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瑛
【摘要】高校教師作為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執行者,其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一直受到學校和社會重視,卻忽視了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倫理審視,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機制來評價教師的職業道德。由于缺乏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倫理規范的關注,產生了教師職業道德弱化、道德修養弱化等問題,導致高校教師道德問題頻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要構建一個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機制,建立符合實際的評價標準,利用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反饋機制。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倫理審視;評價機制
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執行教育根本任務的直接實施者,其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決定著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關于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也日益突出,并且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促進高校師資隊伍質量的提高,也為了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需要建立一個科學且符合實際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機制,完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倫理審視
(一)倫理道德底線規范
一直以來,高校教師一直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卻忽略了在成為教師之前在社會中的角色,用職業屬性代替了個人屬性。所以在確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時,不能脫離實際,用過高的道德要求來對高校教師進行約束,而應劃定適合教師的倫理底線。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倫理底線是其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教師都有追求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權利,但是在追求的同時不能突破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倫理底線。
(二)專業倫理規范
專業倫理作為一種責任倫理,是教師專業角色和教師專業行為的價值體系、標準和原則,是人們對教師職業屬性的固化認識,是教師從業人員遵守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準則。目前多數高校教師只關注其科研成果,卻忽視了作為研究者應具備的倫理素養和道德要求。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倫理規范可以厘清教師的專業性質,提升其職業認可度,同時還可以保證教師和學生之間正確的倫理關系。
二、目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道德被弱化
現階段,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重教學、輕師德建設的情況,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也較為落后。比如,高校在對教師進行選拔時,大部分都是以學歷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高校教師在任教過程中,職業道德的考核更是被弱化;高校大多重點考察的是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學任務。這就導致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在無形中被弱化了。
(二)道德修養被弱化
高校教師缺乏對自身的內省是現在高校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又一突出問題。教師這個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是被賦予道德制高點的一個職業,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者,社會對教師的道德修養有著較高要求。但是處于道德制高點并不意味著在當代社會中會有高收入,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高校教師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在社會的財富分配中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教師獲得的財富和付出不匹配,就會動搖他們對于職業的認同感,特別是青年教師,在學校科研、授課時間分配不合理的情況下,會比老教師面臨更大的壓力。但在職稱評定和工資改革中由于教齡短,沒有話語權,在職業發展中面臨的障礙更多,這就導致有些教師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
(三)高校道德問題頻發
這兩年的社會熱點事件經常會有涉及到高校教師師德的事件,這反映出我國高校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些事件的發生,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的管理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職業道德弱化后產生的問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缺失不僅直接影響到社會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同,還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評價機制建設
(一)建立符合實際的評價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標準是整個教師評價機制的原則和規范,是判斷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方面的道德行為是否符合主要價值觀念的標尺。高校在建立職業道德評價機制時,首先,應該建立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其次,應該用發展的理念制定評價標準。最后,評價標準要把教師的職業特點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既要滿足社會需求,又要符合教師職業特殊性。教師職業道德的評價標準要符合以上三個要求,這樣的評價標準才能真正落實,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和主體
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高校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是可以將多種方式結合,例如,隨機問卷調查、匿名打分等方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使得出的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在對評價主體進行選擇時,可以擴大范圍使評價主體全面化,例如,選擇學生、領導、同事等,甚至還可以從學生家長中隨機選取。評價方式和主體的全面化,可以使收集到的評價更為公平,從而促進教師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引導教師的行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
(三)完善評價反饋機制
在對教師做完職業道德評價后,評價工作并沒有結束,還需要及時通過反饋機制把教師的評價反饋給個人和相關部門,評價結果要準確、客觀、公正,結果的表述要精練。而且這些評價要透明化,從而促使教師遵循正確的職業道德規范。同時,高校應該將教師的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獎勵和職稱評定等掛鉤,促使教師及時督促自己,改進自己的不良行為,使其行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教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而高校作為高校教師的直接管理者,也要構建一個正確、科學的評價機制,幫助教師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行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徐新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倫理審視與考核評價研究[J].江蘇高教,2019(09):88-92.
[2]黃俊怡.當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倫理審視[D].南昌航空大學,2016.
[3]霍娟娟.新時期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內涵、評價機制及提升途徑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3):209-210.
[4]楊小玉,饒松,江山.教育新常態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機制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50-51.
[5]李高云.建立評價機制促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90-92.
[6]史慧明.高校輔導員職業倫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倫理精神視域下高校教師職業素養建設”(2018YBRS5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