講堂面積均不少于20平方米,周邊老百姓步行至“三小”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至于籌資、選址、筑坪、選人、定房屋等工作,則由老百姓自己來做。
二是解決建好怎么用的問題。為了使“門前三小”更好地發揮作用,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本土鄉賢成為“門前三小”的管理志愿者。申報過程中,除場地需要達標外,“門前三小”還必須明確一個以上的當地鄉賢來帶領和組織。從具體實踐來看,鄉賢能通過“門前三小”發揮作用,“門前三小”還可培育新鄉賢。
三是解決政府部門干什么的問題。推進“門前三小”工程中,攸縣政府部門主要是當好“三個角色”:一是當好“領導者”,確保“門前三小”是黨的陣地,是黨風帶民風的平臺,是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載體;二是當好“策劃者”,整體工作由各部門分工協作,如設計統一的徽標、制定規范的申報程序等,在“門前三小”各具特色的基礎上,整體上風格統一;三是當好“服務者”,對于老百姓提出的“服務申請”,相關部門會根據有關規章制度把服務送到位,如送音響、送黨課、送電影、送義診等。攸縣還推出了“菜單式”服務,群眾需要什么活動,“點什么就送什么”。
現在,“門前三小”的起源地譚家垅村又延伸出“兩個學校”——少兒假期學校和老年學校,輻射到附近8個鄉鎮、20個村近400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小廣場跳出了大健康,小書屋讀出了大天地,小講堂講出了大道理”,如今“門前三小”已然成為攸縣鄉村老百姓的文化樂園。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