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彭陽縣地處寧夏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干旱缺水,水成為制約當地群眾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彭陽縣針對供水網絡體系建設的短板問題,借助互聯網技術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對飲水工程實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讓農民和城里人一樣喝上“同源、同質、同網、同價”的自來水,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彭陽縣的做法有三方面優點:一是問題找得準,圍繞到戶率不高、管理水平不夠、跑冒滴漏等問題,建設一體化大水源,解決最后100米的到戶問題;二是技術用得新,借助互聯網技術,解決入戶難、管護難、繳費難等問題,實現精準供水,節本增效;三是模式運行穩,既提高了農民群眾節水意識,又帶動產業發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地處寧夏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干旱缺水,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長期以來,水資源嚴重短缺、群眾飲水難題突出,制約了彭陽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破解困局,彭陽縣通過“互聯網+”推進城鄉供水工作機制、管理、服務的改革與創新,讓農村居民和縣城居民一樣喝上了“同源、同質、同網、同價”的自來水,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新途徑,在寧夏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找準問題短板,實施供水網絡體系建設
2016年10月,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彭陽受水區通水試運行,彭陽縣農村人飲的重點轉變為如何將水送到農村地區千家萬戶。水源工程并網通水后,一些新的問題開始凸顯:農村自來水入戶率、供水率不高;運行管理缺手段、服務能力不夠;水價形同虛設,水費收繳難與財政無錢承擔的情況并存;全縣3000多公里干支管網跑冒滴漏,每年造成的道路、房屋等賠付款在240萬元左右,農戶的投訴率一度居高不下。針對問題短板,彭陽縣主動求變,以一體化推行供水網絡體系建設。
一是推進一體化大水源建設。彭陽縣通過整合資源要素,科學規劃,推進大水廠、大管網、大連通建設,委托專業規劃設計團隊編制“互聯網+農村供水”實施方案,采取“工程提升+管理改革+數字賦能”模式,將分散建設的42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整合為“1水源、2水廠、3片區”,以整體升級打包解決農村飲水難題,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網絡體系,工程覆蓋率由80%提高到100%。
二是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彭陽縣從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入手,對人飲工程的泵站、蓄水池、入戶計量設施等試點開展了無線采集、啟停控制、液位壓力傳感、用水計量、視頻監測等物聯網改造,對流量、水位、水壓等參數實施在線監測,推進泵站無人值守、遠程控制、自動運行、聯合自動調度。
三是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2017年,彭陽縣啟動了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工程建設內容分為土建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自動化控制工程和信息化建設工程三個部分。工程以農村供水土建工程為基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通過在泵站、蓄水池、管網等工程處安裝各類物聯網監測、控制設備,配合工程搭建的智慧人飲系統,實現了從水源、泵站、蓄水池、管網到用水戶的全鏈條自動運行和智能化管理。
二、借助互聯網技術,打通農村飲水工程“最后100米”
彭陽縣運用云計算、水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對人飲工程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從工程管理到供水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并通過“互聯網+”帶來的新空間開展體制、管理、服務的創新,創造性解決農村自來水入戶難、管護難、繳費難、供水率低等“最后100米”綜合難題。
一是以多元化籌資金。彭陽縣水務局成立了專門的水務投融資平臺(彭陽縣盛澤水務投資有限公司),通過政策性貸款、中央預算內資金、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地方債券和群眾自籌等渠道籌資3.1億元用于工程建設。其中,投入1.8億元用于管網改造及延伸入戶工程,投入9000萬元用于設備自動化改造工程,投入1200萬元用于信息化平臺建設工程。
二是以專業化促改革。彭陽縣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升級供水服務為主線,開展了“互聯網+城鄉供水”適配體制機制改革。一方面,將負責城市供水的自來水公司劃到水務局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推行城鄉供水均等化、建管服一體化。另一方面,開展供水經營特許,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引入社會化服務,由專業化公司輔助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實施調度、監測、預警、排查、通知第三方托管等服務,實現了飲水管理新提升。
三是以自動化提效益。為降低運維成本,彭陽縣引進自動監控設施,在農村人飲工程的40個泵站安裝自動啟??刂圃O備,在215個蓄水池安裝液位傳感器、無線采集、電動閥門等自動化設備,在28處管網安裝壓力傳感器和超聲波流量計,在連戶表井、用水戶安裝射頻卡水表和光電直讀遠程水表,實現遠程供水監控、報警控制和手機、計算機智能化管理等功能。約2500千米的管網和45座泵站、92座蓄水池、7466座聯戶表井、4.3萬塊智能水表實現了24小時自動運行、精準管控,運營管理人員減少了一半,供水保證率提高到96%,每年節約運維成本150萬元,有效解決了“缺人管”的難點。
四是以數字化強管理。彭陽縣建成了集調度、運行、監控、維養、繳費、應急于一體的供水管理服務數字化平臺,實時自動采集、傳遞、分析和處理各類運行數據,實現了多級泵站和蓄水池智能聯調、水質在線監測、事故精準判斷和及時處置。工作人員使用移動App即可進行遠程監控、運行調度和事故控制,工程事故率下降30%,管網漏失率由35%降到12%,年節水30萬立方米,相當于全縣農村生活用水總量的13%,有效解決了“跑冒漏”的痛點。
五是以智能化優服務。針對水費收繳難的問題,彭陽縣啟動了自來水入戶計量智能化改造,改變傳統下井抄表、上門收費的水費收繳方式,農村居民通過手機即可實現繳費購水、查看用水信息、申請停用水等功能,農村供水管理服務實現“掌上控制”。針對農村居民關心的水質、水價問題,彭陽縣加大水質監測投入,在全縣供水管網配套水質監測設施,并實施了城鄉一體水價改革,將全縣城鄉水價統一調整到2.6元每立方米,城鄉供水實現了“同源、同質、同網、同價”,基本形成了水費收得回、服務跟得上、供水有保障的農村供水管理新格局。
三、構建智慧供水模式,探索供水服務均等化新途徑
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農村飲水“最后100米”問題是農村飲水工程的一大創新,是對精準扶貧“兩不愁、三保障”的成功嘗試。從彭陽縣的探索情況看,“互聯網+城鄉供水”適合在農村同類地區推廣,有助于解決各地農村供水入戶難、管護難、收費難等問題。
一是實現節水降本增效。通過“技術+改革+工程”綜合配套措施,彭陽縣的供水保障率由60%提高到96%,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6%,水費收繳率達到了99%,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2%。自來水入戶率由65%提高到99%,管理人員減少了56%,成本支出降低了30%,投訴率由2014年229件(次)下降到了2019年的40件(次),取得了節水、減員、增效的突出效果。
二是助力全縣脫貧攻堅。用水有了保障,農村的生產和生活也悄然改變。自來水的進村入戶,不僅解決了農村居民的吃水問題,還有力促進了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等富民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穩定可持續脫貧提供了基礎保障。2019年,彭陽縣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市級初審、自治區第三方評估和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三是激發群眾節水意識。公開透明的水價、預繳預付的收繳機制使農村居民能夠明明白白地繳費用水,形成了“用水花錢”的共識,有效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節水意識。
四是提高農村生活品質。自來水流進農家院,實現了貧困山區居民“從毛驢馱水到手機買水”的革命性轉變,解決了農村居民的洗澡問題,3萬多農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曾經惜水如油的西海固人有了洗澡的習慣,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五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智能化、自動化的管網監管和快捷高效的維護服務,有效解決了有管無水、管理困難的問題,使農村居民不再為用水而擔憂,彰顯了黨和政府的為民情懷,贏得了群眾的支持,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